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先生在他的一生中,同時擔任著幾個角色: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他一生都在為中國民族解放、為民主政治、為進步文化事業(yè)而奮斗不息。
鄒韜奮先生于上海的故居原為呂班路萬宜坊54號,現在是重慶南路205弄54號。1930年至1936年間,鄒韜奮與夫人沈粹縝即居住于此。
故居為單開新式里弄住宅,竣工于1929年,坐北朝南,三層磚木結構,底層前有2米高的圍墻,三層為孟莎式屋頂,開設老虎窗。門窗漆成綠色,與淺黃色水泥拉毛墻面互相映襯,色彩鮮明而和諧。
鄒韜奮(1895-1944)原名恩潤,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11月5日生于福建永安。韜奮年青時代家境清寒,靠自己的努力才在上海讀完了大學,1926年他開始主編《生活》周刊,提出了“暗示人生修養(yǎng),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的編輯方針。由于他革新刊物內容,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群眾,周刊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銷數突破當時全國期刊的發(fā)行量。1932 年,他又在《生活》周刊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生活書店,以后發(fā)展成為出版發(fā)行進步書刊和馬列著作的重要文化陣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鄒韜奮以極大的熱枕投身于抗日救國的運動中,并于1933年1月參加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因受當局迫害,1933年7月流亡海外。
1935年8月,鄒韜奮從國外回到上海,繼續(xù)投身于抗日活動,創(chuàng)辦了《大眾生活》雜志。1936年11月23日凌晨,鄒韜奮在辣斐德路601弄4號被國民黨逮捕,同時被捕的還有救國會的沈鈞儒、李公樸、沙千里、史良、王造時、章乃器等人,史稱“七君子事件”。消息傳出,一片嘩然,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知名人士發(fā)表《救國入獄運動宣言》,赴蘇州高等法院請求入獄,與七君子一同坐牢。羅曼·羅蘭、愛因斯坦等世界文化名人也向中國政府提出了抗議。國民政府迫于壓力才于1937年7月31日釋放了鄒韜奮等7人。出獄后,鄒韜奮離開了萬宜坊寓所,后輾轉重慶、香港等地。
1985年,經過了幾番風雨的歷史變遷,當年的呂班路萬宜坊54號已成為了重慶南路205弄54號,如今的韜奮紀念館便是建在這個地址之上,并將其恢復原貌。 紀念館室內陳列的都是原物。供瞻仰的有臥室、會客室和寫作室。館額為沈鈞儒先生題字。旁邊的53號也是紀念館的一部分,介紹韜奮的思想發(fā)展、革命事業(yè)和戰(zhàn)斗歷程的文物資料陳列室。陳列品有珍貴的韜奮手稿,他主編的報刊,各種版本的著作,生前所用的遺物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
編輯: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