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瑩
2015年3月,我參加了臺中國立教育大學的半年交流學習活動,學習了教育系和語文教育系的課程,感受到臺灣課程不一樣的形式和風格,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臺灣特有的文化學堂。
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學堂
臺灣的文化學堂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體現(xiàn)課堂文化和課程文化的課堂,是以“以人為中心”替代“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課堂。
臺灣“教育部”頒發(fā)的小學國語文學習的課程目標和基本能力中提出的第六點就是“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認識并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并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yǎng)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蔽幕膫鞒信c沿襲對于臺灣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的作用,在了解自我的同時,縱觀世界,體現(xiàn)臺灣文化的“人本情懷”。同時在國語文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旨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并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fā)心智,解決問題。并培養(yǎng)學生有效應用中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xié)調、討論、欣賞、創(chuàng)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進而激發(fā)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中華文化精髓。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合信息網(wǎng)絡,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币灿刑岢鐾ㄟ^語文學習來認識中華文化,認識不同族群以及外國的文化習俗。通過對學生以“聽說讀寫”這四個行為來進行詳細的說明,加強學生對自身語言文化的能力以及運用,在文化熏陶下促使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文化的重視對于臺灣的文化繼承與傳播以及附屬的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關鍵的作用。學習的課堂上,行走在校園里,漫步在道路上,無不感受到臺灣濃厚的文化氛圍,特有的文化氣息。
別具一格的方言課堂
臺灣本土有3種特色語言:閩南語、客家話和原住民語。臺灣“教育部”除了對國語文制定詳細的課程目標和基本能力之外,對于這三種臺灣特有的語言也制定了詳細的課程目標和基本能力,并且進行了分段目標的設定。從民國82、83年(公元1993-1994年)公布的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的課程標準來看,臺灣本土語言還未被正式納入學科當中,直到民國87年(公元1998年)頒布了《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后,把本土語言正式納入學科當中,是保護本土文化的一種舉措。
我選修了“臺灣諺語課”,在課堂上能學習到臺灣3種本土語言,并且可以與臺灣學生一起交流大陸各個地方的方言。老師用本土語言講課,教學氛圍活潑,教學形式豐富,臺灣學生都聽得有滋有味,唯獨我們交換生只能依靠老師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去分辨語氣,憑借著我們自認為的語感,初步判斷出老師句子所表達的意思。老師的一詞一句都洋溢著臺灣人特有的熱情。
課堂上最有趣的內容是翻譯諺語,老師在黑板上寫上一句諺語,讓全班同學輪流用自己的方言來翻譯,同一個句子,在課上至少聽到了10種語言,閩南話、客家話、原住民語、馬來西亞語、粵語、河南話等等,每一次翻譯我都能感受到語言的強大。雖是一樣的字、一樣的句子,但用不同的方言讀出來完全是不一樣的沖擊和感受,語言文化在無形之中滲透到了我們的思想和認知中。短短一學期的課程,雖然沒能深入掌握幾種方言,但讓我懂得如何分辨各種方言,這也是我一個很大的收獲。
在另一門“兒童文學”課程中,我同樣感受到方言的魅力。老師讓同學分成小組,每組選用本土語言演繹自選的神話傳說故事。有一組同學選用了臺灣所有的本土語言表演“后裔射日”,旁白用的是客家語,主人公說的是原住民語,其他人物講的是國語,輔以豐富的肢體語言和夸張的面部表情,引得全班同學捧腹大笑。充滿著未知、創(chuàng)新和樂趣的臺灣課堂,讓我更多地感受到課堂文化的包容和自由。
輕松有趣的故事課堂
英語故事課是我在臺灣最喜歡也是最欣賞的選修課。第一節(jié)課,老師的熱情就令我驚訝。她一進門,就給每一位學生來一個大大的擁抱。她和傳統(tǒng)的文靜知性的老師完全不一樣,不喜歡站在講臺上而是和我們坐在一起,圍成一個圈,跟我們一起討論學習內容;她不喜歡我們舉手回答問題而是讓我們直接對話,問題的答案也沒有唯一標準;不喜歡我們的作業(yè)很規(guī)范,鼓勵我們在英語作文中配圖,還可以寫上自己的感想。這門課程主要學的是如何給學生講述英語故事繪本,可愛的老師把自己家里面所有的故事繪本都拿到課室里面,讓我們把桌椅搬開,坐在地上一起看,和我們分享,她坐在我們中間,溫柔的語氣就好像媽媽給孩子們講晚安故事。這樣的課堂十分自由,沒有任何拘束和壓力,我們都可以在課堂上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雖然這門課的學習氛圍很自由,但我們對待作業(yè)一點也不馬虎。課程作業(yè)要求合作學習,組隊的原則是高年級帶低年級。有一次作業(yè)是讓我們演繹英語繪本話劇,學長學姐很早就開始著手準備,小到道具制作,大到角色分配,所有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雖然只有五六分鐘的作業(yè)匯報,但這背后凝結了每一位組員的認真努力。只要課下有時間,組長就會召集大家進行演練,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走位都要準確表達反復練習,臺詞、配樂、PPT的完美組合也需要我們精心設計反復審核。當表演結束鞠躬致謝時,當掌聲響起的那一刻,大家激動極了,曾經揮灑的汗水、流過的眼淚、付出的辛勞讓我們緊緊擁抱在一起。臺灣課堂,除了老師的講課,更多的是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實踐操作,在每一個小組中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友愛和激昂的學習態(tài)度,我們在輕松的課堂下還保有學習最初的動力。
青春洋溢的校園文化
臺灣小學的文化氛圍也相當濃郁。我們去臺中縣頭家國小見習時發(fā)現(xiàn),樓梯是孩子們的單詞本,墻壁是孩子們的畫廊,就連揮灑汗水的跑道都是七彩的。墻壁上是用馬賽克瓷磚拼出來的臺灣名建筑以及世界名建筑,多彩的顏色,形象的外表,讓孩子能夠通過簡單的輪廓辨認出來;墻上還有臺灣原住民的畫,述說著臺灣的歷史,原住民的來源;孩子們的畫也被展示在墻上,鮮明的色彩,大膽的線條勾勒出孩子們的童真,表達孩子們的心聲。用手撫摸著這一磚一瓦,一字一畫,用腳走過一寸一尺,用心感受著臺灣教育的新穎。
臺中市立上石國民小學的“熊愛你”圖書館,打破以往圖書館的拘謹風格,從入門處就看見巨大的熊娃娃,地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熊的身影,走進去就像是一個熊娃娃的博物館一般,充滿著童趣和愛。孩子們任意坐在地上、沙發(fā)上甚至可以躺在地上看書,臉上洋溢的笑容似乎告訴我,學習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是樂趣,不是壓力。
臺灣文化學堂著眼于學生生命意義的自由綻放,將學生的生命意義作為課堂的至高追求,重視學生的多元成長,在臺灣學習的日子里能深切感受到臺灣文化課堂的與眾不同。這半年,聆聽了不同的課堂,親身體驗了特有的文化、熱情的問候、樸素的民風?;貞浥_灣,腦海里浮現(xiàn)的不僅僅是臺灣的美食美景,那種特有的文化氛圍、教育理念,更讓我懷念。感受著臺灣文化的熏陶,成長的不止是我的見識,還有我對教育的期許。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