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強
有一種說法:北宋無良將,南宋無良相。實際上,北宋不乏良將的存在,而南宋也并不缺少賢相。在南宋,有這么一位文臣,曾被后世史家視為南宋頭號賢相,此人就是趙鼎。
國難中的守節(jié)派
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趙鼎出生于解州聞喜(今屬山西)。趙鼎在很小時便失去了父愛,在慈母的教導(dǎo)下,得以“通經(jīng)史百家之書”。
崇寧五年(1106年),趙鼎進士及第。此后趙鼎曾為地方長官——洛陽令。在洛陽任職期間,趙鼎理政有方,政績突出。宰相吳敏看中了他,拔擢為開封士曹。
趙鼎初涉官場時,正趕上國家危難。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遼與金對北宋進行了大規(guī)模軍事進攻。靖康元年(1126年),金朝軍隊攻占了趙宋北部軍事要地太原,宋廷商議割讓北部三鎮(zhèn)太原、河間、中山于金。這個政策,遭到了當(dāng)時人微言輕的趙鼎的強烈反對。他憤慨道:祖宗的土地是不可以讓與他人的,這難道還需議論嗎?最終,宋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劫難——“靖康之變”,北宋覆亡。
金人扶植原宋朝太宰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建立起了傀儡政權(quán)。作為北宋遺臣,趙鼎與胡寅、張浚三人不甘受辱,決定為亡國守節(jié),拒絕為“大楚”政權(quán)所用。趙鼎為國的赤膽忠心,也成為他日后在南宋受到重用的一大憑資。
廷臣中的直諫派
1127年,南宋建立,這給趙鼎帶來了新的政治希望,他先被高宗朝廷吸納為戶部官員,后又轉(zhuǎn)任諫官。
在諫官生涯中,趙鼎以自己的錚錚鐵骨和兩袖清風(fēng),為南宋初期的政治清明和政權(quán)鞏固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一系列建議付諸實施后,對社會安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宋高宗眼里,趙鼎便是他身邊的李勉。
建炎四年(1130年),宋將韓世忠取得了對金斗爭的“黃天蕩大捷”。時任同平章事(即宰相)的呂頤浩建議宋高宗巡幸浙西,趁著軍事勝利親征金軍。對此,時任御史中丞的趙鼎表示反對。呂頤浩“惡其異己”,改趙鼎為翰林學(xué)士。趙鼎憤而拒絕赴任。呂頤浩又改任趙鼎為吏部尚書,他依舊不接受任命,稱病不出,并且上疏揭露呂頤浩之過。
面對呂頤浩與趙鼎的爭辯與矛盾,宋高宗索性罷黜了呂頤浩,將趙鼎官復(fù)原職。高宗對趙鼎說:朕每每聽到別人提及前朝的忠諫之臣,總是苦于自己身邊缺乏此等賢臣,如今有了你,我便不再有此憾事了。
趙鼎不僅才干為人所知,而且還積極引薦人才。趙鼎認為收復(fù)襄陽,非岳飛莫屬。高宗采納了其建議,岳飛果然未令高宗失望,“出師竟復(fù)襄陽”。
宰執(zhí)中的賢能派
紹興四年(1134年),宋高宗正式任命半百的趙鼎為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當(dāng)詔書公布于眾時,“朝士相慶”,可見趙鼎之眾望所歸。
趙鼎為相之初,金人傀儡政權(quán)偽齊“皇帝”劉豫遣其子劉麟與金軍合兵攻宋。有的朝臣建議宋高宗御駕親征,宋高宗亦有此意。趙鼎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軍事情勢還沒有到勞駕圣躬的地步,并建議朝廷起用久廢的張浚,“??纱笕巍薄K胃咦诓杉{了此建議。張浚出山后,對敵軍起到巨大的震懾作用,金軍“知南兵有備,漸謀北歸”。宋高宗見狀,欣慰地對趙鼎說:近來我們的將士致勇爭先,諸路守臣也能同心協(xié)力,一致對敵,這些都是我重用愛卿的結(jié)果。趙鼎謙虛地說:這都是出自皇上的圣明裁斷,我又有什么功勞呢?宋高宗在其他人面前也毫不掩飾趙鼎對江山社稷的重要功勛,他還對張浚講:趙鼎真宰相,是上天派他下凡來輔佐自己實現(xiàn)國家中興的,這真可謂是宗社的幸運啊!
