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輝+楊剛
摘 要:德國哲學(xué)家卡爾·雅斯貝斯提出“軸心時代”這一命題之后,在學(xué)術(shù)界和思想界激起軒然大波。該命題也引起長期和持久的關(guān)注,文章基于卡爾·雅斯貝斯這一命題,著眼于中國軸心時代的傳統(tǒng)文化,對武俠精神文化進行探析,旨求在軸心時代背景下探求武俠精神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軸心時代 武俠精神 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7—0044—03
中國社會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刷下,世俗主義甚囂塵上,物質(zhì)至上的觀念占據(jù)很多人的心靈,對神圣和精神的追求嚴重缺失,而人類是必定存在精神需求的。[1]也許每一個人都相信歷史到了新的轉(zhuǎn)折點,然而,在當下我們遇到的事情卻越來越難以解決,未來也越來越不可預(yù)測,這所有的一切困難背后必然存在一個“精神危機”。在當今困境之下,我相信人們能從卡爾·雅斯貝斯的“軸心時代”命題里尋到新的啟示。因為它對于人類的精神發(fā)展頗為關(guān)鍵。[2]俠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人賢士思想的感染熏陶。從韓非子筆下的“俠以武犯禁、棄官寵交之人,到司馬遷心中的“其行為雖不軌與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的人?!边@所具有的轉(zhuǎn)變不僅受到官方意識的影響,必然也受到諸子百家文化的熏染。武俠作為文化的載體,同時武俠精神作為挽救時代“精神危機”的一劑良藥,其精神與文化必然應(yīng)該受到我們的重視。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以中國智慧的“軸心時代”為背景,對武俠的精神具有的文化進行探析。
1 軸心時代的界定
德國哲學(xué)家卡爾?雅斯貝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書中提出“軸心時代”的命題,其認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fā)生的區(qū)域主要是在北緯30度上下,即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這段時間結(jié)束幾千年的古代文明,是人類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同時,在世界四個不同的區(qū)域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例如中國的儒家思想、印度的佛學(xué)、以色列的神學(xué)、希臘的哲學(xué)理論主義學(xué)派,同時也誕生了許多賢才。如佛陀、孔子、老子、釋迦摩尼、蘇格拉底、耶利米等這些賢人創(chuàng)作的文化思想給后人留下深刻的影響。
中國文化智慧的“軸心時代”主要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是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惡果終于落到幽王的身上,困擾周國50年之久的蠻戎威脅終于轉(zhuǎn)變成戰(zhàn)爭爆發(fā),最終犬戎兵破鎬城,殺死幽王。次年,平王動遷,開始了東周時代,由于國內(nèi)的內(nèi)亂,春秋戰(zhàn)國到來,而此時春秋戰(zhàn)國出現(xiàn)了眾多的思想家,史稱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對武術(shù)以及武俠的文化都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當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1)生產(chǎn)力空前發(fā)展,奠定了經(jīng)濟快速提升;(2)文化學(xué)術(shù)繁榮,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3)頻繁的戰(zhàn)爭促進了社會的尚武風氣。[3]不僅如此,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思想對習(xí)武之人的文化熏陶,也產(chǎn)生重大影響。例如儒家的仁、禮對習(xí)武之人的的文化熏陶,墨家的兼愛、非攻的思想對習(xí)武之人文化的熏陶,以及兵家、陰陽家的文化也對習(xí)武之人產(chǎn)生巨大的文化感染。
2 軸心時代背景下俠的歷史流變
有人說:“俠已退出歷史的舞臺,當今和諧社會,俠沒有生存的空間和土壤。貌似今天的俠已經(jīng)不再需要,沒有值得再次復(fù)興的價值。但是,孔慶東生激動地一再強調(diào):不會武術(shù)的人一樣可以成為大俠,誰說俠義精神已經(jīng)成為被我們拋棄了的遺產(chǎn)?俠義精神始終在中國人的血液里。天災(zāi)發(fā)生以來的日日夜夜,我們偉大的人民所做的俠義壯舉數(shù)不勝數(shù)。孔先生認為武俠不一定非要身懷絕技。幾年前,他將雷鋒喻為最大的俠。這一說法在學(xué)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今天,被投身販災(zāi)工作中的志愿者們感動,他說這些無私救災(zāi)的可愛的國人們,都是偉大的俠![4]正如孔慶東所說的:俠不一定是勇武之人,或許正是那種精神、一種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所成就的人。那么俠的具體歷史流變是怎么樣的呢?
