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涵
一位老師上課時發(fā)現(xiàn)有同學不認真聽課,在玩手機。老師走過去,收繳了手機,誰知那個同學當場大哭求饒:“老師,求求您,還我手機吧!我玩的手機小游戲,馬上就要升級了……”呵呵,明顯是一個手機成癮者,似乎是離了手機不能活呀!
癮從何來
癮是什么東西?生理科學對癮的來源早有研究。
在各種各樣的刺激下,人身體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激素,其中有些激素與調節(jié)人的精神狀態(tài)有關。比如給人帶來愉悅的多巴胺,讓人增強力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幫助人減少痛感的內啡肽,還有給人勇氣的催產素。這些激素可統(tǒng)稱為快樂激素。
日常狀態(tài)下,人體釋放出的快樂激素量是很少的。少量釋放快樂激素是為了讓我們維持心情平靜和體態(tài)平穩(wěn)。一旦快樂激素釋放過量,人就會表現(xiàn)得得意忘形、手舞足蹈,容易失態(tài)出丑。
一個人在完成了某項任務之后,身體就會釋放快樂激素,引發(fā)人的愉悅感,就像我們平常取得一些成功之后會獲得的滿足感和光榮感。
快樂激素讓人產生愉悅感,是對一個人的奮斗進行精神獎勵,然后讓人繼續(xù)奮斗下去,直到取得成功。生理科學家發(fā)現(xiàn),奮斗的收獲與快樂激素的釋放量成正比,即越成功快樂激素的釋放量就越多,所以說越奮斗越快樂,越快樂就越奮斗。
一個人如果通過奮斗令人體釋放快樂激素,保持高昂的工作或學習熱情,那么這個人將是一個積極上進的人?;趭^斗成功而產生的快樂激素并不是人體的負能量,而是讓人堅持完成艱巨任務的正能量。它是激勵人類堅持從事長期、有計劃的活動,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最終成為地球主宰的化學秘方。
可是,有些情況下人體釋放的快樂激素卻是一種負能量。人是有惰性的,所以人有時候討厭奮斗。有些人雖然討厭奮斗,但不討厭快樂。不奮斗,哪來的快樂呢?原來,真的有不需要奮斗也能收獲快樂的途徑。生理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通過吸食煙酒或毒品等方式替代奮斗,也能刺激人體釋放快樂激素,從而讓人得享愉悅,并且人體很容易對這種用替換物質帶來的愉悅感產生依賴。然而,一旦吸食不到煙酒或毒品等,或是吸食的總量不足,人就會出現(xiàn)空虛、失落、頭痛、痙攣、驚厥等身體上的痛苦感,這種痛苦感又迫使人拼命去追食煙酒或毒品等,因為煙酒或毒品等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巨大,所以吸食者是飲鴆止渴、慢性自殺。
我們這里所說的癮是指由于神經中樞經常接受某種外界刺激而形成的習慣或依賴性。生理學家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癮從何來:源于一個人沒有走上以奮斗為樂的正道,卻走上了借不良刺激尋樂的邪路!
科學探索
人腦里有太多的奧秘,以前腦細胞傳遞信息的方式一直不為人知。直到1958年,瑞典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松首先發(fā)現(xiàn)了人腦釋放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是腦細胞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中介物質,這才漸漸揭開了腦細胞進行信息傳遞的許多奧秘。多巴胺的發(fā)現(xiàn),成為人腦科學的里程碑,正是基于這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卡爾松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獎。
趣味鏈接
廣東韶關動物園的一只猴子長年累月地受到了變相吸煙訓練:馴養(yǎng)員的二手煙、扔掉的煙屁股成了這只猴子每天晚上的提神物。許多游客看到猴子吸煙時的樣子非?;?,也會主動扔煙給它吸。不到半年時間,這只猴子就染上煙癮無法自拔,并且身體日漸羸弱。
不可吸食為何成癮
許多物質被人吸食后,才會刺激人體產生快樂激素,讓人成癮。這些癮主要包括茶癮、煙癮、酒癮、毒癮等。
那么問題來了,手機作為網絡終端是一種不可吸食的電子產品,不可吸食為什么也能刺激人體并成癮呢?網絡終端制造者針對這個問題,做了如下解釋。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非吸食物質,也會刺激人體釋放快樂激素,令人成癮。非吸食物質成癮的形態(tài)有以下幾種。
小說成癮
