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祖榮
杉木與風雨橋
文/ 蘇祖榮
看過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一定會被橫跨汴河兩岸的那座貫木拱橋所吸引,那座曲線優(yōu)美形式彩虹的橋梁,即“汴水虹橋”。
拱橋又稱虹橋、廊橋、風雨橋,是一種以直木貫架組合的木拱橋,在建筑學上稱為迭梁拱橋。最早記載廊橋為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記》:“登寺橋一所,建橋廊七間?!彼巍稏|京夢華錄》記載:“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宛如彩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北彼胃矞绾?,枯淤的汴河和河上的虹橋被歷史塵埃湮滅。900多年后,廊橋在閩浙山區(qū)被重新發(fā)現(xiàn),是清明上河圖中汴水虹橋的活樣本。顯然,北宋時期盛行的廊橋造橋技術并未失傳。閩浙山區(qū)的貫木拱橋與趙縣的安濟橋、泉州的萬安橋、潮州的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中科院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稱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對福建的廊橋評價為“閩中橋梁甲天下”。據(jù)傳浙江的木拱橋架造技術系由福建傳入,浙江景寧梅崇橋、大地橋、大赤坑橋的主梁上,書有福建籍主的姓名,可作佐證。
廊橋的木拱架全部取自杉木。杉木,又稱沙木、沙樹、刺沙,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樹種,紋理通直,材質堅韌,十分耐腐,木商稱為“黃金條”。民間有“干千年、濕千年、半濕半干幾千年”的說法,是建造橋梁的最理想用材。閩東北是全國杉木重點產區(qū),利用杉木質堅耐磨的特性,建造橋梁,方便交通,便成為木匠的不二選擇和施藝的對象。
木拱結構廊橋以數(shù)十根粗大杉木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結構”。骨架縱橫構建搭制,互相承托,不費一釘一鉚,完全靠自己巧妙搭接,支撐在兩岸巖石上,堪稱“中國一絕”。彰顯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廊橋是我國木結構橋梁的活化石,是傳統(tǒng)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類,且外形美觀,似如一道彩虹架在青山綠水間,“廊橋風雨,彩虹遺夢”,廊橋既是交通設施,又是手工藝精品,具有極高的美學和觀賞價值。
木拱廊橋在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既方便人員往來,行人又可在橋廊上歇腳休息,躲避風雨,群眾親切叫為風雨橋。顯然,廊橋不僅僅是交通設施,還兼有驛站、祭祀、社交、貿易等社會方便功能。廊橋是公共建筑,代表一種文化,一種鄉(xiāng)愁,是閩浙山區(qū)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閩東北民間,廊橋上大都要供奉神像,以供祭拜。有觀世音菩薩、關帝爺、文昌帝和財神爺趙公明,還有一些當?shù)厣衩?,如黃三相公、馬仙等,諸神在此交集,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
廊橋祀神的習俗由來已久,但不論敬神或敬佛,神像佛像的坐向均朝向上游,因為神佛坐落西天,而河流總向東流去,故而廊橋上供神佛背面向東。神佛面對流水,還蘊含財源滾滾而來的寓意。每年的正月是廊橋祭祀最隆重的時候,其時鄉(xiāng)民會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橋上,擺上一只豬頭,幾盤菜肴以及茶酒,上香作揖,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合家團圓平安。閩東浙南的端午節(jié)有“走橋”的風俗,屏南、周寧、政和一帶走橋習俗在五月初五,浙江慶元則在五月初六。端午節(jié)時,村里要在廊橋上,擺上供品,祭祀神明,當執(zhí)事人喊道:“走橋啦,迎神啦!”鄉(xiāng)親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男女老少盛裝通過拱橋,謂之走橋。相親們一邊走橋,一邊祈禱念經,然后投粽祭祀屈原。閩東北山區(qū),河流狹窄,不能進行賽龍舟,只能以走橋投粽,以紀念屈原,足見山民們之良苦用心。走橋成了當?shù)卣故久耧L民俗的一個盛大節(jié)日。
廊橋建筑,結合橋、廊、亭、廟等功用,又多在河流要沖,形勢險要,依山臨水,風景秀麗,廊橋橋柱常有文人墨客的題詩楹聯(lián),借廊橋之精巧,謳歌工匠之艱辛,贊美河山之壯麗,抒發(fā)個人之情懷。屏南熙嶺鄉(xiāng)回龍橋的一幅廊橋楹聯(lián)是:“水尾高山朝朝朝朝拱,橋頭大樹長長長長生。”“杉木拱橋游人步,山村農家閑話多”。政和坂頭花橋廊橋楹聯(lián)是:“花間鳥語歡迎我,橋下泉流遠送人?!鄙涎髽虻拈郝?lián)是:“上心重建千載成,洋水長流萬年興”。上心,即用心,用全部的心血去構筑造福百姓的拱橋。虹橋,美如彩虹;廊橋,親如自家屋舍;廊橋,遺夢浪漫千古;風雨橋,在關鍵時刻,能遮風擋雨護衛(wèi)民眾,做出那個時代應有的擔當。
(作者單位:福清市林業(yè)局)
責任編輯/羅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