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秦王趙政以果決的軍事行動夷滅了嫪毐集團的叛亂,嫪毐事件第一次真正展示了秦王趙政這位年輕君王處理問題的魄力。然而,嫪毐事件也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他就是呂不韋,位高權(quán)重的秦國相國,他曾經(jīng)幫助異人登上太子之位,并輔佐了秦莊襄王、秦王趙政兩代秦王。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已被罷相、賦閑在自己食邑洛陽的呂不韋飲鴆自殺。這位以經(jīng)商起家、執(zhí)掌秦國國政十二年之久,叱咤風云、權(quán)傾朝野的國相,功高震主、名滿天下,最終卻落得一個服毒身亡的下場。那么,他為什么要自殺,呂不韋之死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么,呂不韋之死對秦國的政治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呂不韋自殺
這件事得從秦王趙政的加冠禮講起。
秦王政九年(前238)四月,22歲的趙政舉行了加冠禮,正式宣告從太后趙姬手里接管了政權(quán)。這時,太后趙姬的男寵嫪毐感到了末日的來臨,立即發(fā)動了叛亂,企圖殺死秦王趙政。剛剛舉行過加冠禮的趙政果斷調(diào)動軍隊,迅速平定了嫪毐的叛亂。
嫪毐叛亂不可避免地牽連了秦國相國呂不韋。因為嫪毐原是呂不韋的門客,后來,呂不韋為了擺脫趙姬的糾纏,設(shè)計將嫪毐獻給了趙姬,沒有呂不韋的一系列運作,嫪毐既不可能被太后趙姬所知,更不可能以假宦官的身份進入太后寢宮。凡此種種,都有案可查,呂不韋又怎么能夠脫得了干系呢?但是,呂不韋和嫪毐不同。嫪毐罪大惡極,身份只是個太后的男寵,殺之即可。呂不韋卻是兩朝老臣,怎么處置他呢?
趙政車裂嫪毐在秦王政九年九月,但是,處理呂不韋卻拖到了第二年的十月,兩案的處理相距有十三個月。趙政對呂不韋的處理也遠不像對待嫪毐一樣,僅僅是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讓他回到食邑洛陽賦閑。
連母后都敢軟禁的趙政為什么對呂不韋如此仁慈呢?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呂不韋“奉先王功大”,二是“賓客辯士為游說者眾”。前者講呂不韋成就了秦莊襄王,后者講為呂不韋說情的人太多。所以,“王不忍致法”。秦王趙政念呂不韋功大,不愿懲罰。當然,為呂不韋說情者人數(shù)之多,也說明呂不韋的勢力巨大,一下子除掉呂不韋恐會生出變亂。
秦莊襄王子楚即位之后,兌現(xiàn)諾言,任命呂不韋當了丞相,而且封給他河南洛陽食邑十萬戶。洛陽是呂不韋的食邑,秦王趙政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之后,呂不韋自然回到了洛陽。
從表面上看,呂不韋因嫪毐案受到的牽連已經(jīng)結(jié)案,但是事情似乎并沒有結(jié)束。呂不韋回到洛陽之后,六國的使者絡(luò)繹不絕地前往洛陽探視呂不韋,爭相請他到別國任職。
本來,秦國大臣卸任之后到六國任職者不乏其人,何況呂不韋是強秦卸任的相國,所以,六國邀請呂不韋的使者不絕如縷是一個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此事卻引起了一個人的擔心。
他是誰呢?秦王趙政。趙政擔心什么呢?擔心呂不韋叛亂。
呂不韋的才能、呂不韋的聲望,趙政不僅從父親的即位過程中看得清清楚楚,而且,從他13歲即位以來九年執(zhí)政的政績中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趙政的擔心并非多余。
于是,秦王趙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極為絕情的信:你有什么功勞?秦國封你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和秦國有何親緣?我都叫你仲父。請你和你的家屬全部遷往蜀地。
看到這封信,呂不韋立即服毒自殺。
秦王趙政的一封流放信為什么會引得呂不韋自殺呢?
一是呂不韋擔心秦王趙政一步步地將他逼上絕路,最終將他處死,所以,他看到這封信后非常驚恐,最終喝了毒酒自殺。
二是呂不韋是一位非常有尊嚴的人,他不愿等到秦王趙政明令殺他時他再赴死。秦王趙政的這封信并不是明令呂不韋自殺,卻剝奪了他為人的尊嚴,這讓呂不韋頓生生不如死之感。
明因與暗因
《史記》本傳記載呂不韋被罷相之后,洛陽家中確實賓客盈門。
這里有兩個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呂不韋本來就盛養(yǎng)賓客,二是各國競相爭奪人才。
戰(zhàn)國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他們爭相養(yǎng)士,互相競爭。呂不韋自認為秦國如此強大,自己手下的門客竟然沒有四公子多,于是自覺地加入到這種競爭行列之中,據(jù)說他手下有三千門客。
呂不韋的養(yǎng)士,不僅是為了和“戰(zhàn)國四公子”一爭高下,其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為秦國網(wǎng)羅人才。在呂不韋的門客之中確有堪稱國家棟梁的人才,比如李斯。
呂不韋手下的賓客究竟為呂不韋干了些什么呢?
