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擇效果均等作為衡量標準,通過雙變量泰爾指數在區(qū)域和城鄉(xiāng)維度的空間分解,考察中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水平,結果發(fā)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總體不均等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雖然政府不斷加大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安排,但對供給成本存在的區(qū)域城鄉(xiāng)差異依然考慮不足。顯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策略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一刀切”式的財政配置平均化,而要側重于社會民眾公平享受公益性基本文化公共服務的權利與機會,所強調的效果均等標準要更具有現實意義,這應作為下一階段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戰(zhàn)略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效果均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雙變量泰爾指數
[中圖分類號]F8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11-0055-09
一、引 言
作為民主社會最為重要的基本公民權利之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強調的是每個社會成員在享用公共文化資源過程中的權利均等問題。顯而易見,這種公民權利不應該由于個人所在居住地區(qū)、所處社會階層、所在民族類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不應該受到居民收入差距、社會貧富分化等現實條件的約束而有所差異?;诒U瞎窕疚幕瘷嗬默F實需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戰(zhàn)略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形成文化服務均等享受、文化發(fā)展同步推進的一體化格局。毋庸諱言,深入推進社會文化體制改革,滿足社會民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不僅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基本任務,也同樣是理論研究所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現有財政體制約束下,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事實上成為決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首要客觀因素。眾所周知的是,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經濟發(fā)展的嚴重失衡,客觀導致各級地方政府在財政能力方面存在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則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非均衡供給的根源所在。在這種體制安排下,財政能力弱小的基層政府在公共圖書館、群眾文化機構、藝術表演團體和公共博物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顯然不足,而這些地區(qū)居民的福利水平也要受到相應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在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的配置失衡,不但違背了福利經濟學分析框架下的公平原則,也不利于整個社會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逐年加大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傾斜力度:2015年中央安排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財政資金為209.8億元,比2011年增加80.25億元,4年平均增長15.49%。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大規(guī)模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入有助于緩解各級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存在的經費不足問題,但同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等量的公共財政資金是否能夠帶來等量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公共財政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否能夠帶來居民享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效果均等?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應該指出的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策略不應該僅僅是“一刀切”式的財政配置平均化,更要側重于社會民眾公平享用公益性基本文化服務的權利與機會均等,所強調的效果均等標準要更具有現實意義?;谏鲜隹紤],本文選擇效果均等標準作為衡量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標準,通過雙變量泰爾指數構建指標體系測算不同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程度,提出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對策建議。
二、文獻評述
要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均衡配置,理論界和實踐部門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公共服務均等化衡量標準的確定。在國外已有的研究中,一些經濟學家(Buchanan,1950;Graham,1964)通常以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均等來衡量不同區(qū)域之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Hofman等人(2006)認為聯(lián)邦政府需要通過設計較為合理的財政激勵機制,賦予各級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稅收自治權實現財政均等的執(zhí)政理念,所以對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考察均采用了財政均等標準。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對公共服務的研究也開始提出自己的衡量標準。項繼權和袁方成(2008)認為政府的公共財政投入決定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所以解決公共服務均衡供給的關鍵在于如何均衡配置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公共財政資金。田發(fā)(2011)認為不同地區(qū)之間由于存在資源要素稟賦差異導致了各級地方政府的橫向財力分配差距,這種特殊國情決定了應該采用財政均等標準來考察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王偉同(2012)認為中國政府所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模式更加注重個人享用公共服務的均衡性,但實際操作卻遵循了財政能力均等化的基本思路,所以通過財力均等實現橫向公平的均等化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陳旭佳(2016)認為優(yōu)化不同區(qū)域之間經濟發(fā)展的空間格局,促進區(qū)域之間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路徑。這些學者所關注的問題主要是:各級政府如何以合理方式配置公共財政資源,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戰(zhàn)略。
