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弓
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民族、信仰以及社會變易時代之風尚,常通過發(fā)型展示,而政治的強力“變發(fā)”,影響最大,“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北魏太武帝“滅佛”之后,文成帝逐漸恢復佛教,允許建寺廟和自由出家。魏主還親為沙門師賢等五人“下發(fā)”,皇帝親自給和尚剃發(fā),當然具有特殊的導向作用。
北齊國主高洋想在佛、道二教中去其一,就召集兩教學者互相辯難。而后敕令道士都剃發(fā)當和尚。有道士不服從,就殺了四個,道士要保腦袋,只有遵令剃發(fā),于是北齊境內(nèi)就沒有道士了。用武力改變信仰,實不可取。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癡迷突厥文化,衣食住行無不模仿,學胡人椎髻,歌舞晝夜不絕。他宣稱:“等我有了天下,帶領數(shù)萬騎兵到金城,然后學突厥人解開發(fā)髻,在李思摩手下當個設,該有多快活?。 崩钏寄κ墙堤频耐回适最I,“設”是突厥官名,他放著中國皇帝不做,卻愿去突厥當個“設”,實在是匪夷所思。設若李承乾真的做了皇帝,整個大唐帝國也許會“全盤突厥化”。
梳頭引來裁減后宮。宋仁宗退朝頭癢,急喚梳頭者來。內(nèi)人方理發(fā),見御懷有文字,詢問知是臺諫章疏,請求裁減嬪御。梳頭的認為這是官員存心不讓官家快活,仗著皇帝寵愛自己,便說若裁減,“請以奴奴為首”。仁宗真的降旨:自某人以下三十人盡放出宮。皇后對此殊覺不解:“掌梳頭者,是官家所愛,奈何作第一名遣之?”帝曰:“此人勸我拒諫,豈宜置左右?!?/p>
皇帝選擇什么發(fā)型,自有深意在焉。秦始皇的“望仙髻”、“參鸞髻”、“凌云髻”,表現(xiàn)了他“做了帝王欲成仙”的志向。
后妃、高官女眷的發(fā)型裝扮,從來都具有領導社會潮流的作用。趙飛燕之妹合德新沐膏,九迥沉水香為卷發(fā),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妝”;衣故短,繡裙小袖。論者以為“禍水”。梁冀妻孫壽色美,善為妖態(tài),作“墜馬髻”、“不聊生髻”。魏文帝所寵莫瓊樹首創(chuàng)發(fā)型“蟬鬢”,縹緲如蟬翼。隋煬帝宮有“迎唐八寰髻”,又梳“翻荷髻”、“坐愁髻”;唐明皇帝宮中有“雙镮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由這些怪異名目即不難想見上層的奢靡和病態(tài)。
在社會生活中,頭發(fā)有著種種功用。
髡頭受刑見人品。西漢趙王張敖蒙冤遭捕,朝廷明令“膽敢跟隨趙王進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著囚衣,自剃頭發(fā),頸戴刑具,假稱趙王家奴隨張敖到長安。剃發(fā)戴枷,陪上峰為囚,幾人能為?后冤案大白,張敖出獄,為宣平侯,推薦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召見,命做官。
東漢鄭弘舉孝廉,拜師河東太守焦貺。貺坐事被捕,道卒,妻子系詔獄。諸生故人懼禍變姓名,弘獨髡頭負斧锧進京上奏章為貺辯罪,帝乃赦其家族。弘躬送貺喪及其妻子還鄉(xiāng)里,由是名聲大振。老師犯事被關,弟子熟人避而遠之,唯獨鄭弘寧肯剃成罪犯頭,赴京替老師辯白,人品難能可貴。
北魏楊大眼為參加南伐,特表演一絕:拿出三丈長繩系發(fā)髻上,快步奔走,繩子被扯得直如箭矢,奔馳的馬都趕不上他的速度,在場的人無不驚嘆。
髡鉗陪主受罰。隋末天下大亂,獨孤師仁之父被王世充殺。師仁方三歲,被禁錮,乳母王蘭英為保護師仁,請求髡鉗,陪小主人受罰。王蘭英討飯來養(yǎng)活獨孤師仁,又冒險背了獨孤師仁歸唐,其舉動受到唐高祖獎勵,封為永壽鄉(xiāng)君。
