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
晚上,我拿著一本針對五六歲孩子潛能開發(fā)的書,和兒子龍龍一起看。“兔媽媽的生日到了,小蜜蜂給兔媽媽送來了自己辛苦生產(chǎn)的蜂蜜,小雞給她送來了自己捉的小蟲?!焙竺媸且环鶊D畫及一串省略號,讓孩子通過口述將故事補充完整,旨在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我讓五歲半的龍龍根據(jù)圖畫補充故事,他卻連連搖頭:“媽媽,我不會?!?/p>
“好好動腦子想一想?!蔽姨嵝阉?。
“想過了,還是想不出來?!饼堼埓?。
看著他漫不經(jīng)心的樣子,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些日子,他在玩一種金屬拼裝玩具時,也是這樣。那套金屬拼裝玩具由若干大大小小的螺釘、螺母及金屬連接件組成,內(nèi)附螺絲刀和小扳手,通過拼接與組裝,可以拼成摩托車、小火車、恐龍、坦克等形狀。但龍龍在拼摩托車時怎么也拼不成,一連兩次失敗后,他選擇了放棄,重新開始拼自己已經(jīng)拼得很熟練的恐龍。我問他為什么不嘗試著拼拼摩托車時,他的回答是:“太難了,我不會拼?!?/p>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龍龍開始滋生出這種畏難情緒。畫畫時,遇到稍微復雜一些的簡筆畫,他便說自己不會畫,繼而不肯再畫。教他認字,筆畫多的他便拒絕認,說太難了,自己記不住。這種情緒一直牢牢地控制著他,使得他的思維一直被禁錮著,不愿意在面對困難時有所突破。
見兒子總是如此輕易地選擇放棄,我也一直在積極地尋找應對方法。
“那就再想想,動第二次腦子,第三次,甚至第N次,直到想出來為止?!蔽艺f。繼而我告訴龍龍,任何時候,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我們認真思考,積極尋找,最終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想起龍龍還不到四歲時,被問及長大后想干什么,他脫口而出的是“想當科學家”,這個理想一直延續(xù)至今,我便對他說:“你長大后不是想成為科學家嗎?科學家都有著非凡的耐力和毅力,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才能想出別人想不到的辦法。他們的每一項發(fā)明,都不僅僅是動一次腦子,而是動兩次、三次,甚至上千次的結果。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就止步,沒有誰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新東西來。”我還跟龍龍講起了被譽為“發(fā)明大王”的愛迪生的故事:為了發(fā)明電燈,他先后試用了7000多種材料,失敗了8000多次,但他毫不氣餒,終于贏得了成功。這兩個巨大的數(shù)字顯然有著極強的說服力,龍龍剛剛還游移不定的目光重新集中在了面前的書上。
“看,這里有一只小貓,小貓手里拿的什么?”我引導龍龍。
“釣魚竿。”龍龍答。
“小貓拿著釣魚竿,接下來它想干什么呢?”
“釣魚。”
“很好!現(xiàn)在,把這些話連在一起說出來。”我鼓勵他。
“小貓給兔媽媽送來了自己釣的小魚。”在我的啟發(fā)下,龍龍終于流暢地補充完了句子,我當即表揚了他。
嘗到了“再想想、動第二次腦子”的甜頭后,龍龍顯然很開心,說:“媽媽,動第二次腦子還真有效。原來科學家就是這樣發(fā)明東西的呀!”我連連點頭。
從那以后,每次龍龍再在困難面前產(chǎn)生畏難情緒時,我都引導他“再想想”,動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腦子來解決困難。漸漸地,我倆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默契,我只要說出“再想想”三個字,他便會接著說:“動第二次腦子。”
上個周末,婆婆過生日,我們一家都去給婆婆祝壽,龍龍叔叔的女兒越越也去了。比龍龍大半歲的越越,正在玩自己新買的世界地圖拼圖,龍龍很快被吸引過去了。那幅大拼圖由一百塊不規(guī)則的紙質小拼塊組成,對于只有五六歲的越越和龍龍來說,如此眾多的拼塊,拼起來自然有一定難度。越越拼了一會兒,有幾塊一直未能找對位置,在一連嘗試了幾次都宣告失敗之后,她有些灰心,丟下拼圖跑去看電視了。
見越越放棄了,龍龍不甘心,跑過去拉住越越的手說:“姐姐,咱們再想想,再動一次腦子。我媽媽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多動幾次腦子總會想出辦法的?!?/p>
看著龍龍小大人般的樣子,我忍不住朝他豎起了大拇指。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