上述學者的研究將公共服務的不均等歸因于各級政府財政能力的差異,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張桂琳,2009;方堃、冷向明,2013;馬雪松,2013)認為基層政府財政能力弱小是造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要想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關鍵在于實現公共財政資源的配置均衡,所以此后學者們的研究重點相應轉到了財政均等的標準之上:王曉潔(2012)以政府的公共財政投入作為主要衡量標準,考察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各級地方政府的均等化水平。王洛忠和李帆(2013)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指標體系設計中同樣考慮了公共財政資金投入與產出的影響,以此為標準衡量不同省份和地區(qū)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程度。應該指出的是,通過財政均等來衡量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從理論上分析固然具有其合理性,但是這種研究思路也存在一定缺陷:財政均等化前提建立在相等的公共財政資源配置能夠帶來等量的公共服務,但忽略了公共文化服務投入要素成本對產出數量和質量的影響。事實上,Hofman等人(2006)認為財政聯(lián)邦主義所倡導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在衡量標準的選擇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第一種衡量標準是人均財力的均等化,強調的是各級地方政府保持大致均等的人均財力,體現出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均衡性。第二種衡量標準是公共服務的均等標準,強調各級地方政府在考慮公共服務供給成本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制定公共服務標準實現公共服務的均衡供給。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第二種衡量標準更加側重供給成本對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所形成的制約:在財政支出水平相同的情況下,供給成本越高,當地政府所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越少、質量越低。通過文獻的梳理可以發(fā)現,大多數學者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研究采用的是財政均等標準,但對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效果均等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綜上所述,國內外已有的成果無論在衡量標準選擇上,還是在理論詮釋方面都存在可提升之處。首先,現有研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主要文獻,沒有基于效果均等建立規(guī)范的指標體系測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程度,即使有研究者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也未能在研究方法設計中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在相當程度上弱化了其對現實的解釋能力。其次,無論是國內的研究還是國外的研究,大多是對不同區(qū)域或城鄉(xiāng)之間單一維度的研究,缺乏同時從區(qū)域和城鄉(xiāng)兩個維度考察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在研究視角方面尚未能有進一步的突破。最后,現有文獻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考察,都沒有關注到居民在享用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綜合文化站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效果均衡,對現實的剖析力度依然有待加強?;谏鲜隹紤],本文采用效果均等的衡量標準考察中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判斷不同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居民在享用政府基本公共文化過程中是否存在差異,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測量工具
從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現有文獻來看,目前在測算原理和結果較為接近的測量工具大致包括以下三種:泰爾指數均等化測量工具、基尼系數均等化測量工具和變異系數均等化測量工具。具體而言,泰爾指數均等化測量工具主要建立在信息熵的物理學原理基礎上,側重于分析不同維度之間不均等程度對總體不均等的貢獻,以及不同維度內部不均等程度對于總體不均等的貢獻;基尼系數均等化測量工具則建立在洛侖茲曲線測算方法基礎上,所強調的是每個維度不均等程度在全體不均等程度所占的比重;變異系數均等化測量工具主要是基于數理統(tǒng)計方法測算整體不均等程度,通過衡量不同維度之間不同數值標準差與平均數相對比值得到整體的不均等程度。上述三種方法最初的設計理念主要是為了測算不同區(qū)域以及人群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但這種對均等化水平的測算工具同樣適合于測算公共服務在不同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水平。相對于其他兩種測算工具而言,泰爾指數均等化測量工具存在明顯的技術優(yōu)勢:其一,與基尼系數均等化測量工具相比,泰爾指數均等化測量工具在分析過程更加側重組群一致性問題與可分解性問題,強調的是按照不同組群標準衡量總體的均等化程度;其二,與變異系數均等化測量工具相比,泰爾指數均等化測量工具在測算過程中可以實現不均等程度的穩(wěn)步降低,更加側重于分析不均等過程中的傳導敏感性問題?;谝陨峡紤],本文對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測算將采用泰爾指數均等化測量工具。
與以往使用泰爾指數測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同類研究所不同的是,我們通過雙變量泰爾指數構建指標體系測算不同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程度:按照測算過程的主要思路,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作為考察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兩個主要變量。依據的Kam(2009)的研究成果,雙變量泰爾指數分析實際上包括按層級分解的雙變量(Hierarchical Bivariate)分析和非層級分解的雙變量(Non-hierarchical Bivariate)分析兩類方法(馮海波,2012),而本文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的雙變量泰爾指數測算采用的是非層級分解的雙變量分析方法。所謂非層級分解的雙變量分析方法,就是在利用雙變量泰爾指數測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將全部的不均等程度在水平方向的維度上按照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的不均等、區(qū)域—城鄉(xiāng)的交互作用的依次層層分解。測算過程可以表示為以下公式:
L=Bc+Br+Wrc+Irc (1)
Br=■■log■ (2)
Bc=■■log■ (3)
Wrc=■■■■■log■
(4)
Irc=■■■log■ (5)
QN■=■ (6)
QY■=■ (7)
在上述公式中,L代表總體不均等水平,Br代表地區(qū)之間不均等水平,Bc代表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水平,Wrc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水平,Irc代表著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的交互作用。L、Br、Bc、Wrc和Irc5個指標的取值介乎于0到1之間,取值越大代表著不均等水平越高,取值越小代表著不均等水平越低。Irc用來衡量區(qū)域和城鄉(xiāng)兩個維度交互作用對全部不均等產生的影響,當Irc為負值時,表示測算過程Br和Bc之間存在重疊的部分;當Irc為正值時,表示測算過程Br和Bc之間缺口的部分。Y代表著總體人口數量,Yr代表著區(qū)域之間人口數量,Yc代表著城鄉(xiāng)之間人口數量,Yrc代表著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人口數量,Yrci代表著第i個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人口數量。N代表著公共服務供給數量,Nr代表著區(qū)域之間公共服務供給數量,Nc代表著城鄉(xiāng)之間公共服務供給數量,Nrc代表著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公共服務供給數量,Nrci代表著第i個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公共服務供給數量。上述非層級分解雙變量泰爾指數的測算過程,如果我們將L定義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全國范圍的總體不均等水平,則可以通過在城鄉(xiāng)和區(qū)域維度之間的層級分解,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程度的測算公式。在具體測算之前,我們需要說明的問題是:
第一,對中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進行測算,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界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在參考中央2015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以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精神的前提下,我們認為當前中國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界定范圍不宜寬泛,綜合起來看在現有的各種公共文化服務中,政府應更加關注其中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很顯然,公共圖書館、群眾文化機構、公益藝術表演團體和公共博物館應該屬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基本中的基本”。基于此,本文對中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現狀的考察,將把目標鎖定在公共圖書館、群眾文化機構、藝術表演團體和公共博物館這四個方面。
第二,其次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公共圖書館、群眾文化機構、藝術表演團體和公共博物館各項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指標體系。根據《中國文化文物統(tǒng)計年鑒》的主要標準,本文使用的測算指標體系的主要構成如下: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包括公共圖書館的機構數量、書藏量、有效借書證數量和書刊文獻外借數量;群眾文化機構均等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包括公共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站的機構數量、組織文藝活動次數、舉辦藝術展覽數量和舉辦培訓班數量;公益藝術表演團體均等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包括文藝劇團的機構數量、專業(yè)演出人員數量、演出場次和觀眾數量;公共博物館均等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包括公共博物館的機構數量、文物藏品數量、舉辦文物展覽數量和參觀人數。具體而言,單項指標、二級指標和一級指標的構成如表1所示。
第三,接下來需要明確區(qū)域和城鄉(xiāng)兩個變量的劃分標準。對于區(qū)域變量的劃分標準,我們使用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經濟地理概念,即將中國劃分為東部區(qū)域、中部區(qū)域、西部區(qū)域三大區(qū)域。①對于城鄉(xiāng)變量的劃分標準而言,我們按照慣例將縣及縣級市以下劃分為農村地區(qū)進行研究,而將其余地區(qū)劃分為城市地區(qū)進行研究。從整個國家的城鎮(zhèn)化進程來看,這種“一刀切”式的劃分標準似乎不能與現實情況完全相符,但在受到統(tǒng)計資料限制的前提下,選擇退而求其次的劃分標準,可能是比較可行的一種研究思路。
第四,本文測算數據來源于2010~2015年的《中國文化文物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人口與就業(yè)統(tǒng)計年鑒》公布數據。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選擇的是戶籍人口作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測算過程的人口標準,主要原因在于:考慮到包含流動人口在內的常住人口數據缺少統(tǒng)一的統(tǒng)計標準,不同時期對于流動人口的統(tǒng)計標準也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而流動人口一般而言采用抽樣方法統(tǒng)計,在統(tǒng)計結果的可比較性方面不具有確定性,因此采用戶籍人口在測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往往比常住人口更為合適。
第五,在具體的測算過程中,我們通過構建雙變量泰爾指數測算不同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指標體系,運用雙變量泰爾指數非層級分析法對相關數據進行測算,得到每個單項指標的不均等程度。在將單項指標合并為二級指標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加權算術平均法,對不同的單項指標賦予同樣的權重,分別計算出公共圖書館、群眾文化機構、藝術表演團體和公共博物館等各項二級指標。在將上述四項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二級指標合并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一級指標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樣采用上述合成方法。
四、測算結果