剪發(fā)立誓引白燕。傳說唐朝殷亮的父親斷氣三天,而兩眼不合。殷亮猜想父親掛念年老的祖母,于是斷指剪發(fā),放進父棺,發(fā)誓“一定像父親在世一樣侍奉祖母,請父親合眼”!誓畢,父眼乃合。殷亮侍奉祖母,衣不解帶數(shù)年,引來一對白色燕子在家筑窩。殷姓因以白燕為其堂號。
辮麻束發(fā)哭訴民聲。唐大歷年間,宰相元載專權(quán)。晉州男子郇謨用麻束發(fā),手持竹笥、葦席,在長安大街上邊行邊哭。人問,他說:“我有三十個字,要獻給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這竹笥盛我的尸體,用葦席裹著扔掉。”郇謨乃平民,表達政見方式又特另類——辮麻束發(fā)公開嚎啕大哭。代宗聽說后居然召見了他,他所論多是元載罪狀。后元載因權(quán)勢犯罪被殺。
領獎做憑證。慶歷八年(1048)正月,宋仁宗宿曹皇后宮中,午夜,有衛(wèi)士作亂,仁宗欲出去看個究竟,曹皇后勸阻之。曹皇后立即集中內(nèi)監(jiān)宮人,命分別把守宮門,一面急傳都知王守忠,令帶兵入宮平亂。她估計亂兵必定會放火,暗地派人帶水跟隨其后,果然亂兵點火燒著簾幕,跟著的人隨即用水將火潑滅。凡是派出去的太監(jiān)侍從,曹皇后都親手剪掉他們的頭發(fā),說:“明天論功行賞,就以頭發(fā)為證?!边@一來,人人奮勇爭先,內(nèi)亂很快平定。曹皇后臨危不懼,應變有方,指揮若定,不愧為將門之后。
宋朝有規(guī)定,凡御史一百日不言,罷為外官。王平拜職垂?jié)M百日而未言事,同僚料定他有待而發(fā),茍言之必大事也。終于等來了他的札子,彈劾的竟是御膳中有毛發(fā),謂“是何穆若之容,忽睹鬈如之狀”云云。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
清朝僮人(今成壯族)習俗是貴壯賤老,老年被瞧不起,只有盡量“裝嫩”,于是導致了老者染發(fā)剃須的習俗。南北朝時,梁帝蕭詧也“賤老”,惡見人發(fā)白,于是擔輿者冬月必須裹頭,夏月則加蓮葉帽。
四、發(fā)落發(fā)白皆有緣
《帝王世紀》:老子初生而發(fā)白,故號“老子”。
北魏王續(xù)生,遭繼母憂,居喪,杖而后起。乃終禮制,鬢發(fā)盡落。李顯達,父喪,水漿不入口七日,鬢發(fā)墮落,形體枯悴。辛紹先丁父憂,三年頭不櫛沐,發(fā)遂落盡。
南朝劉宋王僧祐,未弱冠,頻經(jīng)憂,居喪至孝。服闋,發(fā)落略盡,殆不立冠帽。梁荀匠,父卒,號慟極,人皆不忍聞其哭聲。服未闋,兄死于陣。居父憂并兄服,歷四年,自括發(fā)后,不復櫛沐,發(fā)皆禿落。
隋代華秋幼喪父,事母以孝聞。家貧,傭賃為養(yǎng)。其母遇患,秋容貌毀悴,須鬢頓改。及母終之后,遂絕櫛沐,發(fā)盡禿落??たh俱以狀聞,煬帝表其門閭。后群盜起,咸相誡曰:“勿犯孝子?!编l(xiāng)人賴秋而全者甚眾。
宋代茍允中十歲閱《孝經(jīng)》,遂以孝自勵。父病衣不解帶三月,而鬢發(fā)皆白。張景憲官至知州,母卒,一夕須發(fā)盡白。
和上述盡孝落發(fā)、白發(fā)不同,后漢岑彭上書光武帝謂,每一發(fā)兵,頭須為白,為軍事憂心致發(fā)白。
南齊謝超宗下廷尉一宿,發(fā)白皓首。北齊尚書令司馬子如以賄被劾,在獄一宿而發(fā)皆白。此兩例為入獄愁白了頭。
李亨卻是憂心迫害掉了發(fā)。他為太子時,奸相李林甫陰構(gòu)不測,李亨憂心忡忡,鬢發(fā)斑禿。
宋代范鎮(zhèn),進士第一。仁宗時,知諫院。宋仁宗三個兒子早亡,范鎮(zhèn)請立太子,面陳懇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須發(fā)為白。這位范鎮(zhèn)為憂國家根本,竟至“須發(fā)為白”!
