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菁
“卡通畫這名詞,在中國只有十年以下的歷史。但是,大概沒有一個愛看電影的人不知道華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
1937年,17歲的張愛玲發(fā)表了《論卡通畫之前途》,她預言并堅信卡通畫在將來有美好的前景。那時,年輕的米老鼠紅遍美國后又風靡全球。
啟發(fā)了中國漫畫家
1930年1月13日,迪士尼正式推出米老鼠卡通連環(huán)畫。與此同時,米老鼠連環(huán)畫也被中國的雜志引進。如《滑稽畫報》和《滑稽世界》兩本??B環(huán)畫的雜志,都長年轉載過米老鼠系列連環(huán)畫。
在這個內(nèi)憂外患的年代里,上海的影院、畫報充斥著米老鼠、大力水手、蜜司蓓蒂蒲等舶來卡通形象,這深深刺激了本土漫畫家,也給了他們啟發(fā)。
漫畫家黃堯不滿外國人污辱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想改變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決心創(chuàng)造出一個純國產(chǎn)化的漫畫人物來抗衡外來漫畫角色。正是由于這樣的動機,黃堯塑造一個代表典型中國式幽默,又可給兒童們帶來快樂的漫畫主角——“牛鼻子”。他說:“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實和‘強干的國家,若創(chuàng)造出一個可愛的典型人物,不是也可以表現(xiàn)出我們國家‘堅實的精神和我們國家每一國民‘強干的國民性嗎?”黃堯本想與萬氏兄弟合作將牛鼻子搬上銀幕,與“米老鼠”“唐老鴨”一較高下,可因抗戰(zhàn)爆發(fā),未能實現(xiàn)。
米老鼠教育意義的提煉
米老鼠漫畫及電影并無文字腳本,因此在兒童雜志中常常出現(xiàn)文字中穿插少量插圖敘述故事的形式。這些文字化的改編摒棄了直白、詼諧的圖畫,大大降低了漫畫本身的趣味性,然而卻有助于故事教育意義的提煉。
1947年,三聯(lián)書店在上海出版了女翻譯家凌山翻譯的《米老鼠開報館》,全書開篇有一段《譯者的話》:
小朋友:
……這是一本連環(huán)圖畫。你若看夠荒唐迷信的小人書,正不妨拿這本米老鼠的故事來換換口味。
你可不要瞧不起米老鼠??!他的辦報,并非為了賺錢;卻要打倒貪官污吏和流氓地痞呢。
咱們中國若要強盛,使大多數(shù)人安居樂業(yè),非真實行民主不可。若要真實行民主,我們大家一定得有米老鼠這種勇氣和見識才行啊。
這段話中透露出明顯的政治教育意味,教育小朋友要向米老鼠學習,為實現(xiàn)民主而努力。
揭露這一時期社會弊病
作為一個美國籍的角色,且還是個老鼠形象,米老鼠常常出現(xiàn)在中國的諷刺漫畫中,扮演美國來的“洋大人”,揭露這一時期社會弊病。
《兒童世界》在1948年連載了一部“山寨米老鼠”的連環(huán)畫——《米老鼠游上海》,由著名兒童插圖畫家邢舜田執(zhí)筆。后來膾炙人口的兒童故事《猴子撈月亮》《三只蝴蝶》都出自邢舜田之手。
在這部連環(huán)畫中,米老鼠是一位頗有社會聲望的美國佬。通過他在上海居住時期的見聞,折射出上海社會崇洋媚外、官員貪腐、貧富懸殊的普遍現(xiàn)象。比如第一期《米老鼠游上海》,講述了米老鼠剛登上十六鋪碼頭時,一群本地老鼠代表前來迎接。米老鼠驚訝上海居然有如此多的老鼠,而本地老鼠代表解釋說,因為上海富貴婦人喜愛貓皮大衣,所以上海就沒有貓來捉老鼠了。同時也借用米老鼠“美國籍”的身份,凸顯出他身上種族歧視、金錢至上的思想。
米老鼠還在《現(xiàn)世報》上遇見過葉淺予的“王先生”。圖下文字解釋為:“外國米老鼠,拜望王先生,口大鼻頭高,像點啥個腔。老王一看見,嚇得無處響,叫聲密司脫,請你勿打棚。鄙人膽子小,急得眼淚汪,老鼠不答應,就此一巴掌。嗚呼王先生,主張不抵抗,生活吃不消,頓時見閻王?!蓖跸壬@個上海土財主見到米老鼠為代表的洋人時那卑躬屈膝的樣子表現(xiàn)無遺。當然這類漫畫還遠不止這些。
(摘自《檔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