第一,著書立說。
呂不韋召集他的門客編著了《呂氏春秋》一書,這部書歷來被稱為是“雜家”之作。但是,它實際上吸收了先秦諸子各家的精華,成為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秴问洗呵铩肪幊芍畷r,呂不韋曾在秦都咸陽城門上懸掛全書,并重金懸賞:如果天下有人能夠修改此書一個字,賞千金。
此時,正是秦王政八年(前239),趙政尚未正式舉行加冠禮,也沒有接管政權(quán)。呂不韋的勢力則已經(jīng)達到他人生的巔峰。
實際上,世界上哪有不能改一個字的書?呂不韋敢于在秦都咸陽的城門如此張揚地為自己的新作做這種廣告,只能說明這純粹是一種自我炒作。透過這種過于張揚的炒作我們看到的是呂不韋的權(quán)勢巨大、自信十足。
第二,儲備人才。
呂不韋手下門客三千,其中有許多王佐之才。所以,呂不韋的門客是秦國一個巨大的人才庫。
秦王趙政如何看待呂不韋的自我炒作和廣招門客呢?
呂不韋對《呂氏春秋》如此張揚地炒作,對秦王趙政來說,很難不產(chǎn)生反感。因為呂不韋對自己作品的大肆炒作,讓趙政感受到了一種政治威脅。呂不韋手下門客中雖然產(chǎn)生了被秦王趙政重用的李斯,但是,其他未被重用的門客對趙政來說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可以看出秦王趙政對呂不韋手下的眾多門客的真實態(tài)度。
呂不韋自殺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由于呂不韋是自殺而死,因此,秦國不為其舉行國葬,呂不韋的門客用民間的喪儀安葬了他。但是,呂不韋門客私葬呂不韋一事還是被秦王趙政知道了。趙政親自下詔,重罰呂不韋的門客:
第一,凡是呂不韋的門客不論參加吊喪與否一律流放。參加吊喪的門客,如果是韓、趙、魏三國的人,一律驅(qū)逐出境。如果是秦國人,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削去他們的爵位,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俸祿在五百石以下的,沒有參加吊喪的,也流放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第二,從今之后,凡是像嫪毐、呂不韋這樣操縱國家權(quán)力的人,罰他們的家人一律為犯人。
這個處罰相當嚴厲,針對的全是呂不韋的門客,可見秦王趙政對呂不韋大養(yǎng)門客的行為非常不滿,一有機會就要進行嚴厲懲罰。更有意思的是秦王趙政在流放呂不韋的門客時,卻將謀反的嫪毐遷到蜀地的門客家臣的賦稅徭役免去。
所以,《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的六國延請呂不韋,只是秦王趙政逼殺呂不韋的明因,那么,秦王趙政逼殺呂不韋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君權(quán)與相權(quán)
呂不韋從秦王趙政13歲即位之時開始,就一直擔任秦國丞相,到受嫪毐叛亂牽連而罷相,擔任了十二年丞相,權(quán)力之大,是非常罕見的。
呂不韋的權(quán)力,不僅僅來自秦國丞相本身的權(quán)力,還來自他和太后趙姬的特殊關(guān)系。這就使得呂不韋的權(quán)力和秦國一般的丞相不大一樣,遠比秦國一般丞相的權(quán)力大得多。而且,呂不韋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他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界精英,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政界精英。呂不韋的才能肯定給秦王趙政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否則,以秦王地位之尊,以秦國實力之強,趙政何必“恐其為變”?
那么,呂不韋在位期間的哪些作為讓趙政產(chǎn)生了疑慮呢?
