摘要:課堂提問碎問碎答的原因:一是所提問題和內(nèi)容的指向性不明確;二是教師隨口而問的“提問群”沖淡了“主問題”;三是教師提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考慮時間。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要避免碎問碎答,優(yōu)化課堂提問。首先,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其次,教師要設置好主問題;最后,要讓學生動起來,把問題變成一系列有情味的活動。
關鍵詞:解讀;設置;動態(tài)
一堂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教師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尤為重要。影子培訓期間,我以“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為主題觀察了同伴的一節(jié)閱讀課《春酒》,課上教師提了38個問題,其中有效問題18個,約占47%;低效問題14個,約占37%;無效問題6個,約占16%。課堂提問的最大特點是碎問碎答,有效性太低。
通過分析我認為,造成碎問碎答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提問目標和內(nèi)容的指向性不明確
教師為了設問而設問,問題游離于課堂教學的中心目標。例如:“認識這個人嗎”,這是開課后教師出示作者簡介的幻燈片后的發(fā)問。頓時,學生的頭腦風暴開始了,在曾經(jīng)的記憶中搜腸刮肚地找尋。接著教師來一句“這是《春酒》的作者琦君”,這種打開書就可以知道的答案,教師卻繞了好大一個彎兒。再如:“這個學生能讀一下結(jié)尾一段嗎?”“能一起讀課文嗎?”“一起讀一下篇末段好不好?” 這樣發(fā)問,難道學生會說“不能讀”“不好”。教學思路模糊,知識零散,教師缺乏以目標為導向?qū)栴}進行的精選整合。這種無病呻吟的發(fā)問,只會使學生在課文內(nèi)容的外圍打游擊,不會產(chǎn)生思維的負荷。
二、教師隨口的“碎問”沖淡了“主問題”
教師一上課就問,一問到底。成串的“碎問”,表面看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實則教學思路模糊、知識零散、沒有整體規(guī)劃、沒有教學線索的“獨角戲”。例如:“她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呀?最難忘的是誰呀?”“她母親為人處事原則的一句話是什么呀?”“什么是分寸呢?”“文中有沒有這個事體現(xiàn)其分寸呢?”“有沒有呀?”“她為什么讓喝一指甲蓋兒呀?那是對孩子的什么呀?你再看上邊她對別人怎么要求的呀?”“母親干什么事得意的呀?為什么得意呀?母親臉頰是什么的?”“母親說話時神態(tài)怎樣?”“這酒這么好喝,家中又熱鬧,那她為什么從不上會,滴酒不沾呢?”,這種串問,使一篇精美的課文被肢解得支離破碎,提問與答問代替了美讀、美聽、美析。再如:“有沒有呀?”“他找的這個地方好不好?”“是不是調(diào)皮?”“寫我的還有沒有?”“那是第一段的什么地方?”“文中還有別人沒有?有沒有?”這種形同虛設的“有沒有”“好不好”“是不是”“會不會”等隨意問,往往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選擇中失去自我,甚至異口同聲的回答掩蓋了一些本沒弄懂問題的學生,談何能力的鍛煉?
