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東、春、青的轉(zhuǎn)化聯(lián)系
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意象“東風”,往往指春風,這是以方位代指季節(jié)。如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陸游《釵頭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等句中,“東風”皆指春風?!按骸笨捎谩皷|”代,因而古人多呼春神為“東君”,如宋話本《碾玉觀音》“不做東君造化,金針刺繡群芳樣”。
春到人間,萬物復蘇,青翠蔥蘢,所以古人往往將色彩中的“青”與“春”二字連用,代指美好的春天或春天的美好。比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名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李賀《將進酒》中的“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于是也有人將春天稱之為“青陽”,如陳子昂
《感遇》“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樂府歌辭·青陽》“青陽開動”。同樣的原因,古人有時將春神稱為青帝,如黃巢《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因春天“盛德在木”,為天地化育草木之時,所以古人有一種頗合現(xiàn)代環(huán)保思想的政府行為,在春天禁止采伐燒畬,下令“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伐桑柘”。又往往合用五行之“木”與色彩之“青”,組詞成“青木”,代指春天的生機或萬物的勃興。
古文中還有以青色代指東方的,如《宋書·符瑞志》“有景云之瑞,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青方”即代指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