第一,軍功。
呂不韋在位期間,繼續(xù)對韓、趙、魏三國集中進行打擊,并于秦王政五年(前242)在靠近齊國的魏地成立了東郡,使秦國和齊國接壤。這一年秦蒙驁率軍大舉攻魏,攻占酸棗(今河南延津)、桃人(今河南長垣)、雍丘(今河南杞縣)等二十城,初建東郡,對魏都大梁形成扇形包圍之勢,而且,秦壤已與齊境相接,直接威逼關(guān)東諸國。第二年,秦繼續(xù)攻魏,占領(lǐng)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縣)及衛(wèi)濮陽(今河南濮陽),并把濮陽作為東郡的治所。東郡建立后,斷絕了“山東從(縱)親之要”,各國震恐。東郡的建立意義非凡,不僅使一向遠離秦國的齊國逍遙自在的局面被徹底打破,而且,使六國被南北切分為二,六國合縱抗秦受到了致命的一擊。
呂不韋還經(jīng)常巧妙利用六國的矛盾,施展縱橫捭闔的外交手腕,兵不血刃地迫使六國割讓土地,如派他的門客甘羅游說趙王,得趙五城等。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非常重視軍功,軍功是獲得爵位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取威望、擴張權(quán)力的基礎(chǔ)。呂不韋的赫赫軍功對秦王趙政來說,既是業(yè)績,又是他所擔心和猜忌的。
第二,勢力。
呂不韋輔佐兩代秦王,當了十二年秦國丞相,也經(jīng)營了一個巨大的政治實力集團,自然而然地成為秦國政壇的一派政治勢力。但是,呂不韋在有意無意地培植自己勢力的同時,也犯了一生中的兩大錯誤。
第一個重大錯誤是促成了另一個集團——嫪毐集團。
呂不韋原來只是想利用嫪毐滿足太后的生理需求,讓自己安全撤退,但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嫪毐會得到太后趙姬的高度信任,太后趙姬竟然讓嫪毐既富且貴,干預朝政。
太后趙姬對嫪毐寵愛有加,賞賜無數(shù),封其為長信侯,甚至把整個太原郡賞給嫪毐。這已經(jīng)非常出格了,太后還讓嫪毐染指政權(quán)?!笆聼o大小,皆決于毐”,這簡直就是把整個國家交給嫪毐了。
這個錯誤的結(jié)果是:其一,呂不韋集團與嫪毐集團是秦國相互對立的兩大集團;其二,呂不韋集團與嫪毐集團的矛盾廣為人知;其三,呂不韋集團是堅定的主戰(zhàn)派,嫪毐集團由于得到太后趙姬的支持,所以顯得比呂不韋集團更有實力。
呂不韋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地致力于秦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呂不韋是秦國政壇上著名的主戰(zhàn)派。魏國之所以要主動獻地給秦,就是想扶植嫪毐這一派。如果呂不韋是堅定的主戰(zhàn)派,嫪毐至少不是一個鐵桿主戰(zhàn)派。因為嫪毐根本就不懂什么政治,根本就不懂為秦國謀利益,嫪毐所知道的僅僅是依靠太后支持瘋狂地攫取權(quán)力,擴大自己這一派的勢力。
嫪毐集團和呂不韋集團沒有一個是秦王趙政所能允許存在的!
趙政要的是自己獨攬朝綱,他豈能允許兩個政治集團瓜分他手中的權(quán)力?既然嫪毐本人已被車裂處死,那么,呂不韋也必須得死。這兩個政治集團的總裁一個都不能留!
所以,呂不韋被迫自殺有著深刻的背景。
呂不韋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和所有人一樣,終歸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呂不韋精心策劃了異人繼位為莊襄王,精心輔佐了秦王趙政。呂不韋全力支持秦國對六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為秦國最終統(tǒng)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有意無意之間,呂不韋犯下了他人生的第二個重大錯誤:不自覺地超越君權(quán)。
呂不韋沒有意識到在秦王趙政繼位之后他應該如何規(guī)劃自己?;蛘哒f,呂不韋精于獲得權(quán)力,但卻不懂得什么時候要放棄權(quán)力,這是許多政壇精英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用權(quán)而不戀權(quán),到位而不越位,這中間的取舍與進退,確實耐人尋味。
要一個經(jīng)過艱苦努力獲得權(quán)力的人放棄權(quán)力非常不易,但是,這又是任何一個獲得權(quán)力的人必須要學會的。中國古代的行政環(huán)境決定了中國的政治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逐步開始了向中央集權(quán)的轉(zhuǎn)變過程,由此產(chǎn)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國君成為唯一的最高統(tǒng)治者。
所以,在這種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誰,不管你與國君是什么關(guān)系,你的權(quán)力都不可能長期超越君權(quán)。誰越位侵占了君權(quán),誰就會遭到只允許自己獨操大權(quán)的君王的殺戮。
所以,呂不韋在秦王趙政繼位之后,應當立即還政、及時引退、低調(diào)做人、韜光養(yǎng)晦,全力解散多年為相形成的政治集團。這樣,才能讓趙政放心,也才能自我保全??墒?,呂不韋沒有這樣做。趙政舉行加冠禮后,呂不韋就應當立即辭職,退居鄉(xiāng)里。但是,呂不韋也沒有這樣做!
等到秦王趙政將呂不韋驅(qū)逐出朝,讓他回到河南封地去時,呂不韋清醒了嗎?
依然沒有!何以見得?
“歲余,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就是明證。這說明呂不韋不甘寂寞!這也是人性的必然,要一個曾經(jīng)風光無限的人一下子銷聲匿跡、自甘寂寞,難!
“相望于道”的六國使者一個個都是呂不韋的催命鬼!
他們的到來讓秦王趙政剛剛放下一點的心又懸起來了。如果呂不韋去六國為相,為六國服務,對秦國肯定大大不利!這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為敵所用,秦王趙政能愿意嗎?
秦王趙政只能將呂不韋全家遷到更偏遠的地方。
這只是秦王趙政除掉呂不韋的第一步,下面更嚴厲的懲罰像組合拳一樣撲面而來,拳拳要的都是呂不韋的命!
呂不韋終于因自己政治上的兩大錯誤走向了死亡。我們從秦王趙政對趙姬、呂不韋的出手可以看出,秦王趙政非常果斷、殘酷,天生就是一個長于執(zhí)掌朝綱的鐵腕人物。
司馬遷寫秦王趙政性格“剛毅戾深”,意思是剛強堅毅、暴戾嚴酷,司馬遷算是看透了趙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