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佛教三大信仰群體與中國文化環(huán)境

      2016-12-03 21:38冉頂平
      人間 2016年30期
      關(guān)鍵詞:文化環(huán)境中國化佛教

      摘要:佛教于隋唐時完成中國化。中國化的佛教帶有中國特色,首先表現(xiàn)在對“至善”的追求強調(diào)“我命在我不再天”,修持不假外求;其次彌補了中國人成為“善人”的理論缺陷;最后其底層鬼神信仰亦顯示出中國傳統(tǒng)倫理哲學中的“務(wù)實”精神。由此中國化的佛教信仰群體可概括為信佛、信因果、信佛神三個層次。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等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是佛教在中國立足生根的根本。梳理此問題,對中國現(xiàn)存的其他形式的宗教的中國化,或可資借鑒。

      關(guān)鍵詞:佛教;中國化;文化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B949-G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172 -02

      佛教自漢明帝時傳入中國,經(jīng)魏晉南北朝時的理論輸入,到隋唐時達到鼎盛,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樣式,此后禪宗一脈引領(lǐng)中國佛教1500余年,至今仍是主導中國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文化源頭之一。那么,佛教為什么能在中國的大文化背景下扎下根來?筆者以為,這不僅與佛教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有關(guān),也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氣質(zhì)關(guān)系密切,它們是雙向互動、彼此契合的,或缺一方,我們今天便不能見到中國佛教如此濃厚的歷史沉淀。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妄圖走官方路線,但經(jīng)過楚英王一案后,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關(guān)于佛教在中土傳播的記載。[1]由此,佛教一方面吸收當時流行的讖緯神學,另方面也與民間的精靈鬼神相結(jié)合起來。縱觀佛教在中國的這兩千來年,與本土的道教類似,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民間到官方、再從官方到民間的發(fā)展過程。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不受統(tǒng)治者待見,而為了傳道布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中國本土的巫鬼方技。至魏晉南北朝時經(jīng)中、印、西域無數(shù)高僧大德的努力,眾多具有核心教義教理的經(jīng)書被翻譯到中土,由此很多統(tǒng)治者和知識分子才注意到佛教的可資利用和精深義理,并一度成為“國教”。到隋唐時,佛教在中國已經(jīng)具備了豐厚的哲學底蘊,完成了“中國化”,并且在此之間,中國佛教出色地解決了其“曲高和寡”的問題,把修禪悟道、倫理信仰及宗教神信仰很好地結(jié)合了起來。禪宗即是代表。至此,佛教信仰遍及中國社會的各個階級、階層,成為了一種全民皆可接受的宗教形態(tài)。

      縱觀中國佛教歷代以來的信仰實況,把中國佛教的信仰群體分為信佛、信因果、信佛神三個層次是可行的。由此,筆者便以這三個層次的劃分為基點,分別對中國佛教信徒對佛教文化的選取,以及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加以闡述。

      佛教中的“佛”,即“覺悟者”,是佛教徒最高的追求目標。佛教的整套理論,無不是圍繞著“凡人成佛何以可能”而展開的,于是便有了“四圣諦”、“三法印”?!胺稹笔求w,是目的,而“四圣諦”、“三法印”是用,是理解的途徑。佛教的“佛”,與儒家的“至善”和道家的“道”,在本體意義上具有極大的相通相似之處,即都是對世界終極真理的追求。從這一點來說,佛教的傳入,為部分在儒、道文化環(huán)境下受挫的上層人士另辟了一條通往智慧的蹊徑,填補了儒、道之不足。另一方面,佛教講究的“自悟成佛”也與中國傳統(tǒng)的“我命在我不再天”[2]相吻合。“四圣諦”首先講了人生“八苦”,其次講了苦的原因,即因果(十二因緣),再次講了超越因果脫離苦海的可能性,最后以“八正道”道出了實現(xiàn)涅槃境界的具體方法?!耙蚬笔秦灤┱麄€佛教理論體系的最重要的線索,即人生來便在因果輪回之中,有因果輪回便有痛苦和煩惱,所以人必須通過一系列的修持方法以超脫因果輪回,達到“寂靜”的極樂境界。而在此過程中,修持者既不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也不受他物援助,完全是一個自覺自律的過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周易》而始,便在講“自我”應(yīng)該如何適應(yīng)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達到“無咎”的效果;儒家亦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3],從而把德的修習(對“善”的追求)落實到了個人身上;道教更是直言“我命在我,不屬天地”[4],以“體道”的方式展開了對長生不死的探索。哲學界有“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之渭,其根據(jù)便在于東方哲學對“智慧”的追求總是,不同于西方人的“知識”源于上帝的恩賜。自然,佛教是東方哲學的一部分。

