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尼克·米德++編譯/陳榮生
每年春天在南非舉行的“兩洋馬拉松”,以超長的距離和多變的地形聞名。對各國跑友來說,能在一個上午將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風(fēng)光盡收眼中,比取得名次更具誘惑力。
“你要用一個上午從大西洋跑到印度洋?真的嗎?”
我在開普敦備戰(zhàn)“兩洋馬拉松”期間,不知被多少親朋好友這樣問過。如果你像從前的我一樣,僅僅將馬拉松看成一場42公里的枯燥征程,這樣質(zhì)疑就不足為怪。然而,比賽舉辦地是南非,一個癡迷體育的國度,這里的馬拉松也是“加強版”的,奔跑距離約90公里,橫跨彼得馬里茨堡和德班兩大城市,線路經(jīng)過好望角半島,還經(jīng)過查普曼高原和康斯坦莎峽谷,這是它比正賽更具吸引人參與的理由。
賽前,我與65歲的路易斯·馬西恩聊了一陣。這位已是第44次參賽的老將說,賽事啟動第一年,僅26位選手參加,跑到終點的共15人,全部在4小時內(nèi)跑完了56公里,相當驚艷。今年,1.1萬人參加超遠距離項目,1.6萬人參加半程馬拉松,另有3000名選手跟跑,組織者稱之為全球跑步愛好者的大秀場。
在早上6點半,開跑發(fā)令槍響起的前幾分鐘,我擠進圍欄。那時天還是黑的,成千上萬跑友摩肩接踵,有人唱起了南非國歌。有一陣兒,我似乎聽到了那怪聲怪氣的“嗚嗚祖拉”,頓時陷入了2010世界杯首輪淘汰賽上,英格蘭隊黯然出局的悲傷往事之中。
馬西恩給我的第一條建議是:在前30公里相對平坦的路面上,最好保存氣力。但槍聲一響,我就不得不把他的叮囑拋到腦后,只因身后的人潮太過洶涌。
參賽前,考慮到兩洋馬拉松途中有大約1/5的山路,我并沒設(shè)定任何具體目標。直到去取參賽號碼時,我才知道,堅持到終點的選手可以按完賽時間長短取得不同的獎牌:前10名獲金牌,4小時以內(nèi)獲銀牌,5小時以內(nèi)獲彩色獎牌,6小時內(nèi)獲銅牌,7小時內(nèi)完賽的只能拿到藍牌。
跑到半程,我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5小時級別的方陣中,便決定犧牲更多脂肪細胞,換取跟隨領(lǐng)跑者的腳步,就這樣一路來到了查普曼高原。不過,剛登上如停機坪般寬闊的頂部,我就決定采納馬西恩的第二條建議——放緩節(jié)奏,欣賞懸崖峭壁及其下方波光粼粼的大西洋。
回想起來,我也許只是在潛意識里為偷懶找借口,但是,在賽事后半程多花點時間補充水分、觀看風(fēng)景、與同行的跑友小敘,的確讓我對完成余下的里程更有信心。沿途的后勤工作也很到位,大量觀眾和文藝表演讓選手們覺得自己并非身處郊野,而像是穿梭于鬧市街頭。
最后,我的完賽時間比5小時多了3分鐘,只獲得了一枚銅牌。然而,它注定要被我永久收藏。畢竟,比起路途本身,熱情的人們和驚艷的風(fēng)景給我留下的記憶更加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