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學院/向春霞
魂牽夢繞芙蓉樓
湖南城市學院/向春霞
離開夢牽魂繞的芙蓉樓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外婆寡居在此,一守就是一輩子。
也是這三月天,鐘鼓樓外的古塔山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幽巷里宛若傳來了嗩吶聲,一聲長一聲短,啊,一定是某個無福的人遠離了塵世。只要踏著青石板,數(shù)到一百步,幾乎就能找到嗩吶聲的源頭。
青石街的老木屋外貼滿了觀音菩薩、關(guān)公之類的鎮(zhèn)鬼圖,飄落了一地的炮竹碎末,伴隨著屋檐下垂掛著的雪白紙帶,門邊端坐著兩排吹嗩吶的戲班子,披麻戴孝的人在吟詩經(jīng)一般,連喪葬儀式都如此優(yōu)雅,格律的腔調(diào)是古鎮(zhèn)千年不滅的“死亡文化”。
順著磕頭的方向,一幀老者的遺像肅穆而立——那是一張枯瘦的臉,像沙漠上刮過風后的皺橘子皮,兩只老眼和藹慈祥地望著前方,嘴角流露出一種滿足的微笑,這種微笑或許來自剛出世的曾孫,或許來自可以讓孫女幸福一生的孫郎,抑或是自己“壽終正寢”的預(yù)見……
一具漆黑的棺材,一雙黑壽布鞋,都恰到好處地打扮了老者,裝扮整齊的靈堂,分明看到另一個世界的極靜:沒有吵架,沒有兇惡,不再饑餓,也不再寒冷,死亡給我的感受居然是如此溫馨和幸福著的安詳,我看不到鬼,也更感受不到鬼的氣息。
三更時,老人開始上路,十個粗壯的漢子將那沉甸甸的棺木抬起,孝子賢孫們一路拜著,長子手里托著遺像一步一搖地向祖家的墳山上挪去,當棺材穩(wěn)穩(wěn)地落在了天坑時,孝子賢孫們齊刷刷地撲向棺材蓋,嚎啕大哭,真也罷,假也罷,在場送行的鄉(xiāng)親們,無不眼淚刷刷地淌下來,嗩吶聲又一次齊鳴,哀聲好像刺破了時空,飛向更遠古的天際,老人的靈魂定格在千百輪回之中。
能看上一眼芙蓉樓的婚嫁也算是千年修得的眼福了。在百鳥朝鳳的嗩吶聲里,沅水河畔的碼頭??苛撕坪剖幨幍乃陀H船隊,沅水下游的村莊把他們村最美麗的女子送到芙蓉樓的青石街當嫁娘。戴著紅蓋帕的嫁娘在伴娘的攙扶下下了船,裊裊地邁著碎步,踏上古鎮(zhèn)的青石臺階。千百年的青石變得平滑和深沉,沒有了雨天的陰濕,顯出分外耀眼的青綠色。新嫁娘大紅錦簇的嫁衣伴隨著耳墜搖晃著金銀珠子的碰撞聲,精致的紅繡鞋,是怎樣的美不勝收呀?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里,新郎官掩飾不住滿臉的羞澀,拖著嫁娘的手,滿心歡喜地走進了堂屋,而堂外傳來眾人不絕的噓吁聲,那新娘紅紅的唇、含著杏的眸、彎著月的眉都是太陽賜予的禮物。雕有鳳凰的梨木床,近床處有涂紅漆的洗臉架,在屋角不起眼處,有單柄的馬桶,幾只笨重的木匣子,裝著細軟針織品,也裝著新嫁娘的未來。
太陽升起的時候,新嫁娘已褪去了盛妝,換上了素凈的對襟服,悠然地從堂屋走出,兩手端著木盆,讓木盆靠著胯骨,然后利索地將一家老小的衣服放進腳盆,兩手捋起衣袖,開始洗衣。很快就洗完了,她提起木桶,向河邊走去,蹲在大青石上,把衣服向前一撒,清澈的河水立即將衣服攤開,不一會兒,衣服就干凈了,嫁娘站起身,定了定腰,提起木桶飛一般回到了家。夜里,又去河邊的青石街玩耍,帶了幾顆鵝卵石,路過屋時,只聽到“嘰——呀”一聲,接著,木屋的燈滅了。整個青石街進入了沉眠。
喜喪與婚嫁,一直都是青石街最隆重的盛事,歲月把外婆從一個干練美麗的少女變成白發(fā)蒼蒼的老嫗,歲月也將母親留在了另一個世界。老外婆在芙蓉樓的青石街上目睹了無數(shù)的曲盡人終,卻從不曾想過自己的女兒此時正在天國和自己遙相對望。
油菜花開的季節(jié),從芙蓉樓又刮來了老橘皮臉的影子、新嫁娘的嗩吶聲,我卻仍是故土難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