三、教師提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考慮時間
提問的目的是促進思維。但是,教師的提問使學生疲于奔命,意義又何在呢?如“用注讀法找出寫我的地方,并拿起筆找一處精彩的加以點評”,教師給學生的候答時間是63秒,這也是本節(jié)課思考問題時間最長的。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用一定的時間跳讀課文、梳理事件、整合內(nèi)容、加以概括并動筆寫批注,教師匆匆提問,學生回答時淺層化,不能養(yǎng)成細細品味文本的習慣。這種現(xiàn)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作課時,尤其是學生對教師的提問感到困惑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又要避“滿堂灌”之嫌,就開始“啟發(fā)”學生,靠“碎問”提速,牽著學生向預設的答案靠近。例如:“她怎么個調(diào)皮呢?”“摔倒了還捏著杯子是不是調(diào)皮?”“端著杯子怎么會跌倒呢?”“她對這個酒非常非常怎么樣呢?”“她都是一馬當先的怎么?”“那是第一段的什么地方?”“而且還吃的怎么樣?”“吃完了怎么還拿人的呀?”這樣的提問,學生暈頭轉(zhuǎn)向,在應接不暇的問題轟炸下,不知道往哪里走。一旦答案不夠成熟,回答支支吾吾,就遭到教師的打斷。提示、提示、再提示,其實是在不斷地追問、碎問甚至代答。于是,出現(xiàn)了一個靠接話茬來進行學習的“三句半”課堂模式。此時,學生的思維是混亂的、片段的、沒有連續(xù)性的,往往是靠一兩個詞簡單機械的附和。因為課上缺少流暢而又嚴密的語言組織過程的訓練,缺少規(guī)范性和條理性,所以完成閱讀訓練的時候,好多思考題的答案就成了“貼標簽”,太吝惜自己的語言,“精”到了“點到為止”。
課堂45分鐘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要在這一陣地上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就要避免碎問碎答,優(yōu)化課堂提問。
首先,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從根本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深度,“教什么”決定了“怎么教”。一個問題的提出,目的性要明確。你為什么提這個問題?通過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要指向明確,切忌故弄玄虛、華而不實。例如:“摔倒了還捏著杯子是不是調(diào)皮?”“端著杯子怎么會摔倒呢?”這樣的提問,讓人如墜霧里云中?!八さ沽诉€捏著杯子”是因為她太珍惜這點酒,所以跌倒時還緊緊捏著杯子,和“調(diào)皮”有什么關系嗎?“端著杯子怎么會跌倒呢?”難道因為“端著杯子”所以不能“跌倒”?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膚淺牽強,學生面對這樣的發(fā)問,不僅僅是無言以對,而且還是備受折磨。所以,教師一定要正確深入研讀文本,根據(jù)學習目標設計指向性明確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這是避免碎問碎答的前提。
其次,教師要設置好主問題。在教學中避免碎問碎答,最好的方法就是設置主問題。主問題的設計要有利于課文整體閱讀教學,要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深層次的課堂活動,以明確目標為導向,優(yōu)化主問題的設計。教學《春酒》一文可立足于中心,通過抓題眼,擴標題來設置主問題。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用心品嘗春酒,然后用“這是一杯 的春酒”談讀后感受。學生不難說出“這是一杯充滿母愛的春酒”,這正是《案例》中分析母親形象的問題的整合?!斑@是一杯充滿童真童趣的春酒”,這又可以統(tǒng)領《案例》中教師設置的對“我”的細節(jié)描寫的冗雜句子。當然學生還會說“這是一杯充滿思鄉(xiāng)之情的春酒”。在用擴標題的這種方法的宏觀指導下,待學生補充完整后,教師順勢發(fā)問“你為什么這么說,請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做分析”。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文本、分析微觀的細節(jié)描寫的興趣,而且提高了解讀文本的能力。否則,眉毛胡子一把抓,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淺嘗輒止。
最后,讓學生動起來,把問題變成一系列有情味的活動。記得上海大學的李白堅教授談到的動態(tài)閱讀教學。他讓學生在教室里學“珍珠鳥”“飛來飛去”“探出腦袋”的動作,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頗佳。其實,對于一篇文章在把握了文意之后,選取課文中著力的1-2個部位,即課文的關鍵處、精妙處、深刻處、有嚼頭的地方進行細膩深入的品讀教學,進行聲情并茂的動態(tài)閱讀,將問題情境化、情味化,往往會事半功倍。例如《春酒》中“端著,聞著,走來走去”這一細節(jié)活化出了小孩子得到心愛寶貝后的那種激動、向人炫耀的神情態(tài)度。這里可以讓學生動起來,做“端酒杯”“走來走去”的動作,揣摩人物當時的心理。學生有了感受,開啟了心智,喚醒了潛能,何須多問?
當然,避免碎問碎答要求語文教師改變以講析為主的課堂結(jié)構(gòu),形成以藝術調(diào)控、藝術指導、藝術點撥為主的教學能力,使語文課真正實現(xiàn)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敏,李海明.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方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0):56-56
[2]宿元昌.構(gòu)建高效課堂要注重實效[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8):155-155.
[3]王方林.何謂有效的課堂提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7):45-47
作者簡介:董建芳(1971—),女,河北省康??h第二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讀寫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