表2報告了2009~2014年公共圖書館的總體均等化水平,數據通過對公共圖書館的機構數量、書藏量、有效借書證數量和書刊文獻外借數量等單項指標進行加權平均測算得到。加權平均后的指標PL(L)從2009年的0.1360逐漸上升到2014年的0.1685,表明公共圖書館的總體均等化水平在逐年下降。從層級之間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PL(Br)和PL(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PL(L)均值的比例為28.35%和25.68%,表明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要大于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的指標PL(Wr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PL(L)均值的比重為44.77%,超過了指標PL(Br)和PL(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是總體不均等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而從時間維度上分析該指標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從層級內部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PL(WrcEU)和PL(WrcER)的均值差額達到了0.0079,其均值差額大于中部、西部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的均值差距,表明東部地區(qū)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差距在所有區(qū)域的城鄉(xiāng)差距之中是最為主要的。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交互作用的指標PL(Irc)為均值為0.0017,說明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與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并不存在相互重疊的情況。
表3報告了2009~2014年群眾文化機構的總體均等化水平,數據通過對公共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站的機構數量、組織文藝活動次數、舉辦藝術展覽數量和舉辦培訓班數量等單項指標進行加權平均測算得到。加權平均后的指標 MC(L)從2009年的0.1338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0.1208,表明群眾文化機構的總體均等化水平在逐漸上升。從層級之間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MC(Br)和MC(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MC(L)均值的比例為10.91%和36.86%,表明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要遠遠小于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的指標MC(Wr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MC(L)均值的比重為46.28%,超過了指標MC(Br)和MC(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是總體不均等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而從時間維度上分析該指標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從層級內部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MC(WrcEU)和MC(WrcER)的均值差額達到了0.0244,其均值差額大于中部和西部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的均值差距,表明東部地區(qū)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差距在所有區(qū)域的城鄉(xiāng)差距之中是最為主要的。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交互作用的指標MC (Irc)為均值為0.0073,說明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與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并不存在相互重疊的情況。
表4報告了2009~2014年公益藝術表演團體的總體均等化水平,數據通過對公益藝術表演團體均等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包括文藝劇團的機構數量、專業(yè)技術人員數量、演出場次和觀眾數量等單項指標進行加權平均測算得到。加權平均后的指標PA(L)從2009年的0.1678逐漸上升到2014年的0.1940,表明公益藝術表演團體的總體均等化水平在逐年下降。從層級之間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PA(Br)和PA(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PA(L)均值的比例為6.44%和17.30%,表明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要遠遠小于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的指標PA(Wr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PA(L)均值的比重為63.79%,超過了指標PA(Br)和 PA(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是總體不均等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而從時間維度上分析該指標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層級內部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PA(WrcWU)和PA(WrcWR)的均值差額達到了0.0068,其均值差額大于東部、中部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的均值差距,表明西部地區(qū)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在所有區(qū)域的城鄉(xiāng)差距之中是最為主要的。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交互作用的指標PA(Irc)為均值為0.0221,說明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與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并不存在相互重疊的情況。
表5報告了2009~2014年公共博物館的總體均等化水平,數據通過對公共博物館的機構數量、文物藏品數量、舉辦文物展覽數量和參觀人數等單項指標進行加權平均測算得到。加權平均后的指標PM(L)從2009年的0.1125逐漸下降到2014年的0.1084,表明公共博物館體的總體均等化水平在逐漸上升。從層級之間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PM(Br)和PM(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PM(L)均值的比例為10.52%和27.91%,表明區(qū)域之間不均等要小于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的指標 PM(Wr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PM(L)均值的比重為63.17%,超過了指標PM(Br)和 PM(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是總體不均等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而從時間維度上判斷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層級內部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 PM(WrcEU)和PM(WrcER)的均值差額達到了0.0139,其均值差額大于中部、西部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的均值差距,表明東部地區(qū)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在所有區(qū)域的城鄉(xiāng)差距之中是最為主要的。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交互作用的指標PM(Irc)為均值為-0.0017,說明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與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存在較為明顯的相互重疊情況。
