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娛樂圈,精彩程度自不必說:無論素人草根趨之若鶩的選秀活動,還是各家電視臺絞盡腦汁花費重金籌辦的各類綜藝節(jié)目,抑或明星藝人想方設法自高身價聚攏人氣……樁樁件件都頗為吸引眼球。其實,娛樂事業(yè),古已有之,幾百年前的大宋娛樂圈,同樣不遑多讓。
奇怪習俗 不重生男重生女
很多人對于古代的生育習俗有一誤解,以為古人一直都是重男輕女,生了兒子愛如珍寶,生了女兒就想扔掉。
這個看法并不完全符合史實。
以宋朝為例,北宋首都開封“中下之戶不重生男,生女則愛護如捧璧擎珠”(洪巽《暘谷漫錄》);南宋首都杭州“風俗尚侈,細民有女則喜,生男則不舉”(陳郁《藏一話腴》)。由此可見,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在京城生活的老百姓都偏愛女兒,女兒一生下來就被當成掌上明珠,要是生了兒子反而會很不開心,有些狠心的爹娘甚至會把男嬰丟掉(不舉)。
宋朝為什么會有這種奇特習俗呢?主要跟當時的娛樂業(yè)有關。
宋朝娛樂業(yè)非常發(fā)達,達官顯貴和富商大賈家里往往養(yǎng)著私人的娛樂班子,包括唱曲的歌伎、跳舞的舞伎、演劇的優(yōu)伶、說書的先生。蘇東坡有一好朋友名叫陳季常(對,就是那個怕老婆的“河東獅吼”),既是官二代(其父親陳希亮做過鳳翔知府,是蘇東坡的頂頭上司),又是大商人(常年販運絲綢和藥材),家里非常有錢,晚年在湖北黃州定居,光歌伎就養(yǎng)了三十名。元兵攻宋以前,文天祥家里也養(yǎng)著一整套娛樂班子,《宋史》上說他“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意思就是非常懂得享受,吃飯的時候有丫鬟侍候,喝酒的時候有歌伎助興。豪放派詞人代表辛棄疾就更不用說了,他連任高官,俸祿優(yōu)厚,在江西鉛山蓋別墅,小妾養(yǎng)了六個,歌伎養(yǎng)了十一個,舞伎養(yǎng)了三十六個。
小妾、歌伎、舞伎,自然都是女生,而且還得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女生。辛棄疾一個人就需要雇用幾十個多才多藝的女生,宋朝那么多高官,那么多闊佬,總的需求量自然十分驚人。社會上有了需求,自然會出現(xiàn)供應,中下平民生了女兒,倘若姿色稍微好看一些,就送她去學歌學舞,以便長大了去富人家里掙錢。
瓦舍勾欄 發(fā)達的娛樂場所
事實上不僅僅是富人家里需要歌舞伎,各大城市的公共娛樂場所也需要。早在北宋極盛時期,開封城里的大型娛樂場所共有十所;到了南宋中后期,杭州城里的大型娛樂場所竟然多達二十三所(參見《武林舊事》卷6《瓦子勾欄》)。這種大型娛樂場所在宋朝叫做“瓦舍”,一個瓦舍里又包括十幾個“勾欄”(劇場),而一個較大的勾欄就能容納幾千人同時觀看演出,歌舞伎倘若沒有充足供應,又怎能保證這些娛樂場所的正常營業(yè)呢?
