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真妮
我到美國的某所學校做義工,看到他班上有個小男孩吃手吃得很厲害,上課時左手大拇指幾乎一直放在嘴里。偶爾他把手拿出來,可以看到大拇指已經(jīng)變得慘白腫大,指甲極短,縮在肉里,可是那孩子好像不知道疼,不一會兒又把手指放進了嘴里。
班主任向?qū)W校的心理咨詢師反映了這個孩子的情況,心理咨詢師來到班上觀察了兩次,把這個孩子的家長請到了學校。
針對孩子的吃手問題,心理咨詢師給孩子媽媽的建議如下:
1.給孩子買一種運動用的飲水杯,杯口是塑料吸嘴,只有使勁咬住吸嘴才能喝到水;
2.讓孩子用吸管喝水、喝飲料;
3.給孩子戴一種可以咬著玩的項鏈,項鏈墜是塑膠材料圓柱形的,咬著和手指的口感很像;
4.給他買各種口香糖,讓他大量地嚼口香糖;
5.給孩子吃牛肉干等需要使勁咀嚼的零食。
這么做是為了減少孩子吃手的頻率,卻不是為了矯正,目的是不希望班上其他學生因為他吃手而笑話他,怕他因為吃手太多影響了交朋友,所以用這些方法去掩飾或替代他吃手的行為,根本上是為了轉(zhuǎn)移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中國父母在遇到孩子有不良習慣的時候,會專注于怎么去糾正孩子,而美國老師強調(diào)保護孩子的自尊。
低齡兒童吃手是很常見的行為,父母一定不能去批評否定孩子,更不能打罵懲罰,那樣會把孩子表面的行為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心理創(chuàng)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