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有這么一個奇葩圖書館,不借書,只借人。是的,你沒有看錯。每個獨一無二的人背后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閱讀他人的人生,更是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瑞典南部地區(qū),有一家遠近聞名的馬爾默圖書館。它只借出活生生的人,不借書。
讀者不需要花費任何費用,也不必辦理借書證,只要在書單中任意選擇一個目錄,就能“借閱”到一個有故事的人和你面對面交談,地點可以在圖書館,也可以在咖啡店。上架的“圖書”包括志愿者、流浪漢、記者、球迷、女消防員等,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人類書籍。
借人圖書館的理念是:“每個人的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本書。通過把有不同人生經(jīng)歷的人聚到一起,以面對面溝通的形式來完成閱讀。”從常規(guī)的“讀書”跳躍到直接“閱人”,這種服務(wù)在其他地方無法得到。正因為這一點,圖書館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一個小姑娘借閱的“圖書”是一位流浪漢,他雖然衣服骯臟、頭發(fā)凌亂,但思維敏捷、談吐幽默。他說,自己常年住在大街上,沒有屋頂,沒有廁所和廚房。但這么多年,他仍然活得很快樂,這要感謝大家對他無私的幫助。小姑娘看完“書”仍意猶未盡,她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
借人圖書館這一獨特的創(chuàng)意最初來自魯尼·艾伯格。本世紀初,在丹麥的哥本哈根,他和其他四個年輕人創(chuàng)立了一個名叫“停止暴力”的組織,旨在反暴力、鼓勵對話、消除偏見。2000年7月,受丹麥羅斯基德音樂節(jié)邀請,舉辦了一次“真人圖書館”活動,即現(xiàn)場出借75本真人書與觀眾互動。該活動成了音樂節(jié)上的最大亮點,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此后,借人圖書館這一全新的概念在歐洲流行開來。
人生就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從某種程度上說,借人圖書館不僅讓讀者獲取了知識,同時消除了不同群體之間的歧視,增強了人們的安全感。
(選自2016年第7期《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中學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