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曉 張江龍
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西南石油大學企業(yè)社會工作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500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異化表現(xiàn)及影響因素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
章 曉 張江龍
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西南石油大學企業(yè)社會工作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500
以西南石油大學本科生為對象,選取總體主觀幸福感量表為工具,對其主觀幸福感作測量,結果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不同年級、生源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性別、專業(yè)、家庭經(jīng)濟背景上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但其中有部分因子差異顯著。文章重點分析了差異形成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建議。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異化;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研究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進入我國研究者視野。關于主觀幸福感定義眾說紛紜,1984年美國學者Ed Diener提出: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根據(jù)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性評估。綜述學者觀點,主觀幸福感主要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主觀性,幸福感來源依靠個體感知;二是整體性,幸福感反映了個體的“知情意”綜合心理指標;三是相對穩(wěn)定性,在一段時間內幸福感會保持一定水平。以往對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青少年、老年人等群體上,20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在我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逐漸開展,主要采取定量研究方法,涉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個體的自尊、社會支持、歸因方式、價值取向、家庭經(jīng)濟收入等影響因素的關系,及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測評工具不一,量表選擇多樣,除使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等外,不少研究者還自編量表。(2)重分析輕運用,一些研究對象構成是多學校多地域的,故而研究結果不能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較多的、較具體的建議。
西南石油大學一貫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設立了心理咨詢中心免費為師生提供服務。但遺憾的是,中心僅對個別學生做過主觀幸福感測量,沒有總體狀況的把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如何?在性別、年級、專業(yè)等因子上的主觀幸福感有無差別?心理咨詢中心可以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本文擬對以上問題作出回答。
(一)研究設計
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三個部分。生活滿意感是個體對總體生活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是指樂觀、愉快、自尊、合群等積極的情感體驗;消極情感是指抑郁、焦慮、緊張、厭倦、自我否定等消極的情感體驗。對主觀幸福感的測量經(jīng)常圍繞以上三個維度展開。
1977年,F(xiàn)azio編制了總體主觀幸福感量表 ( GWB ),此量表共有 33項。我國學者段建華對量表進行了修訂,除了評定總體幸福感,還組成6個分量表對幸福感的 6個因子進行評分,即對健康的擔心 (H)、精力 (E)、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S)、憂郁或愉快的心境(SH)、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O)以及松弛與緊張(焦慮)(RT)。本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 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 0.56~0.88,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男性為0.91、女性為 0.95。重測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85。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分層抽樣選取了100名本科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97份。其中男生48人,占49.5%,女生49人,占50.5%;男生平均年齡21.50歲,女生平均年齡21.39歲;大學一年級24人,占24.7%,二年級23人,占23.7%,三、四年級每一年級各25人,各占25.8%;文科49人,占50.5%,理科48人,占49.5%;城市學生44人,占45.4%,農(nóng)村學生53人,占54.6%;家庭經(jīng)濟狀況較好的6人,占6.2%,中等的55人,占56.7%,較差的36人,占37.1%。
調查內容包括:
(1)個人基本情況問卷
(2)本研究采用段建華修訂過后的量表,依照慣例,僅使用前18項。
(一)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比較(表1)
表1: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S)
表1: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S)
男女大學生得分均高,女生得分比男生略高,但無顯著差異;在六個因子分量表上,男女生在松弛與緊張因子上有顯著差異(p<0.05),在其他因子上差異不顯著。
(二)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比較(表2)
表2: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S)
表2: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S)
四個年級中,大一得分最高,大三得分最低。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總體主觀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一、二、三年級學生總體幸福感逐漸下降,四年級有所上升;在六個因子份量表上,訪查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精力和松弛與緊張因子上差異顯著(p<0.05),在對健康的擔心、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年級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