表6報告了2009~2014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總體均等化水平,數據通過對公共圖書館、群眾文化機構、公益藝術表演團體和公共博物館等各項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進行加權平均測算得到。加權平均后的指標PCS(L)從2009年的0.1375上升到2014年的0.1479,表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總體均等化水平在逐年下降。從層級之間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PCS(Br)和 PCS(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PCS(L)均值的比例為13.96%和25.91%,表明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要小于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從時間維度上判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區(qū)域之間的均等化水平在逐漸下降,但在城鄉(xiāng)之間的均等化水平在逐步改善。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的指標 PCS(Wr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指標PCS(L)均值的比重為54.78%,超過了指標PCS(Br)和 PCS(Bc)均值占總體不均等的比重,表明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是總體不均等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從時間維度上判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區(qū)域—城鄉(xiāng)之間的均等化水平在不斷下降。從層級內部的不均等構成情況來看,指標PCS(WrcEU)和 PCS(WrcER)的均值差額達到了0.0129,均值差額大于中部、西部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差距,表明東部地區(qū)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在所有區(qū)域的城鄉(xiāng)差距之中是最為主要的。從時間維度上判斷,東部城鄉(xiāng)之間的均等化水平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代表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交互作用的指標PCS(Irc)為均值為0.0074,說明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與區(qū)域之間不均等不存在相互重疊的情況。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本文研究得到結論如下:
1.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有助于解決各級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的經費不足問題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總體不均等程度理應該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但本文的測算結果并不支持這樣的主觀臆想。從測算結果來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總體不均等水平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最主要原因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成本在各級地方政府之間存在的差異,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會造成客觀約束。在財政支出水平相同的情況下,供給成本越高,當地政府所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越少、質量越低。顯而易見,等量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入未必能夠帶來等量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策略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一刀切”式的財政配置平均化,而要側重于社會民眾公平享受公益性基本文化公共服務的權利與機會,所強調的效果均等標準要更具有現實意義。
2.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在區(qū)域和城鄉(xiāng)兩個維度的表現各有不同
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程度在逐年下降,而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程度卻逐漸提高,但城鄉(xiāng)之間不均等要高于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應該指出的是,近年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在逐漸縮小,但各級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差距依然較大,邊遠地區(qū)基層政府的文化設施比較落后,群眾文化活動相對貧乏。毋庸諱言,如何讓不同城鄉(xiāng)和區(qū)域的社會民眾過上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供給,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必然會被賦予解決文化領域體制性矛盾的重要使命。
3. 從區(qū)域—城鄉(xiāng)內部不均等的構成情況來看,東部地區(qū)的城鄉(xiāng)不均等在所有區(qū)域的城鄉(xiāng)差距之中是最為主要的
這種結果似乎出人意料。按照一般的常理而言,東部地區(qū)作為經濟社會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城市化發(fā)展程度較高,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xiāng)差距會比其他區(qū)域小,但測算結果并非如此。事實上,東部地區(qū)的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差距十分巨大,既有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同時也有經濟發(fā)展十分落后的國家級貧困縣②,這些地區(qū)基層政府財力的弱小使其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嚴重不足,而中部、西部內部城鄉(xiāng)之間的同質化程度相對較高。這樣我們也就能夠理解這個使人出乎意料的結論了。
4.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和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均等不存在交叉重疊的問題
