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活在俗世,只有在榮辱浮沉的日子里,才會發(fā)現(xiàn),比錢權(quán)和名聲更重要的是人——可以依靠和托付的人。最好的命運,就是能在有生之年,遇到一個死心塌地的好人,或者遇上一個死心塌地對你好的人。
交往,是一個人一生的功課。別指望在這門課程中修得一帆風順,能少栽幾個跟頭已是萬幸。栽過跟頭,要堅強地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告訴自己:人生僅堅守住自己遠不夠,還需看清楚別人。
看清楚別人,未必會躲過傷害,但可以從此從容周旋。
好多事,不要等到垂暮之時才去做。當生命沒有了質(zhì)量,一切也就沒有了質(zhì)量,比如去愛一個人,比如去虛度一段時光。
這個虛度,不是荒廢,不是蹉跎,是同緊繃的日子的對抗和調(diào)和,是對雞血生活的妥協(xié)和跳脫。更多的人活得擰巴:忙碌沒有理由,閑下來卻需要理由。誰都知道這么擰著不對,但可以勸得了別人,卻無法勸下自己。
抬頭去欣賞云飛,俯身去觀摩螞蟻打架,在水塘邊追逐一只蜻蜓,在山岡上來幾聲長嘯,或縱情發(fā)半晌的呆,或華麗麗地為自己放一個長假。虛度,就是為靈魂做些無用的事。因為有用的事,我們已經(jīng)做得太多、太久。
人的童年,大多是虛度過來的,但它給予生命的,恰恰是最本質(zhì)的需要。成年之后,虛度得少了,追逐得多了,卻從此少了許多快活。在靈魂愉悅的層面上,人生沒有哪一寸虛度的時光是多余的。
無論是誰,有質(zhì)量的虛度越少,需要背負的就會越多。
白巖松說:“中國這么大,找到幾個安靜的人簡直太難了?!痹蚴?,中國人喜歡瞅著別人活,別人折騰著,自己就不敢安靜下來。中國人的哲學基本上是他人哲學:不是怎么活好自己,而是怎么活過別人。
貪婪的人活過了,夠著夠不著的都想去夠。虛榮的人活偏了,夠著夠不著的都要顯得能夠著。這兩種人,都不會安靜下來。
安靜的人,最大的特點是不去夠。他們并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只需要人間煙火——多一點兒也不再苛求。他們在有夠的生活里,獲得的是人世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喧囂和安靜,隔開了人世的粗鄙和優(yōu)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