(三)主觀幸福感的專業(yè)差異比較(表3)
表3:主觀幸福感的專業(yè)差異(±S)
表3:主觀幸福感的專業(yè)差異(±S)
文理科學生在總體幸福感得分上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但在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從得分情況看,除了松弛與緊張因子外,文科學生得分在總體幸福感和其他分量表上均高于理科學生。
(四)主觀幸福感的城鄉(xiāng)差異比較(表4)
表4:主觀幸福感的城鄉(xiāng)差異(±S)
表4:主觀幸福感的城鄉(xiāng)差異(±S)
城鄉(xiāng)大學生在總體主觀幸福感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城市大學生總得分和各分量表上的平均分都高于農(nóng)村大學生。城鄉(xiāng)大學生在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和松弛與緊張因子上均有顯著差異(p<0.05),在其他因子上差異不顯著。
(五)不同家庭經(jīng)濟情況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表5)
表5:不同家庭經(jīng)濟情況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鄉(xiāng)差異(±S)
表5:不同家庭經(jīng)濟情況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鄉(xiāng)差異(±S)
從家庭經(jīng)濟狀況較差到較好的學生幸福感呈上升趨勢,無論是總體得分還是分量表得分,家庭經(jīng)濟狀況好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家庭經(jīng)濟較差和中等的學生。
結果表明:西南石油大學男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均較高,女生得分比男生略高,無顯著差異。但在年級、文理科、城鄉(xiāng)因素上有顯著差異。下文將分析其影響因素及相應對策。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總體主觀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一、二、三年級總體幸福感逐漸下降,四年級有所上升;其中大一得分最高,大三得分最低。該差異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大一學生剛入學,獲較多肯定;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相對高中學習壓力較小。隨著年級增長,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就業(yè)壓力也日益增加,成就感、滿足感有所下降,同時,來自社會、生活、人生選擇等壓力越來越多,不少大學生在自我認知、人生規(guī)劃等方面面臨更多選擇與困惑,開始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情緒,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尤其到大三,就業(yè)壓力迫使學生提前規(guī)劃未來,大三學生面臨最多的選擇困境和壓力,幸福感得分降至最低。而到了大四,大部分學生已做好選擇,其主觀幸福感有所上升。
文理科學生在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但總分上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除了松弛與緊張因子外,文科學生得分在總體幸福感和其他分量表上均高于理科學生。文科學生學業(yè)負擔較小且學科接觸面較廣,閑暇時間較多,但就業(yè)形勢較為嚴峻,成就感體驗較少;理科學生學業(yè)負擔較重,作業(yè)、實驗較多,閑暇時間較少,就業(yè)相對容易。故文理科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異不太大,但理科生認識結構相對較單一,處理挫折、不良情緒的能力相對較弱,主觀幸福感得分也就較低。
城鄉(xiāng)大學生在總體主觀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其原因可能如下:大學學費不菲,對收入較低且家庭子女較多、負擔較重的農(nóng)村家庭是極大的經(jīng)濟負擔,而目前學校助學貸款、獎學金體系尚未完善,農(nóng)村學生背負更多壓力;父母、親人、鄰里對其期望也較高,現(xiàn)實學習、就業(yè)壓力較大;步入地處城市的大學生活,城鄉(xiāng)差異、教學風格迥異、多彩復雜的都市生活,給農(nóng)村學生的沖擊較大;相對較大壓力,很多農(nóng)村學生采取了壓抑情緒、退縮的方式,不良情緒難以得到合適宣泄、引導,主觀幸福感較低。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認為:一要重視對學生積極心理的引導。目前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上還主要偏重于對消極心理的介紹,為情況較為嚴重的學生提供個別或團體的咨詢、危機干預服務,對積極心理的引導做得還不夠。(2)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幸福和獲得幸福的正確方法。尼爾斯·托馬森認為幸福是現(xiàn)實的、協(xié)作的、運動的、安全的和有意義的生活。大學生正處于建構和完善自我的關鍵時期,需要學會正確認識幸福和獲得幸福的正確方法,才能更好的追求和實現(xiàn)幸福,學校應提供相應的平臺和載體。三是根據(jù)性別、專業(yè)、年級、生源、家庭背景等因素分類開展指導。
[1]許赟.幸福感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1).
[2]李鳳華,劉琴等.大學生應對方式、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9).
[3]何曉燕,裴秀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
[4]樸蘭姬,姜鎮(zhèn)靈.大學生情緒、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以延邊大學大學生為例[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5]孫曉杰.從積極心理干預研究探討主觀幸福感的提升途徑[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6]劉麗萍.農(nóng)村大學生發(fā)展、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3(11).
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民間組織介入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2XJR006)
章曉(1984-),女,貴州畢節(jié)人,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
張江龍(1984-),男,陜西商洛人,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社區(qū)社會工作、社會組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