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
最慘的是陳國君,他妻子桂賀芬說:陳國君在吉林建龍4年,通鋼3年,7年里沒在家里過過一個春節(jié),全是跟工人一起過的,但最終卻被工人打死了。
東北窘矣。政府當然不會不管共和國長子,2003年就提出振興東北的口號,2016年新一輪扶持東北的高潮又現(xiàn)。2016年頭10個月,國家層面已三次出臺文件,如年底前敲定東北國企改革方案,北京、江蘇、浙江和廣東等地與東三省實行對口合作,國開行等金融機構(gòu)加大對東北重點項目的傾斜,東北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yè)在IPO審批時受優(yōu)待等。
誰都知道,政府掏錢只是權宜之計,期待起引領作用,扶持不會持續(xù),既不可能,也不公平,最終還得靠市場。
高層也試圖從國企機制改革做文章,或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或民企介入,期待國企鳳凰涅槃,殺出一條血路,但似乎一直沒找到好辦法。期間,2009年7月的吉林通鋼事件,卻延緩了東北國企改革的步伐。
通化鋼鐵集團建于1950年代,號稱“吉林省長子”,近年每況愈下,像一掛氣喘吁吁且胃口奇大的老牛車,隨時都有倒下的可能。在吉林省國資委的主持下,2005年起開始引進民企北京建龍重工集團重組通鋼,兩進兩出。2009年7月23日晚已有小字報煽動第二天聚集,說“建龍培訓200名管理層要來接管,上萬人要被一刀切下崗”云云。7月24日上午,建龍派出的通鋼集團總經(jīng)理陳國君與職工及分廠負責人溝通,受到圍攻,上萬人聚集廠區(qū),局面失控。期間,吉林省副省長坐鎮(zhèn)指揮武警公安,但在長達10多小時里竟未能進入廠區(qū),未能救出陳國君。當晚9時,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龍退出通鋼重組。找到陳國君時,他已被毆死。
持續(xù)數(shù)年的建龍重組通鋼是在政府的主持下進行的,這里有領導的責任。當時的吉林省委書記曾在蘇州市當書記,創(chuàng)造了“一年半時間,完成1034家國企改制”的紀錄。到了吉林,這位領導延續(xù)了在蘇州的思路,以“蘇州速度”推進吉林的國企改革,“采取超常規(guī)的辦法實施國企改革攻堅,要連鍋底抄,把最難的解決好,不留下任何問題。”
如今這位書記已因貪腐入獄,但在國企改革這件事上,他還是想做事的,比起當下許多官員的不作為,他還是不錯的。只是在蘇州做成了,但在吉林死人了。從通鋼事件中可以找出無數(shù)的原因,比如書記的急躁,但最大的原因是,蘇州人和通鋼人不一樣,通鋼人多是抗美援朝部隊的后代。
在通鋼事件前兩天,2009年7月22日宣布通鋼集團重組方案,但通鋼董事長等4位高管拒絕簽字,當場辭職。這與兩天后發(fā)生的慘案不無關系。
陳國君死后,通鋼事件被迅速符號化。計有原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李成瑞、原化工部部長秦仲達、原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劉實等離退休高干及學者141人,以《關于維護憲法權威、捍衛(wèi)社會主義國有經(jīng)濟、重建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倡議——從通化鋼鐵廠事件說起》為題,上書中共中央領導。更有甚者,中國工人研究網(wǎng)在香港出版了《通鋼事件與國有情結(jié)》一書,序言旗幟鮮明《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國有情結(jié)”而歡呼》,書中錄入的文章將陳國君被打死、建龍退出通鋼稱之為“階段性勝利”。
是什么催生了通鋼這場血腥的群體暴力?是民營企業(yè)的無情殘暴?還是多年失寵的群體不合時宜的積怨反彈?或是既得利益者的幕后遙控?建龍走了,通鋼就好了嗎?通鋼職工得到了什么?誰是贏家?最慘的是陳國君,他妻子桂賀芬說:陳國君在吉林建龍4年,通鋼3年,7年里沒在家里過過一個春節(jié),全是跟工人一起過的,但最終卻被工人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