第二年,宋高宗回到臨安(今杭州)后,以趙鼎為左仆射,張浚為右仆射。張浚在外帶兵之時,常常派遣其下屬呂祉代他向宋高宗奏事。呂祉愛吹牛,每次他向宋高宗奏事,都會夸大張浚的功績。對呂祉的夸大之詞,趙鼎總會加以駁斥。宋高宗很敏感,他警告趙鼎,他日張浚與愛卿不和,問題一定出在呂祉的身上。果然,后來張浚與趙鼎之間滋生了分歧。
二人關(guān)系惡化,主要還在于政見的不合。紹興六年(1136年),偽齊以金朝的名義進攻南宋,趙鼎安排退守江南,而張浚主張堅守抵抗。偽齊戰(zhàn)敗后,趙鼎主停戰(zhàn),而張浚卻主乘勝而上。趙鼎與張浚的矛盾逐漸公開化,甚至他們的門人也在明爭暗斗。張浚的門人還作詩諷刺趙鼎,雙方簡直勢不兩立。與此同時,宋高宗還接到了對趙鼎的彈劾奏章。同年,趙鼎第一次罷相。
紹興七年(1137年),張浚欲奪軍將酈瓊之兵權(quán)并處其死刑,被酈瓊覺察。酈瓊搶先發(fā)動兵變,裹脅4萬多淮西軍投降了偽齊政權(quán)的劉豫。此事一出,朝野震驚,張浚引咎去相位。張浚罷相之時又向朝廷建議重新啟用趙鼎。趙鼎第二次被任命為宰相。
宋高宗主張將張浚發(fā)配到偏遠之地。而趙鼎諫言道:張浚母親年邁,并且他還有勤王的功勛。宋高宗固執(zhí)己見,仍決定將張浚發(fā)配到嶺南。對此,趙鼎堅持勸諫而不懈,他召集同僚一起為張浚說情。宋高宗最后決定,將張浚以散官安排于永州。
外交上的主守派
論及南宋初的朝廷官員,一般分為主戰(zhàn)派與投降派兩類。其中,主戰(zhàn)派以樞密副使王庶為代表,投降派則以宋高宗和秦檜為主。其實兩者之外,還有一派,即以趙鼎為代表的主守派。
趙鼎奉行的是一種立國之初所必須的休養(yǎng)生息。如同漢朝建立之初一般,國家機器剛剛建立或重建,當(dāng)將注意力轉(zhuǎn)移至國內(nèi)的社會經(jīng)濟上,外交及軍備上應(yīng)該趨于保守甚至無為。當(dāng)時,許多人認為趙鼎二次為相“無所施設(shè)”,他便以自己的休養(yǎng)生息論應(yīng)對:今日之事就如人患上了疾病,當(dāng)靜心修養(yǎng)。如果復(fù)加攻砭,必定大傷元氣。
當(dāng)時金宋兩國基本上勢均力敵,雙方都難以在短時期內(nèi)吞并對方。金人決定首先向南宋遣使議和。對于議和,宋高宗求之不得,但許多廷臣明確反對,讓宋高宗非常惱火。
此時,趙鼎認為議和可行,但有兩點條件是南宋一方必須要堅持的:第一,金人需送回受盡屈辱而崩逝于五國城的宋徽宗遺骨;第二,金人需送回高宗生母、已被遙尊為皇太后的韋氏。這兩點對于金人雖是無關(guān)痛癢的,但對宋高宗卻至關(guān)重要,因為這為宋高宗找到了在“孝順”這頂虛帽下的議和“尊嚴(yán)”與“顏面”。當(dāng)宋高宗將這兩項條件公布于眾時,反對議和的大臣們再也不敢阻撓議和了。
《宋史》對趙鼎這樣評論:趙鼎任相當(dāng)國,專以鞏固既得之根本為先,根本固而后敵可圖、仇可復(fù)。
忠賢中的悲壯派
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投降派代表、大奸臣秦檜被宋高宗委任為尚書右仆射兼同平章事,正式進入最高決策層。
十月,趙鼎的宰相生涯就走到了終點,宋高宗正式罷免了他。
其實,除了反對屈辱性議和之外,趙鼎失寵并遭廢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那便是高宗建儲問題。
宋高宗趙構(gòu)僅有一個兒子,即曾被擁立為明受帝的元懿太子。后來元懿太子夭折,因高宗再沒有生育能力,帝國無皇子。宋高宗只得在流落民間的宋太祖后裔中尋求繼位者,趙伯琮與趙伯玖二人先后被選入宮中。先是趙伯琮受封建國公,并為包括趙鼎在內(nèi)的朝廷大臣所普遍看好。后來,宋高宗又欲冊封趙伯玖為吳國公,遭到趙鼎等人反對,趙鼎陳諫道:建國公趙伯琮雖然還沒有正式獲得皇儲的名分,但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陛下您已經(jīng)有兒子了,這是江山社稷的大計。在今日禮數(shù)不得不有所改變的情況下,這是涉及到人心,且讓其無所適從,感到迷茫的問題啊。趙鼎的言論隱含著對皇上的失望,尤其是在生育上。這引起了高宗的反感,成為趙鼎遭到罷黜的重要緣由。
在秦檜的迫害下,趙鼎輾轉(zhuǎn)幾處,后來落腳到了潮州(今屬廣東)。趙鼎在那生活了5年。此間閉門謝客,絕口不提政治。后又至吉陽(今屬海南)居住了3年,依舊保持“潛居深處”,過著低調(diào)而平淡的生活。廣西將領(lǐng)張宗元出于敬仰與同情,贈送一些物品以供趙鼎食用。秦檜知曉后,立馬將張宗元調(diào)往他處。由此,趙鼎判定秦檜對他這個老政敵心存惡毒之心,于是對其子趙汾說:秦檜是想殺害我的,他必將對我下毒手。我若不死,必將給我們家庭帶來禍害。
不久,借著染疾,趙鼎自書墓中石,銘旌中道:“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贝撕螅w鼎便不再進食,一代名相絕食而終。
得知趙鼎慘死,“天下聞而悲之”。直到明君宋孝宗即位,他才得以被平反,追謚為豐國公,贈太傅。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