這種結果說明在全部不均等中還有其他影響不均等程度的因素存在。事實上,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配置也存在失衡的現狀:農民工、孤寡老人、殘疾人和低收入階層等弱勢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在現有體制下得不到滿足,不僅違背了福利經濟學分析框架下的公平原則,也不利于整個社會居民幸福感的提升,這應該作為下一階段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根據上述結論,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不同區(qū)域和城鄉(xiāng)之間的均衡配置,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戰(zhàn)略的推進過程,要制定基本公共文化的設施標準、服務標準、人均標準、輻射范圍、投入標準、人員編制等一系列標準,要按照一定標準統(tǒng)籌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fā)展,滿足社會民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其二,推動更多文化資源向老少邊窮地區(qū)和城鄉(xiāng)結合部傾斜,按照全覆蓋、?;?、促統(tǒng)籌的要求,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手段,同時也要將農民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文化權益納入保障范圍,形成文化服務均等享受、文化發(fā)展同步推進的一體化格局,
其三,在城鎮(zhèn)化具體推進過程中,通過優(yōu)化調整公共文化設施的布局,建立科學的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社會公眾需求有效對接,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其四,在考慮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成本約束的基礎上測算不同地區(qū)居民的需求標準,確保轉移支付制度能夠均衡各級地方政府提供標準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能力,在不同區(qū)域、城鄉(xiāng)及社會各階層之間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均衡配置。
[參考文獻]
[1] BUCHANAN M. 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0 (4):583-599.
[2] GRAHAM F. International Fiscal Relationships: Fiscal Adjustment in a Federal Country[R]. Canadian Tax Foundation Tax Papers, 1964 (40).
[3] HOFMAN H, KADJATMIKO, KAI K, BAMBANG S. 2006. Evaluating Fiscal Equalization in Indonesia[R].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 3911.
[4] KAM K, DENNIS P. Non-Hierarchical Bivariate Decomposition of Theil Indexes[J]. Economics Bulletin, 2009(2): 918-927.
[5] 陳旭佳. 均等化視閾下中國區(qū)域間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研究[J]. 當代經濟管理,2016(3):34-40.
[6] 方堃,冷向明. 包容性視角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J]. 江西社會科學,2013(1):177-181
[7] 馮海波. 農民負擔問題與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歷史的回望與思索[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8] 馬雪松. 回應需求與有效供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制度分析[J]. 湖北社會科學,2013(10):35-38
[9] 田發(fā). 財政均等化: 模式選擇與真實度量[J]. 財經科學,2011(3):58-66.
[10] 王洛忠, 李帆. 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指標體系構建與地區(qū)差距測量[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1):184-195.
[11] 王曉潔. 中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地區(qū)間均等化水平實證分析[J]. 財政研究,2012(3):26-29.
[12] 王偉同. 財政能力與橫向公平:兩種均等化模式關系辨析[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11):111-119.
[13] 項繼權,袁方成. 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投入與需求分析[J]. 公共行政評論,2008(3):89-123.
[14] 張桂琳. 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本原則[J].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5):44-51.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lects effective equalization as a measure standard and investigates the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equalization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spatial decomposition of bivariate Theil inde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regional and urban-rural area dimensions,and the conclusion is: the degree of overall inequality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s increasing.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e public financial arrangements of the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the government has not given adequate consideration on regional urban-rural supply cost differences. Evidently,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equalization should not simply become the average allocation of public finance featured with "one-size-fits-all"property. It should focus on peoples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accessing to public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ffective equalization standards. This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next phase promoting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equ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effective equalization;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equalization;bivariate Theil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