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13歲騎行西藏后,他決定再也不回到學校;16歲,他拍攝了一部紀錄片;18歲,他把橫渡瓊州海峽作為自己的成年禮;21歲,他橫跨歐亞大陸,尋找和他同樣在1990年10月5日出生的“另一個我”,并將過程拍攝成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在網(wǎng)上的點擊率過億次。而今,26歲的他又打造了續(xù)集《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歐洲季》。這個不走尋常路的“90后”,用車輪丈量著世界,書寫著讓人贊嘆與思考的人生。
小路也要人走,
生長也有人野蠻
13歲那年,剛踏進中學一年的楊帆決定告別課堂,做真正喜歡的事。而這個決定,來自于父親的一個提議。
楊帆的父親是中央電視臺五套的一名編導。2003年,他有一位朋友要從四川成都市沿川藏線騎行到西藏拉薩。在騎行西藏還不那么常見的年代,這算是一件新鮮事,加之這是朋友一直以來的“人生宏愿”,楊帆的父親決定給朋友做個跟拍。但出發(fā)前,他突然想到兒子同樣喜歡騎行,便提出了大膽的建議:“有位詹姓叔叔要從成都騎行到拉薩,你有沒有興趣?”13歲的少年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時候,騎行進藏滿足了少年對旅行的所有幻想,楊帆毫不猶豫地點點頭。
那一趟,楊帆跨越了14條江河,翻越了21座海拔4千米以上的山脈,最后抵達拉薩。在登上5030米的雀兒山時,楊帆暢快淋漓地大吼了一聲:“我終于是個男子漢了!”
“男子漢”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是,一個多月后,當楊帆從拉薩回到北京家中時,他接受了父親退學的建議。這種非主流的做法激起了家族內(nèi)部強烈的反對,因為楊帆當時是三好學生、班長,而他的爺爺奶奶都是教師,姑姑還是遼寧大連一所中學的校長。但楊帆的父母替他擋住了所有的“子彈”,小小的他對未來的構想很簡單,先要不餓死,然后好好地活。
13年過后,再回頭看,楊帆的想法顯然比當初更成熟。“現(xiàn)在反思,之所以退學也是因為我從小就想做一名電影導演,既然一定要做,為什么不提早準備?”
楊帆的準備分為兩個部分:在家,他把《辭?!樊敯倏迫珪粯幼x,增長文化知識;專業(yè)知識則是來自看紀錄片。楊帆家里的兩面墻上貼的全是電影資料,經(jīng)典的電影被他翻來覆去地看、揣摩,他看完還和父親討論,一聊就是一整夜;在外,父親帶著他去萬里大漠、去原始森林,他得以接觸紀錄片拍攝、制作的全過程?;厥滓酝?,他說:“以往,很多人也想看我的笑話——退學了你肯定完蛋了,你肯定不會學好,我必須用一部作品證明自己……”
2006年,16歲的楊帆掌握了電視攝像的技術,并交出了處女作——紀錄片《在黑暗中奔跑》,并獲得了意大利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jié)提名獎。但楊帆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部片子是他內(nèi)心的表達:“我不會評判這件事情是否科學,我覺得他們有我特別想要表達的東西,我們之間有共鳴?!?/p>
18歲生日時,楊帆把橫渡瓊州海峽作為自己的成年禮。為此,他在游泳池苦練三個多月。橫渡當日,瓊州海峽剛剛刮過臺風,水母特別多,楊帆被蜇得渾身是血。最致命的一次,一條海蛇劃傷了他的臉,他一度意識模糊,堅持到了中午,不得不放棄。楊帆笑說:“18歲的生日讓我知道,泳池和大海之間差別巨大?!?/p>
20歲時,楊帆和父親拍攝了15集紀錄片《賽季》,記錄了姚明以老板身份接管上海男籃的第一個賽季。在他的鏡頭里,上海男籃從之前的聯(lián)賽排名墊底一下沖進了中國男子籃球職業(yè)聯(lián)賽的半決賽。
“幾場關鍵的比賽,球隊都是在最后時刻反敗為勝。片子播出的時候,有觀眾發(fā)現(xiàn)比賽最緊張的時刻,畫面晃動,那其實是我握機器的手在抖?!睏罘f,手抖不是因為賽事的激烈,而是因為姚明一個小小的舉動。“我有個拍攝計劃表,密密麻麻的格子里寫著分鏡頭和需要的條件環(huán)境,做完后每個格子里都寫個‘OK。這是我的習慣。那天姚明仔仔細細看了那些‘OK,突然握了握我的手……”
楊帆很感動于姚明對他說的“我們這一類人……”“我們這一類人大概就像是這樣,走大路也好,行小路也罷,用夢想和努力說話?!边@位“90后”小伙笑著解釋。