2.1 游俠之“俠”
“俠”是在先秦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韓非子》就說過“俠以武犯禁”(《五蠢》)的話,然言語不詳?!妒酚洝泛汀稘h書》分別有《游俠列傳》和《游俠傳》,這是現(xiàn)存的我國俠文化中的最早兩篇作品。[5]在韓非子的筆下,俠和儒者都是一樣,作為擾亂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困擾。同時,把游俠、“私劍”都視為俠,并且在韓非子看來,俠是“棄官寵交”之人。俠對當朝權(quán)貴以及社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班固認為貴族之俠,把“四君子”等看為游俠?!稘h書·游俠傳》:“陵夷至于戰(zhàn)國,合從連衡,力政爭強,舔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勢,競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而趙相虞卿棄國捐君,以周窮交魏齊之厄,陵無忌竊符矯命,戮將專師,以赴平原之急。以取重諸侯,顯名天下”。[6]班固的筆下這些游俠都是“雞鳴狗盜”“俠義相助”之人,他們結(jié)交的朋友相互幫助,并且相互結(jié)交不論貧富貴賤。這就有游俠之俠,因為相互賞識,甘為朋友舍人取義,游離于社會的一些人。同時司馬遷用他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為游俠做了新的論述。司馬遷筆下的游俠是“其行為雖不軌與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的人?!彼麄兌酁橘F族階級以下的貧民百姓,為了自己的誠信,自己的諾言,忠于自己,忠于朋友,為了俠義,甘愿赴死的人。著名的俠士如魯國曹沫,執(zhí)匕首強逼齊桓公還侵魯之地;吳國專諸,藏匕首于魚腹刺殺吳王僚;聶政持劍刺韓相俠累,荊軻藏匕首于圖,刺殺秦王嬴政。他們或為報答知遇之恩,或為解國之危機。但無論怎樣,都彰顯了武俠精神——言必信、行必果、扶危濟困、重義輕死。無論成敗與否,只要具俠之氣節(jié),皆可成俠,這就是游俠之俠,
2.2 武俠之“俠”
司馬遷之后,俠之“重氣節(jié)”轉(zhuǎn)化為“重事成”。如《俠客行》有云:“俠客不怕死,皆怕事不成”。因此形成了“重事成,精武功”的武俠。于是武俠的空間變大,習(xí)武欲求俠者皆多。如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儉。其弟子擅長武藝,并恪守信義、重人輕己、重義輕生。墨家門徒的信義武勇與慷慨赴死的精神成為武俠的精神的歷史淵源。武勇也成為武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修身》的首句“君子戰(zhàn)雖有陣,而勇為本焉”??梢?,勇武也是戰(zhàn)爭的根本元素。墨家的武俠皆是武藝高強、慷慨赴死之士?!痘茨献印吩疲耗臃壅甙侔耸?,皆可使赴湯蹈刃,死不還踵?!盵7]如“俠者,蒙勝、徐弱效忠于陽城君,百余人皆輕生重義慷慨赴死”,成為歷來俠義精神的佳話。武俠之俠,和游俠之俠具有相同之處,重義輕生、守信重諾、不同的是武俠之俠通過習(xí)武練藝為達事成。游俠之俠主要重氣節(jié)、武俠之俠追求氣節(jié)與武藝兼?zhèn)洹?
3 軸心時代背景下的武俠精神的文化探析
基于前面所言可知,游俠之立身揚名,無不靠言必行,行必果,講義氣,輕生死,“不愛其軀,赴之困厄”的行為,同時,司馬遷他筆下的游俠根本不善于武術(shù)技擊,主要體現(xiàn)其精神氣質(zhì)。任俠放縱,豪爽而不受約束,更有甚者好打抱不平,為知己輕生死。正如劉若愚先生在”《The Chinese Knight—Errant》一書中把俠精神文化的內(nèi)涵歸納為:“重仁義,鋤強扶弱,不求報施;主公道,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放蕩不羈,不拘小節(jié),獨特性的忠貞或為知己者死”,同時重然諾,守信義,惜名譽?!倍髞硇纬傻奈鋫b則是汲取游俠的精神品質(zhì),由原來的追求氣節(jié),擴大為重事成。誠然,這所談到的都是武俠文化之小者,而武俠文化之大者,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為國為民的博大情懷,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與擔當?shù)钠焚|(zhì)。國難當頭,舍小家為大家的那些奮戰(zhàn)前線的英雄,疾病來時,苦戰(zhàn)于病床前的白衣天使們,他們無不體現(xiàn)武俠精神文化的仁義、武勇。
3.1 武俠精神文化之信
“信”作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儒家文化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同時對中國的武俠精神也具有重要的影響?!靶拧本哂惺匦胖刂Z、誠實不欺的含義。在武俠的世界“信”主要說明“信用”。主要貫穿在江湖俠客之間的結(jié)交,以及朋友之間的往來,不僅如此“信”作為俠的行為準則。古之游俠之所以以武犯禁,誅殺達官權(quán)貴,主要由于信字為先。我們知道司馬遷筆下的《游俠列傳》給俠的“信”做了完美的解讀。“布衣之徒,設(shè)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痹谡劶啊皞b之義”時,司馬遷兩次指出“守信重諾”,他還強調(diào)說:“要以功見言信,俠之義,又可少哉”。[8]他把俠的精神氣質(zhì)概括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這可以說是俠的精神和觀念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人無信而不立,作為替天行道,重義輕生的游俠,信守承諾是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不然,在風云變化的江湖,很容易被淘汰。司馬遷認為信是游俠的基本素質(zhì)。其贊美曰:“其行為雖不軌與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筆者認為:“正義”一詞為當時的社會法制,官方的統(tǒng)治行徑。俠的行為可以違背法律的規(guī)定,但是俠必須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底線。言行必諾,說道做到。哪怕舍棄生命,也要履行其信。不僅如此,俠也忠于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就是武俠精神的重要內(nèi)核之一。
3.2 武俠精神文化之義