有的人在看小說時,會感覺很刺激,這種刺激就會催促人體釋放快樂激素。比如男生讀武俠小說,女生讀言情小說,常會深陷情節(jié)之中,不能自拔。讀小說讓人感覺刺激,獲得愉悅,經常如此,讀小說就成了一種癮。
社交成癮
有的人會對社交網絡上癮。每天一上網,必定拼命刷屏發(fā)狀態(tài),發(fā)信息,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天天忙得不可開交。為什么忙得不可開交?因為社交網絡對這樣的人也是一種強力刺激,可以使人體釋放快樂激素。如果一個人上了社交網絡就成了一條興奮的龍,離了社交網絡就成了一條無趣的蟲,那么這個人就有了社交網絡成癮的傾向。
信息成癮
有人有這樣一種渴望:他想成為世界上知道事情最多的人,成為信息之王,別人談什么他都能插話,別人問什么他都懂。知道的信息多,就能得到別人的崇拜,而別人的崇拜就會刺激人體釋放快樂激素,讓人產生滿足感??释莆粘啃畔⒌娜?,最容易信息成癮,你看他天天忙著通過各種方法獲取各種信息,唯恐知道的比別人少。
游戲成癮
游戲容易讓人上癮,一些粗糙的、操作簡單的過關類小游戲更容易讓人上癮。畫面精美,情節(jié)復雜的大型游戲因操作過于雜亂,太累人,反倒不容易讓人成癮。那些小游戲只需簡單地操作就能獲取勝利,刺激人體釋放快樂激素,算是獲得愉悅的捷徑,所以許多人玩小游戲是玩它千遍也不厭倦。
說了這么多的非吸食物質成癮的狀態(tài),你應該明白手機為什么會讓人上癮了吧!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網絡終端設備,借助網絡,將小說、社交、信息、小游戲等皆可讓人成癮的非吸食物質刺激統(tǒng)統(tǒng)整合到一起了!現(xiàn)在你拿著一部智能手機,里面總會有一款非吸食物質刺激到你上癮。只要你對智能手機的某一種功能上癮,智能手機就會輕易俘虜你,成為你愛不釋手的“唯一”,甚至讓你愛它勝過愛自己!
科學探索
人類對某種刺激上癮,自古有之,但早期人類的各種癮并不太大,算是小癮。但是向前推500年,人類的各種癮卻迅速膨脹起來。這500年間,人類的各種癮為什么會大爆發(fā),社會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癮并不是偶然發(fā)生,而是有利益集團在背后刻意推廣:癮的暴發(fā)與經濟利益居然有著暗藏的對應關系,你有癮并非完全是你的錯,而是有人想用你的癮賺你的錢,控制你!所以說對癮保持警惕是必要的。免得丟了錢,丟了健康,丟了前途,丟了自己。
趣味鏈接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當這句話成為現(xiàn)實時,多少會有一些悲涼。青島市民張先生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孩子們卻一個個抱著手機玩,氣得老人扔下一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摔盤子離席而去。這與其說是一種不經意的習慣,不如說是對親情的冷漠——回爺爺家,別玩手機了,就陪爺爺說說話吧!
手機成癮危害大
健康專家整天擔心手機成癮的危害,他們認為手機成癮對人的健康是有危害的,并且對青少年的健康危害會更大。
首先手機成癮會損害身體健康。
手機成癮,整天不是坐著就是躺著玩手機,會擠掉許多運動時間,讓你成為一個“宅”人。生命在于運動,玩手機,不運動,生命就會毀于不運動。再者,一個手機成癮者常常有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的勁頭,卻沒有離開手機一刻鐘的勇氣,從早到晚捧著手機玩,飯吃不香,覺睡不足,導致面黃肌瘦體弱多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手機作為一種發(fā)光電子產品,長期盯著手機屏幕看,它發(fā)出的光線會影響身體褪黑激素的合成,影響青少年長個子。健康專家認為,癡迷手機已經成為損害人體健康的殺手——癡迷手機,等于慢性自殺之言并不為過。
其次手機成癮還會損害精神健康。
健康專家對一些手機成癮者進行心理測試,想看看手機會不會對人的精神健康帶來損害。測試發(fā)現(xiàn),手機成癮者的精神健康會受到明顯侵蝕,主要表現(xiàn)在:手機成癮會導致人的意志力減弱,對工作和生活失去興趣,悲觀、懶散、消沉,嚴重的會產生暴力行為,如毀壞物品,對家庭成員施暴等,個別極端者會導致抑郁癥。青少年手機成癮還會導致人格障礙,對人冷漠,缺乏愛心,不善于與人溝通,甚至遇到事情更愿意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手機成癮者和傳統(tǒng)的毒癮者類似,甚至正常的人性都會湮沒,成為一名精神變態(tài)者。
更可怕的是手機成癮會禍害下一代。