人生有百態(tài),
每一種形態(tài)都比安排的精彩
21歲這年,楊帆翻看了眾多名人21歲時的事跡: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愛因斯坦人生暗淡,找不到工作只能以做家教過活;切·格瓦拉騎一輛諾頓500摩托車,從阿根廷出發(fā)穿越了南美大陸……人生的橫截面是如此不同,他生出了莫大好奇。于是,尋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的紀錄片選題應運而生。
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瘋狂學習各種修理知識后,2012年7月14日,楊帆騎著一輛長江750挎斗摩托車,開始了環(huán)球旅行。
這趟旅程歷時兩年半。在追尋1.3萬公里后,楊帆共找到了23個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最終,進入紀錄片中的有17人,分別來自蒙古、俄羅斯、芬蘭、越南、冰島、愛沙尼亞、波蘭和比利時,楊帆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實現(xiàn)了尋找“另一個我”的夢想。
然而很多時候,他旅行的體會并不只是單純“我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的激動與驕傲,而是發(fā)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年輕人過得并不像想象中容易。
在蒙古,21歲的女孩芭森扈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而且很可能還要繼續(xù)生。因為政府規(guī)定,女性如果生4個小孩可以得到“偉大母親”二等獎,生6個小孩就可以得到“偉大母親”一等獎。
在俄羅斯,沒有父愛和母愛的重金屬樂手馬克斯在孤獨中長大,他和網(wǎng)戀6年的女友見面約會,然而最終分手。后來,馬克斯只找到了母親當年的一張照片,現(xiàn)在一直珍藏在他的錢包里。
在丹麥,“紫色女孩”漢娜因為失戀而“哭成狗”。為了鼓勵漢娜,楊帆接受她的邀請留下來過圣誕節(jié),和她的家人一起制作圣誕樹,在湖邊小屋中蒸桑拿,還和漢娜一起跳進了芬蘭冰凍的冰湖窟窿里……當他第三次從桑拿屋里出來時,已經(jīng)沒有人陪他出來了。楊帆說希望漢娜的憂傷可以被徹底冰封,在冰冷刺骨的湖水里時,漢娜終于大笑了起來。
在比利時,與楊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馬丁是一名妥瑞氏綜合征患者。直白點說,就是動作不由自主,像是抽搐。為了治病,馬丁詢問過80多個醫(yī)生,吃過180種藥,最后甚至連醫(yī)生都拒絕了馬丁。馬丁開始健身,喝大量的水,規(guī)范自己的飲食,一日三餐,一年365天,只吃一樣東西——玉米粉+燕麥粉+亞麻籽+腰果+韭蔥。
為了這個“另一個我”,楊帆改變了行程,甚至棄用摩托車,改乘攝制組的汽車,穿越四個國家去看馬丁。因為馬丁說,他病得很嚴重,可他能彈一手優(yōu)美的鋼琴,成立了自己的音頻工作室。他做音樂,為愛過的女孩寫歌,也寫了曲子送給楊帆……
這些同年同月同日生的“90后”,有著相同的人生起點,卻有著不同的命運走向,這讓楊帆不得不隨時審視“我是誰”“青春是什么”這樣的問題。
也正是這樣的審視,讓楊帆有了脫胎換骨般的不同。不幸的是,旅行返回途中,楊帆遭遇嚴重車禍,車毀人傷,右手螺旋式骨折。后來又由于醫(yī)生的失誤,楊帆錯過了康復黃金期,復健成了徹底的“酷刑”,每天只能靠硬掰,手臂曾一度連湯勺都無法拿起。
放在以往,這樣的傷痛會讓楊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不能釋懷,但經(jīng)歷過“另一個我”后,他變得坦然:“這不過是生活的考驗吧。我去康復中心,有些人比我還慘呢,都走不了路。我起碼還能正常地活動。跟別人一比,我應該知足。”
“走心”之外,
“另一個我”中不一樣的“我”
2015年除夕,楊帆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首播那天,《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問他有沒有遺憾,楊帆干脆地回答,“沒有?!辈贿^,紀錄片在愛奇藝網(wǎng)站熱播,并在拿下豆瓣網(wǎng)9.3的高評分后,楊帆又有了一番感悟:“并不是說現(xiàn)在就是最好了,它還可以更好?!?/p>