      “因果”本是佛教解釋成“佛”的一個理論架構(gòu),但在中國卻為很大一部分佛教徒所直接信仰,即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道教更是全盤吸收并且在儒家觀念的影響下發(fā)展成為了一套“承負說”(“承負”,語出《太平經(jīng)》),也就是不僅會“報”在己身,而且還會“報”在子孫后代身上。由此,因果報應(yīng)成為了中國人最普遍的價值觀念之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佛教因果理論中也是說得通的,是一種樸素的“普遍聯(lián)系”觀,不同的是,佛教最初建立的因果說只是“成佛”的解釋工具,但當佛教到了中國后,卻成為了一種具有終極意義的信仰對象,并進而發(fā)展為“信佛等于行善”,而無有更高的為解脫煩惱的對“覺悟者”的追求意識。在中國的儒、道文化中,對人如何追求“道德”作了精細的論述,而對不追求“道德”的后果卻少有理論建樹。由此,佛教的因果論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充當了一個反面教材,并且伴隨著強烈的宗教神秘感,讓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種對因果倫理的信仰,雖然偏離了佛教信仰的本質(zhì),但卻很符合普通大眾的心理。這種心理關(guān)系到來世福報、今生幸福,以及自身與周圍人事的可靠聯(lián)系。當佛教的這種因果信仰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與儒家的倫理綱常形成互補的時候,就更增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于是,人們在“佛”的名義下崇信著“儒”。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人們“向善”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社會秩序平衡、凈化個人心靈,但最終仍然會和“儒”一樣在塵世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惡”,從而顯得束手無策、無能為力、煩惱異常。所以,信因果僅能為世間的“惡”找到邏輯上的解釋,而這種解釋并不能把人從“惡”中拯救出來。只有真正的“佛”才能不為那些“惡”所動。

      信佛的最低層次是信“佛神”。我們知道,從佛教的根本教義來講佛教是反對有神論的,因為成佛不是靠神渡而是靠自渡。至今小乘佛教仍不崇拜偶像。雖然在眾多佛經(jīng)有很多鬼、人、神、羅漢、菩薩、佛,但那僅是一種哲學解釋,而非實體化的信仰對象。然而在普通民眾那里,人們并不需要這種復雜的解釋,他們信佛根本不是為了成佛。從佛經(jīng)中把那些觀念的鬼、神、佛借鑒過來,實體化,供起來,再從它們那里求得他們需要的東西才是他們信佛的根本目的。這一宗教規(guī)律適用于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宗教信仰,但筆者認為這在中國尤為明顯,因為功利化、實用化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極其突出的特征。中國人歷來崇拜著各種不同的神,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神的“職能”不同,所以求子的拜觀音菩薩,經(jīng)商的拜財神,讀書的拜孔子……(中國多神崇拜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務(wù)實”精神等有關(guān),在此不予贅述)而與自身生存生活無關(guān)的神,人們是不會去祭拜的。佛教眾神進入中國,在內(nèi)涵上并沒有給中國的民間宗教增添多少光彩,僅是從數(shù)量上壯大了神族這個大家庭,讓人們有了更多的信仰選擇。比如觀音菩薩,除了名字來源于佛教、形象具有佛的氣質(zhì)外,人們就便不會再去關(guān)心她的得道之路,人們所在意的只是她的仁慈好施,以及所施何物。所以,在中國民間,往往有著佛道不分的現(xiàn)象。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能說中國的普通民眾對佛教的傳承毫無貢獻,至少,在宣傳上功不可沒。佛教的這種“非佛教”化,與中國人的文化心態(tài)一致。

      以上便是筆者對佛教為何能在中國立足生根的原因粗探??偠灾?,就是佛教的宗教文化氣質(zhì)與中國本土文化有著很大的糅合空間。佛教作為一種典型的“溫和型”宗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特質(zhì),是它們能夠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并最終完成佛教中國化的前提。佛教不同的信仰群體,各取所需,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景象。

      在此,我們反觀西方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卻顯得不那么理想。天主教在唐時就曾傳入中國,但未能立足。明末再次傳入中國,縱然利瑪竇、徐光啟等人極力推行“本土化”,但最終也以失敗告終。雖然失敗的外在原因(如中國封建皇帝與羅馬教皇的決裂)是其主導,但亦不可否認“上帝”的觀念并未深入中國人的內(nèi)心。試述其原因:第一,基督徒的命運握在上帝手中,與中國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大相徑庭;第二,基督徒的“原罪”決定了他們今生不可能達到“至善”,只有永無止盡的“洗罪”,而中國人通向“至善”的道路卻現(xiàn)實可行;第三,基督徒與上帝和社會的關(guān)系是以個人為單位的,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模式”相抵觸,并且從中借鑒不到能夠優(yōu)化自身的要素;第四,基督徒意在來世,而中國人注重當下,信仰上帝對現(xiàn)實生活幫助不大;第五,唯一神的職能寬泛,不如中國眾多的職能神具有針對性。這些,都與佛教的宗教文化氣質(zhì)相異。

      參考文獻:

      [1]杜繼文主編:《佛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89頁。

      [2]張松輝譯注:《抱樸子內(nèi)篇》,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第519頁。

      [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第73頁。

      [4]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6頁。

      作者簡介:冉頂平(1988.09-),男,重慶奉節(jié)人,2015年于云南民族大學就讀宗教學碩士研究生,師從四川大學宗教學博士孔又專,研究方向:道教與文學。

      猜你喜歡
      文化環(huán)境中國化佛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佛教藝術(shù)
      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淺析文化環(huán)境對洋務(wù)運動破產(chǎn)的影響
      文化環(huán)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學生厭學心理的矯治探究
      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校環(huán)境的優(yōu)化
      财经| 昭苏县| 平和县| 青海省| 历史| 昭苏县| 门源| 泰安市| 谢通门县| 察雅县| 开原市| 庆安县| 耒阳市| 洛浦县| 河东区| 出国| 丹凤县| 兰溪市| 井陉县| 安岳县| 珲春市| 舞阳县| 门头沟区| 新田县| 灌云县| 聊城市| 吉木萨尔县| 陆川县| 镶黄旗| 石门县| 白银市| 潢川县| 昌吉市| 明水县| 逊克县| 麻江县| 马鞍山市| 武汉市| 卫辉市| 广安市| 孙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