當然也有先天無發(fā)無須眉的。《荀子》記述的兩位古人是:叔孫敖先天禿頂;伊尹面無須麋(眉)。范曄又胖又黑,也沒有眉毛胡須。
五、違旨剃頭吃官司
乾隆皇后富察氏亡,帝為大行皇后大辦喪儀,命在京王公百官及地方官員縞素二十七日,百日剃頭。特命將“國恤百日內(nèi)不得剃頭,違者立即處斬”,載入律令。而違命百日內(nèi)剃頭之奉天錦州知府金文淳、山東沂州營都司姜興漢也被交刑部治罪。迨審理金文淳剃頭一案,刑部尚書盛安將御旨“斬立決”改為斬候。乾隆帝以盛安“目無君上,巧偽沽名”,命革職,交刑部治罪。刑部遵旨,從重判處盛安斬立決,乾隆帝命改斬候。后盛安被赦宥,以其“硁硁自守”,敢披逆鱗,命在上書房輔導諸皇子,并告誡皇子曰:“盛安尚不畏朕,況諸皇子乎?”
湖南巡撫楊錫紱、湖廣總督塞楞額、湖北巡撫彭樹葵及兩省文武官員俱于二十七日服除后剃頭。楊錫紱接閱“國恤百日內(nèi)剃頭者斬”嚴旨,戰(zhàn)栗惶悚,遂自行檢舉以求減輕罪刑。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亦因違制剃頭受到皇帝怒斥。最終處置是:周學健革職,流邊做苦力;塞楞額賜自盡;楊錫紱、彭樹葵革職。
六、胡須趣聞
宋儒朱震對胡須的分類是:毛在頤曰須,在口曰髭,在頰曰髯。
曹彰,曹操次子,喜搏猛虎,臂力過人,不善文章。自言“好為將”,父贊賞,以其胡須黃色,稱為“黃須兒”。
關羽美須髭,諸葛亮在信中徑稱關羽為“髯”。
陸云有笑癖,去拜謁司空張華,不及叩拜竟先笑倒。原來張華多須以袋盛之,陸云一見,笑不可仰。
前趙劉聰誅詹事曹光,光臨刑舉止自若,謂刑者曰:取席敷之,無令土污吾須!曹詹事可謂愛須如命。
十六國石閔率趙人誅諸胡羯,死者二十余萬,連累及高鼻多須而貌類胡者。
謝靈運頗信佛教,死前布施,捐出自己的胡須,以裝飾維摩詰菩薩佛像。唐時,安樂公主將維摩詰菩薩佛像之須剪取一半,以備斗草之用;又恐他人所得,因剪棄其余。
褚淵為尚書吏部郎,淫蕩山陰公主看中了,廢帝即令其陪公主睡。入夜任公主引誘逼迫,他不為所動。公主曰:“君須髯如戟,何無丈夫意?”答曰:“不敢首為亂階!”
何點是梁武帝舊友。梁武帝想讓何點出來做官,不料何點借酒勁扯住梁武帝的胡須,醉眼惺忪地笑道:你想讓我給你當臣子嗎!——“乃欲臣老子耶!”面對皇帝竟如此放肆,因為他立志隱逸,睥睨廟堂,真做“游俠處士”,就敢狂放不羈。
鮑泉,美須髯,有文筆。少事梁元帝,帝以自夸形式贊揚鮑泉:“我文之外無出卿者?!焙鬄橥ㄖ笔汤伞R驊?zhàn)陣不力,元帝乃責其“面如冠玉,還疑木偶,須似蝟毛,徒勞繞喙”,美髯也成了刺猬毛!
