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和10月注定是時尚行業(yè)最忙碌,也是最熱鬧的兩個月,在這個秋意漸濃甚至有點寒風蕭瑟的季節(jié),各大時尚品牌和時裝設計師將近一年積蓄的作品在時裝秀場,發(fā)布了2017年的春夏女裝,以期迎領下一季的時尚潮流并進入新一輪的前期宣傳。
一年當中,最吸引眾多媒體進行報道和關注的莫過于紐約、倫敦、米蘭和巴黎這四個城市的時裝周,這已然是一場明星、設計師、品牌、買手的盛宴,在這里,有人被吐槽,有人被驚嘆,時裝周是否辦得越大越成功?設計師的作品是如何才能名利雙收?品牌界線是否涇渭分明?傳統(tǒng)的時裝周模式是否能夠平穩(wěn)過渡到互聯(lián)網模式?時裝行業(yè)是不是在越來越娛樂化?或者所有的答案都能在剛結束的時裝周里找到。
以往的時裝周,幾乎1/4是買手,剩下的大部分是媒體,而如今的時裝周,越來越多明星、時尚編輯、買手,時尚博主,網絡紅人蜂擁而至,不斷被放大的娛樂效應,讓時裝周也變得越來越熱鬧。
今年剛結束的巴黎時裝周,被稱為一錘定音的時裝周,來解決之前各種的爭議,給所有爭議一個最終決擇的權威秀場,而結果,這個老牌權威的時裝周依舊故守著權威不容侵犯的姿態(tài),對于“即秀即買”堅決抵制,原本期待的整場秀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也依然是槽點多多。整個圈子顯示出一種蠢蠢欲動而浮躁的氣息。
巴黎時裝周最值得關注的Dior大秀,迎來了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創(chuàng)意總監(jiān)Maria Grazia Chiuri首秀揭開帷幕,但是一切似乎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時裝評論員描述這次的首秀設計平庸,不倫不類,愰惚間成了翻版的Valentino,而Dior顯然也不再是以前的Dior。專業(yè)時裝評論Dior已經失去了它本身的品牌內核,硬生生地把法國式的優(yōu)雅變成了意大利風情,更有人提出了“高級時裝已死”的絕望評論。在被傳統(tǒng)不可一世的評論詬病時,品牌卻逆生長地增長著,也算是給Dior長期低迷的生存環(huán)境注入了一劑強心劑,雖然權威在故守著傳統(tǒng)一切尊嚴的表達,但是現(xiàn)場又給了傳統(tǒng)重重的一擊,有人說,如今的品牌根本不在意時裝評論,這些曾經致命的言論在如今也會變得無足輕重,因為媒體形態(tài)正在進行改變。
本屆時裝周上,各大品牌邀請了明星和時尚達人,而社交媒體的發(fā)展,也讓時裝評論變得無足輕重,這次Dior邀請的明星達人,在各類社交媒體的粉絲總量超過了5個億。如今的時裝周正在進行各種悄然無息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是伴隨著行業(yè)技術形態(tài)的改變而改變。
時裝行業(yè)的娛樂化也是這個行業(yè)日漸發(fā)展的結果,以往時裝周品牌和設計師是核心,如今的時裝周娛樂明星才是關鍵,新媒體時代,一切影響力都是以流量為導向。隨著粉絲經濟的日益成熟,很多明星、達人、網紅的應運而生,他們借助于朋友圈、微博、twitter、instagram、facebook曝光大量的街拍和看秀照片,以刷新自己在時尚圈的存在感,同時又討時尚品牌廣告主的歡心,以提升自己的商業(yè)度。
當我們還在談論品牌時裝周是否成功時,已然是多方面因素的有效結合,既看品牌話題度,又看品牌能夠吸引到多少媒體和買手,還看品牌能請到什么樣的明星?能和明星玩什么樣的跨界,于是設計師作品平庸與否,對品牌來說反而變成了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對于時尚行業(yè)來說,最終仍然是生意,前者的造勢,到后者的生意,再到互聯(lián)網時代宣傳造勢無限放大,接著是娛樂明星,八卦和毒舌的評論帶來的閱讀流量,最后真正能關注時裝設計卻寥寥無幾,可嘆,可悲,行業(yè)市場“適者生存”的大環(huán)境游戲法則已經在悄悄地發(fā)生改變,而對于整個時尚行業(yè)而說,如今的狀態(tài)也并非是最優(yōu)的狀態(tài),或者這幾年時尚圈也在進行新一輪的物競天擇而找到最優(yōu)化的解決方案。
總編輯、總策劃:金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