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第二中學化學組(646106)
劉 宇●
?
厘清中學化學實驗關鍵信息點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第二中學化學組(646106)
劉 宇●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理所當然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石.化學實驗的考查也必然是各類考試的重難點和熱點問題,近年來在各省高考試題中的考查中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分值提升,同時這些題目的設置中針對學生是否真實參與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的區(qū)分度很高.因此學生需要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關注其中的關鍵步驟,厘清實現(xiàn)現(xiàn)象的理論支撐,掌握關鍵步驟對化學實驗現(xiàn)象的影響,這將在化學實驗設計和評價的考題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幾組對比例題加以分析討論,期望能幫助到同學們有效的完成化學實驗類試題的有效復習和試題解答.
例1 下列由實驗現(xiàn)象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操作及現(xiàn)象結論A向AgCl懸濁液中加入NaI溶液時出現(xiàn)黃色沉淀Ksp(AgCl) 答案:C 解析 AgCl沉淀轉(zhuǎn)化成AgI沉淀,即說明Ksp(AgCl)>Ksp(AgI),A項錯誤;KSCN溶液遇Fe3+顯紅色,即說明加入氧化劑后的溶液中有Fe3+,不能確定原溶液一定有離子被氧化,B項錯誤;加熱盛有NH4Cl固體的試管,試管底部固體消失,NH4Cl固體分解成NH3和HCl,NH3和HCl冷卻重新化合成NH4Cl,發(fā)生化學反應而非升華(物理變化過程),D項錯誤. 例2 下述實驗能達到預期實驗目的的是( ). 實驗內(nèi)容實驗目的A向盛有10滴0.1mol·L-1AgN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0.1mol·L-1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mol·L-1Na2S溶液證明AgCl能轉(zhuǎn)化為溶解度更小的Ag2SB取某溶液少量,加入鹽酸酸化的氯化鋇溶液,出現(xiàn)白色沉淀證明該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SO2-4C向某鹵代烴中加入NaOH溶液,加熱一段時間后,加入AgNO3溶液檢驗鹵代烴中的鹵素原子D向純堿中滴加足量鹽酸,將產(chǎn)生的氣體通入苯酚鈉溶液證明酸性:鹽酸>碳酸>苯酚 答案:A 解析 AgNO3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即說明Ag+已全部轉(zhuǎn)化成AgCl沉淀,溶液中不存在Ag+,再滴加Na2S產(chǎn)生沉淀,即可證明AgCl沉淀能轉(zhuǎn)化為Ag2S沉淀,Ksp(AgCl)>Ksp(Ag2S),即有s(AgCl)>s(Ag2S),A項正確;能與鹽酸酸化的氯化鋇溶液產(chǎn)生沉淀,可能有Ag+的干擾產(chǎn)生AgCl沉淀,B項錯誤;鹵代烴的水解過程中,NaOH作催化劑,加入AgNO3溶液檢驗水解產(chǎn)生的鹵離子會受到OH-的干擾,C項錯誤;鹽酸有揮發(fā)性,氯化氫氣體通入苯酚鈉溶液也能產(chǎn)生沉淀,D項錯誤. 能力提升 難溶電解質(zhì)的溶解平衡是化學實驗考查的一大熱點、難點問題.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點的考查:(1)Ksp與沉淀轉(zhuǎn)化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難溶電解質(zhì)均存在溶解平衡,因此一定條件下難溶電解質(zhì)是能夠相互轉(zhuǎn)化的,只是共存時量的多少有差異,因此實驗過程中關鍵在于沉淀大量的轉(zhuǎn)化才能表明轉(zhuǎn)化得到沉淀的Ksp較小(例1);(2)任何認定沉淀的轉(zhuǎn)化:對比例2和例3,例3中AgNO3是過量的,因此加入不足量NaCl、KI可產(chǎn)生兩種沉淀,不存在沉淀的轉(zhuǎn)化;(3)Ksp與s的關系:Ksp是1 L水中溶解某物質(zhì)對應離子的濃度熵關系,s是100 g中溶解溶質(zhì)的質(zhì)量關系,兩者并無必然聯(lián)系,因此一般出現(xiàn)時認為Ksp小的s小. 例3 葡萄酒常用Na2S2O5作抗氧化劑.測定某葡萄酒中抗氧化劑的殘留量(以游離SO2計算)的方案如下: 溶液出現(xiàn)藍色且30 s內(nèi)不褪色 ①按上述方案實驗,消耗標準I2溶液25.00 mL,該次實驗測得樣品中抗氧化劑的殘留量(以游離SO2計算)為____g·L-1. ②在上述實驗過程中,若有部分HI被空氣氧化,則測得結果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答案:①0.16 ②偏低 ②若有部分HI被空氣氧化又生成I2,導致消耗標準I2溶液的體積偏小,則測得結果偏低. ①寫出BaCrO4沉淀與過量HI、HCl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 ②以淀粉為指示劑,則到達滴定終點的現(xiàn)象是____; 解析 ①結合題目所給離子直接書寫出該離子反應方程式即可;②原待測液為I2的淀粉溶液,即為藍色,當加入最后一滴Na2S2O3標液(已過量),將I2全部轉(zhuǎn)化成I-,溶液呈無色,即滴入最后一滴溶液,錐形瓶內(nèi)溶液有藍色變?yōu)闊o色,維持30s不變. 3.淀粉(蔗糖)水解的相關實驗 例5 小明同學的化學糾錯本上有如下內(nèi)容,其中原因分析或改正有誤的是( ). 錯誤原因分析及改正A加熱盛有NH4Cl固體的試管,試管底部固體消失,試管口有晶體凝結.NH4Cl固體可以升華NH4Cl固體消失是因為發(fā)生了分解反應,試管口有晶體凝結實際是分解生成的氨、氯化氫重新結合成了NH4Cl固體,過程中發(fā)生了化學變化,而升華屬于物理變化.B除去甲烷中的乙烯氣體:通過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分離方法:洗氣乙烯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后要產(chǎn)生CO2,所得氣體仍然不純,除雜劑應改用溴水;分離方法:洗氣.C向某無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2-4應該先加入稀硝酸,無明顯變化后再加入BaCl2溶液.這樣操作排除了銀離子的干擾.D淀粉與稀H2SO4共熱,再加銀氨溶液水浴加熱,無銀鏡生成,說明淀粉水解產(chǎn)物無還原性.銀鏡反應需要在堿性條件下才能成功,而該水解反應后未中和過量硫酸. 答案:C G632 B 1008-0333(2016)31-0080-022.滴定終點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