北魏李元護美須髯,為齊州刺史,妾妓十余,縱欲既甚,支骨消削,長髯一時落盡。
《酉陽雜俎》:唐太宗虬須,嘗戲張弓掛矢??梢娎钍烂竦暮殙騽傆?。
唐太宗以李緯為戶部尚書。想聽取宰相房玄齡的意見,玄齡“但云李緯美髭鬢”,看來太宗是有點注重靚發(fā)美髯了,而一經(jīng)宰相指出便立即改正,改除緯洛州刺史。
南唐烈祖輔吳之初,雖至仁長厚猶以為非老成無以彈壓,遂服藥變其髭鬢,一夕成霜。洎內(nèi)禪為帝,諸藩入覲竟無異圖。李昪的白須計頗見奇效。
“溜須”一詞也源于官場故事。宋朝丁謂任右諫大夫,其人機敏有文采,很受丞相寇準賞識,提為副相。緣此,丁謂對待寇準非常恭謹。一次聚餐,羹湯沾在寇準胡須上,丁謂忙起身為寇準擦拭湯水。丁謂“溜須”,寇準卻提醒丁謂說:“參知政事,乃國家重臣,難道是專為官長捋胡子的嗎?”弄得丁謂面赤耳紅,從此忌恨寇準。翌年,丁即排擠寇準去位,自己取而代之。
宰相呂夷簡久病不愈,宋仁宗很著急,仿唐太宗剪“龍須”給李勣熬藥故事,仁宗剪下一縷胡須,派人給呂夷簡送去,并說:“古謂胡須可療疾,今剪須賜卿,望卿早日康復?!焙毊斔幬幢赜携熜?,官家姿態(tài),則自感人。
蔡襄美須髯。有一次皇上顧問曰:“卿髯甚美,夜間將覆之衾下乎,將置之外乎”他如實敬告不知道。待入夜就寢,思上語,以髯置之內(nèi)、外悉不安,竟夕不寐。官家一過問,害得大臣通宵不寐。
元中書丞相史天澤髭髯已白,一朝忽盡黑。皇帝見之驚問曰:“史拔都汝之髯何乃更黑邪?”對曰:“臣用藥染之故也?!鄙显唬骸叭局稳纾俊痹唬骸俺加[鏡見髭髯白,竊傷年且暮,盡忠于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報效之心不異疇昔耳?!鄙洗笙病J诽鞚蓮男е一实鄣母叨冉忉屪约旱娜卷?,聽得官家滿心歡喜。
北齊李庶以清辯知名。庶生而無胡須,崔諶調(diào)之曰:“教弟種須,以錐遍刺作孔,插以馬尾?!笔唬骸跋纫源朔交厥┵F族,藝眉有效,然后樹須?!笔纻髦R門有惡疾致無眉,故庶言及之。
拿胡須調(diào)笑的還有秦觀和蘇軾。酒席間,秦觀笑道:“君子多乎哉!”語出《論語》,“多乎哉”諧音“多胡哉”,意為胡子多的人就是君子。蘇東坡回敬了一句:“小人樊須也!”此言也出自《論語》,“樊須”諧音“繁須”,意為胡子多的人是小人。
面貌冊是古代登記生員外貌特征的冊子,備考試前核對用,以防冒名頂替。某官視學江蘇,生員沈廷輝擔心定會被逐。原來,沈三十余歲,稍有胡須,面貌冊填“微須”??蓳?jù)悉此官一直訓“微”為“無”,凡有須而填“微須”者,皆以為面貌不符而逐。沈想請管理面貌冊的學書代為修改,可找不到其人,只好午夜趕到理發(fā)店,刮掉胡須。待進考場,那視學官端詳沈廷輝,說:“這又是一個頂替者。面貌冊上分明填‘有須,你卻為何無須?”原來,那學書與沈素有交情,已事先將冊中的“微須”改為“有須”,卻又來不及跟他打招呼。這一來,剃了胡須的沈廷輝真是有口難辯,只能懊喪離開考場。另一生員,也因稍有胡須而面貌冊填“微須”被斥逐。那人不服,跟考官爭辯起來。官員大怒道:“你枉讀經(jīng)書,難道不知道朱夫子注解將‘微訓為‘無嗎?”生員笑道:“若這樣說,《孟子》說孔夫子‘微服而過宋,是脫得赤條條了?那將成何體統(tǒng)!”官員一時語塞。此后,他也就不再以“微須”來斥逐人了。“微”本多義,可訓“少”、“無”、“隱蔽”。那考官知其一而又自以為是,就難免出錯。