于是,楊帆再次上路。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制作團隊由第一季的“窮屌絲”升級成了豪華版陣容。愛奇藝網(wǎng)站直接提供制作經(jīng)費,來自德國、法國攝影師的高水準團隊,都顯示了第二季與第一季的迥然不同。
但改變的,也就僅僅只是這些外在。楊帆依然保持著“騎行”的初心——全程都騎著摩托車迎風前行,每到一個休息點,依然習慣自己找地方搭帳篷,生火下面做飯。對于13歲就騎行2200公里,從成都一路到拉薩的他來說,這種“騎行”的人生更像融入血液。“窮”的狀態(tài),恰恰能讓人保持一直如饑似渴的創(chuàng)作動力。
與此同時,“走心”成了楊帆的另一個標簽。他與馬丁成了真正的搭檔。楊帆作詞,馬丁作曲,兩人完成了全新版《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歐洲季》原創(chuàng)同名主題曲。身為導演和主人公的楊帆在紀錄片里每一集都會寫一首詩,為歌曲作詞是首次,卻異常順利。“我兩天就寫完了所有歌詞,馬丁更牛,速度之快,質(zhì)量之高,讓人不忍側(cè)目,真正的‘野獸派做法,大概這樣的詞曲都戳中了我們的內(nèi)心。”
他再度與漢娜攜手。三年中,楊帆和漢娜一直保持著這段異國友情,當年“哭成狗”的漢娜也成為楊帆放心不下的“另一個我”。當他啟程開拍全新版《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歐洲季》時,他第一個就將漢娜列為再度尋訪的“我”。
讓楊帆激動的是,現(xiàn)在的漢娜褪下了三年前的青澀,成了一名教育學研究生,并積極投身于幫助唐氏綜合征患者的公益活動中。當年為了一個樂隊主唱哭泣的她,現(xiàn)在組織了一個樂隊,也有了新的愛人。這一集楊帆特意留在了26歲的生日當天進行剪輯,并認定這是他收到的最幸福的生日禮物。他高興地說:“漢娜說,今年春節(jié)她要帶著男友來北京看我!”
楊帆的生日一直過得很“另類”,特別是24歲的生日。那時,他和攝制車輛經(jīng)俄羅斯回國,途中與大卡車相撞,生死時速間,他們死里逃生,卻因為語言不通等誤會在俄羅斯監(jiān)獄里待了9天。生日那天,伙伴們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監(jiān)獄里用餅干給他堆了一個“蛋糕”。
2016年10月5日,楊帆26歲生日這天,他卻過得異常平靜——他在繁忙的剪片中度過。不過,楊帆并不感到孤單或失落,除了來自漢娜的溫暖,他還收獲了大量粉絲的熱情。有網(wǎng)友找到和楊帆同年同月同日的報紙作為生日禮物,更有網(wǎng)友寫了以“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為題的畢業(yè)論文,因第二集走紅社交網(wǎng)絡的法國混血美女蘿蕊也發(fā)來遠洋祝福。
在楊帆的紀錄片里,融入了更多元、更真實、更深層次的“90后”內(nèi)心世界。新紀錄片自2016年9月播出以來好評如潮,外國媒體也認為楊帆“展現(xiàn)了這一代‘90后對生活和生命的哲學思考,值得大大地點贊、學習”。
但楊帆對“值得學習”并不認同。他認為自己走的這條路“挺難復制的”。他笑著說:“如果將來我有孩子,我也不太建議我的孩子走這條路。因為確實特別苦,首先你得真的坐得住,退學在家很孤獨,你幾乎沒有任何同齡人可以交流。同時,你還得真的能學進去。因為說實話在家里沒有什么約束了,好在我上學時也算好孩子,有自我學習的能力。現(xiàn)在想想,也許正是因為我缺失了一部分‘另一個我,所以才會在片中選擇拍攝世界上那些‘另一個我?!?/p>
楊帆說自己很少跟小時候的玩伴聯(lián)系,“他們有的讀研,有的大學畢業(yè)已工作,偶爾也能聽到有些人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在85歲時曾寫詩悼念青春:“在下一生/我將試著犯更多的錯誤/我不再設法做得這樣完美/我將向著光明旅行/從春天的開端一直走到秋天結(jié)束/我將坐更多的馬車/我將看更多的黎明/和更多的孩子游戲……”楊帆很喜歡這首詩,他經(jīng)常會流露出對生活狀態(tài)的滿足感,認為自己在做最想做的事情,從這一點來說,他覺得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