健康專家通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成癮會強化一個人的沖動基因,這種基因控制著一個人的沖動性,并且能夠遺傳給下一代。換句話說,手機成癮者的癖好是可以遺傳給下一代的,可怕吧?你不控制自己天天玩手機的沖動,以手機為癮,那么你的下一代便容易天生對手機成癮。
手機成癮破壞身心健康,損害人際關系,所以我們要有節(jié)制地玩手機,不能成為上癮者反被手機玩了……
科學探索
夜間,有些人喜歡關燈玩手機,殊不知這種玩法危害很大。夜間玩手機,眼睛和手機屏幕更近,容易導致近視,屏幕釋放出的熱能會被眼球吸收,使原本透明的水晶體就像蛋白被煮熟了一樣,逐漸變混濁甚至全白,形成白內障。熒幕越亮、越鮮艷,散發(fā)的熱能越強,對眼睛水晶體的傷害越大,導致白內障風險就會倍增。
趣味鏈接
英國一家媒體曾經做過一個小實驗:在一棵樹上掛100張一美元鈔票,并且每張鈔票還附上小字條,寫有“看!免費金錢”“不要問,只享受”等字句,研究員設置攝錄機拍攝整個過程,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愛玩手機的路人,統(tǒng)統(tǒng)看不到鈔票——經過“搖錢樹”時只顧著玩手機,連其他人摘下樹葉也沒有在意。雖然也有行人將視線離開手機,望向樹上的鈔票,但結果都是徑自走過,顯示他們根本心不在焉。
如何去除手機“癮”患
既然手機成癮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我們就不能不正視手機成癮的問題。如何遠離并戒除手機成癮?這要根據(jù)不同狀態(tài)區(qū)別對待。
一般情況,多數(shù)手機使用者并沒有成癮,只是對玩手機特別喜歡罷了。玩手機過度,就容易上癮。所以說喜歡玩手機的人,可視為手機成癮的潛在人群。為了避免由過度喜歡發(fā)展成癮,手機用戶需要有意識地用體育鍛煉、琴棋書畫等愛好來替代玩手機的愛好,制訂合理玩手機的計劃,不讓手機成為每天的耗時大戶,這樣可以避免從喜歡手機發(fā)展成手機成癮。
有一部分手機用戶存在著輕度成癮的癥狀:對手機有依賴,一旦沒有信號或是其他原因不能用手機上網時,就容易感覺煩躁無聊,無所事事,有手機可玩時才能平靜下來。手機輕度上癮的人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意志戒除的,只要這些人有三天五天不玩手機的意志,那么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可明顯降低。當擁有了不玩手機“不過如此”的經歷之后,大腦就會通過釋放多巴胺,獎勵你成功地遠離手機的行為,讓你感受到戒除的愉悅。然后,你再遠離手機三五天,大腦會繼續(xù)釋放多巴胺獎勵你,讓你把戒癮的行動堅持到底。只要意志堅定,戒除手機成癮并非難事。
深度成癮者一旦沒有手機可玩,行為表現(xiàn)就有點嚇人了:人會變得暴躁,不可理喻,寢食難安,血壓升高,情緒不穩(wěn),易哭易鬧……手機深度成癮者,單憑個人意志是無法戒除癮癥的。這時需要醫(yī)學療法介入:可給深度成癮者注射多巴胺阻斷劑,目的是讓其在玩手機的時候體會不到多巴胺帶來的快感,反而會心生厭惡感。這樣,玩手機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成癮者就不再想玩手機。可是,通過注射多巴胺阻斷劑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戒除手機成癮癥,因為中止注射后,手機成隱者再看到手機,立即又會成癮如初。所以,告誡每一個手機用戶,玩手機要有度,如果成了深度成癮者,那可能會無藥可救了!愛惜生命,少玩手機,遠離癮癥……
科學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醫(yī)生在給傷員做手術時,緊缺麻醉藥嗎啡。后來德國科學家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制造出美沙酮,用它來替代緊缺的嗎啡。美沙酮起初是麻醉藥物,可是在上世紀60年代,人們又發(fā)現(xiàn)它具有治療海洛因成癮的新藥效,于是被當成了戒毒藥劑注射給毒癮者??墒聦嵣?,人體對美沙酮同樣會成癮。藥物戒癮并非上策,往往讓人在戒除了舊癮時又生新癮,所以說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是“無癮”。
趣味鏈接
法國一位男子正在打電話,當他準備掛掉電話,收起手機時,一個恐怖分子站在幾米外向他開槍。幸運的是手機替他抵擋住了子彈,救了他的命。這名男子當時在法蘭西體育場外獲救。在受訪時他說:“這是我的手機,它抵擋了子彈襲擊,救了我的命,要不然我的腦袋可能已經被打碎了!”看來,手機用得好是可以救命的呢!
(編輯 孫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