最令人瞠目的要數(shù)“捋須錢”。五代張崇任廬州節(jié)度使,形同土皇帝,貪得無厭,州民巴不得他早滾蛋。有一年張崇赴江都覲見皇帝,州民說:“渠伊不復來矣!”渠伊,吳語方言,他。張崇聞知,就征收了“渠伊錢”。明年,張崇再入覲,盛傳將罷官,因有上年教訓,百姓不敢言說,只是捋胡須以示慶賀(張崇是大胡子)。詎料張崇歸來又聽說了,索性就強征了一茬“捋須錢”。欲收之稅,何患無名!
七、吟發(fā)詠須摭拾
最后說說吟詠須發(fā)詩文軼事。
《吟窗散錄》:牛僧孺妾真珠殊色,盧肇至,會真珠沐發(fā)方以手捧其髻,插金釵于兩鬢間。僧孺曰:“何妨一詠?!闭卦唬骸吧衽蹼x碧玉階,彤云猶擁牡丹鞋。知道相公憐玉腕,強將纖手整金釵?!?/p>
《續(xù)博物志》曰:人勞則發(fā)白,發(fā)者腦之華,腦減則發(fā)素?!遁z耕錄》曰:人之年壯而發(fā)斑白者,俗曰“算發(fā)”,以為心多思慮所致。兩書對白發(fā)生成原因的解釋合乎科學。
宋代高僧解空有句:“胸中一寸灰已冷,頭上千莖雪未銷。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強登高?!遍喭甘狼橹裂?。
宋太宗宰相李昉年老,致仕家居,每宴,必宣赴坐,昉獻詩曰:“微臣自愧頭如雪,也向鈞天侍玉皇?!鄙细┖驮唬骸罢渲乩铣技儾灰眩覒M寡昧繼三皇?!被实劬粗赝诵堇铣迹齺怼坝窕省钡拿雷u,敬老宴沒有白擺。
宰相王安石與禹玉一日同侍朝,忽有虱自荊公襦領而上,直緣其須上。王安石毫不知覺。朝退,禹玉笑著對王安石說,那虱“屢游相須,曾經(jīng)御覽”。荊公亦為之解頤。宋趙汝鐩《虱》用此典,有“念其昔日到明光,曾游相須經(jīng)御覽”云。
鈕琇《觚?!贰昂訓|君”條云:方宗伯初遇柳時,黝顏鮐背,發(fā)已鬖鬖斑白,而柳則盛鬋堆鴉,凝脂竟體。燕爾之宵,錢曰:我甚愛卿如云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愛君發(fā)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fā)也。因相與大笑。故當年酬贈,有“春前柳欲窺青眼,雪里山應想白頭”之句,競傳人口。
清代揚州文風盛,閨秀詩人亦多。“不櫛進士”詩作不讓須眉。李素貞,工詩,善書。夫朱重慶應京兆試,報罷。素貞緘詩促歸,有句云:“閑拋籬落黃花瘦,枉逐風塵白發(fā)生?!痹箣D吟白發(fā),始于卓文君。
“辮帥”張勛是復辟元兇。很多人盡管反對復辟,但對張勛忠于清廷的品格卻敬重有加,連孫文都說:“張勛強求復逆,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可憫,文對于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也?!睆垊资藕螅煌瘟龅娜藥缀醵紝ζ涔轮也涣哔澝乐~。其中,劉景山和馬寅初的挽聯(lián)最具代表性:“天不遺一老,名自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