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里所說的義和利都是一種價值觀念。正好應(yīng)對了武俠的重義輕利的精神核心。義說大而言,為國為民;說小了是助人為樂。但不論怎么談,義都是武俠精神的重要精神核心元素之一?!睹献印るx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句話,和先前的俠要具備的言必信,行必過,略有出入。實則,義字為先。作為江湖俠客行走的江湖的道德標準,義必須為先,這個義所說的是私義。私義是江湖俠的道德準則,時刻為了義字為先。如果沒有義字沒有內(nèi)心道德約束,江湖必定一定混亂。所以說義字為先。俠不僅具有私義,同時還具有公義。如概括起來,俠的“公義”之“義”有以下幾點:(1)救人于危難,舍身也在所不惜;(2)施恩義于人,不貪圖回報;(3)仗義疏財,販窮濟困;(4)施財役貧,不依附豪強欺凌孤弱??梢娺@就俠之公義。古代俠之公義主要體現(xiàn)在利他之上,如救人危險、仗義疏財、不求回報等,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仁和義之上。而武林所講究的就是主持正義、維護正義。例如官逼民反的水泊梁山好漢,都打著替天行道的旗桿,行使俠所謂的公義。如我們知道的替天行道、劫富濟貧、其目的還是為了懲惡揚善。然而今天的俠義之舉卻多倍誤解,同時現(xiàn)在的“義”被理解為兄弟義氣,在法制社會的背景下,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必然會受到懲罰。因此,我們必須在法律的約束范圍內(nèi),“陳惡揚善,助人為樂”。綜上可見,義也是武俠精神的核心元素之一。
3.3 武俠精神文化之勇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作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都認定文武兼?zhèn)涞闹匾?。同時,孔子也認為君子須有四德“知、仁、勇、藝”??梢娪聦τ诰佣灾陵P(guān)重要。同樣,勇作為武俠必備的能力,必定對武俠的精神具有相當重要影響。武俠之勇是以俠之仁、義、忠、孝、節(jié)為前提的勇,俠之勇之所以能夠豪氣萬丈不能不說是有俠的獨特性的,否則俠之勇就無法做到常人難以企及的地步,即使是諸子百家及其信眾也望塵莫及。[9]如聶政殺韓相,多么勇猛,“持劍從大門入,徑直上階,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俠累,最后“自皮面而絕眼,自屠出腸,遂已死?!泵髦@樣的刺殺,必死無疑,一心赴死,這需要怎樣的俠勇。其姐聶榮知后,敢于相認吾弟,與弟同死,謂之大勇。同樣,要離以羸弱之軀,在斷臂、殺妻之后,刺殺“骨騰肉飛、矯健如飛神、萬夫莫敵”的慶忌,并大唱慶忌英雄之歌??梢姸嗝从旅停堑乳e之人能夠企及。還有刺殺威武之師統(tǒng)帥的荊軻,雖明知風蕭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仍然慷慨赴死。何其勇者??梢姡履宋鋫b精神核心元素之一。
4 結(jié)結(jié)
在精神文化缺失的今天,武俠之精神有必要重新提及,無論是對習(xí)武者,抑或者非習(xí)武者。本文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武俠精神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無論是游俠抑或武俠都把重信守諾、鋤強扶弱、行俠仗義作為自身行走江湖的尊則,同時,“信用”“俠義”“勇猛”都是武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凱倫.阿姆斯特朗著.軸心時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2-3.
[2]卡爾.雅斯貝斯, michael bulock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倫敦.1953).1-73.
[3]國家體育委員會編輯.中國武術(shù)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26.
[4]賀 蘭.武術(shù).俠從以武犯禁到為國為民[J].中華遺產(chǎn),2008:64-67.
[5]章培恒.從游俠到武俠——中國俠文化的歷史考察[J].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4(3):75-76.
[6]章培恒.從游俠到武俠——中國俠文化的歷史考察[J].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1994(3):74-75.
[7] 國家體育委員會編輯.中國武術(shù)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0-41.
[8] 王獻斐.從俠與儒的視角解讀武德之“信”“義”“勇”及現(xiàn)代反思[J].山東體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37-38.
[9] 王獻斐.從俠與儒的視角解讀武德之“信”“義”“勇”及現(xiàn)代反思[J].山東體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38-39.
On the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xial Age"
Bai Xuehui Yang Gang(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The German philosopher Karl Theodor Jaspers proposed the “Axial Age” and this proposition provoked uproar in academia and ideological circle. The thesis has got also long-term and persistent atten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Karl Theodor Jaspers proposition, focusing on the Axial Ag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purport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xial Age ”to seek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rtial art.
Keywords: Axial Age Martial arts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