當然,娛樂場所不光需要歌舞伎,還需要說書的藝人、馴獸的藝人、玩雜技的藝人、玩魔術(shù)的藝人,以及表演相撲、表演小品、表演武術(shù)、表演弓箭、表演蹴鞠、表演傀儡的各類演員,其中女演員不在少數(shù),男演員也不可或缺,但是從數(shù)量上講,女演員應該能占半壁江山。
看看《東京夢華錄》里列舉的北宋末年開封娛樂業(yè)的演員就知道了,總共七十二名當紅藝人,至少一半是女的,例如表演歌舞的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王京奴、安娘、俏枝兒、楊總惜、周壽奴、張真奴、楊望京,表演雜劇的朱婆兒、俎六姐,表演傀儡戲的張臻妙、溫奴哥,以及說書的文八娘、王顏喜、蓋中寶……其中的李師師就是北宋最著名的歌伎,曾被宋徽宗瘋狂追求,傳說后來還進宮做了嬪妃(參見《大宋宣和遺事》亨集)。
收入不菲 藝人月入兩千多
說到歌伎,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她們等于妓女。其實宋朝的歌伎并不一定要出賣色相,包括當時行院(高級妓院)里的妓女也并不是靠身體賺錢,她們自幼經(jīng)過刻苦訓練,在琴棋書畫方面多有造詣,學成以后靠表演和陪酒謀生,守身如玉者比比皆是,只愿與合心的顧客確定持久的情人關系,其實更像日本的藝伎。日本藝伎收入很高,宋朝的歌伎收入也不低?!端伟揞愨n》中提到一位生活于宋孝宗時期的屈姓歌伎,自幼父母雙亡,被舅舅送進南京的新瓦(宋朝南京最大的娛樂場所)當學徒,跟隨師傅學習音樂和舞蹈,十年后學成技藝,能自己譜寫新曲,經(jīng)她改編的傳統(tǒng)舞曲《柘枝舞》極受觀眾歡迎,一天能演七八場,劇院老板給她分成,平均每天能掙二十多貫。
宋孝宗在位時,宋朝正通行紙幣,一貫錢的購買力并不算高,按《宋史·食貨志》所載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秋天的江南米價,一石大米賣到兩貫五百文。宋朝一石米重約九十斤,折合人民幣二三百元,則當時一貫錢大約相當于一百元。前面說過,在南京新瓦演出的這位屈姓歌伎每天能掙二十多貫,折合人民幣兩千多元,絕對算得上高收入。
娛樂形式 各類才藝大比拼
在宋朝,女生可以參演的娛樂形式還真不少,除了表演歌舞,還能表演雜劇、說書、幡竿和走索。
雜劇是戲劇的一種,有長有短,長的分成很多集,需要十幾天才能演完,短的分成若干段,每段用一個調(diào)子來演唱。
像生并非現(xiàn)在的相聲,它其實是各種模仿秀的大雜燴?,F(xiàn)在的模仿秀主要模仿明星,宋朝的像生則模仿日常生活當中的有趣場景,包括學鄉(xiāng)談、學吟叫、喬謝神、喬做親、喬迎酒、喬教學、喬捉蛇、喬焦磓、喬賣藥、喬宅眷等等。學鄉(xiāng)談是模仿各地方言,學吟叫是模仿買賣人的各種叫賣曲調(diào),喬謝神是模仿善男信女還愿,喬做親是模仿結(jié)婚娶媳婦,喬迎酒是模仿國營酒廠新酒上市時的宣傳場面,喬教學是模仿私塾先生講課,喬捉蛇是模仿叫花子捉蛇,喬焦磓是模仿小販賣糖葫蘆,喬賣藥是模仿江湖騙子兜售假藥,喬宅眷是模仿大戶人家太太小姐的穿衣打扮。據(jù)宋人筆記《都城紀勝》記載,南宋杭州有一個 “小女童像生叫聲社”,應該是由小女孩組成的模仿各類叫賣的一個民間藝人團體。
說書即是講評書,這個無需介紹。幡竿則是雜技的一種,表演難度非常高:藝人需要爬上三十多米高的巨竿,在竿頂上做出倒立、空翻、舞蹈、金雞獨立等動作。北宋末年,有一個表演幡竿的江湖藝人“以數(shù)丈長竿系椅于杪,伎者坐椅上”(《宣政雜錄》),這個女藝人在樹梢上又接了一根幾丈長的幡竿,然后在幡竿上放一只椅子,她能在椅子上安坐不動,絲毫不怕摔下來。
走索跟走鋼絲差不多。司馬光寫過一首《走索》詩,說曾見過一個賣藝的姑娘在十字街頭表演走索,只見她一會兒在繩索上行走如飛,一會兒在繩索上倒掛金鉤,身手比猿猴還要敏捷。
精彩絕妙 失傳的馴獸絕活
現(xiàn)在馬戲團里都少不了馴獸表演,比如讓狗熊踩滑板,讓老虎鉆火圈,讓海獅學唱歌,讓海豚頂皮球之類,但是這些表演一般都是針對智商較高的大型動物,如果換成其他動物就玩不轉(zhuǎn)了。
宋朝的娛樂場所里卻有一些非常精彩的絕活兒,藝人們可以讓螞蟻、青蛙、烏龜、螃蟹為觀眾表演節(jié)目。
據(jù)《宋稗類鈔》第七卷描述,當時有一種表演叫做“螞蟻角武”:一黃一黑兩隊螞蟻,黃隊用一只大黃螞蟻做將軍,黑隊用一只大黑螞蟻當元帥,演員在旁邊敲鼓。敲第一聲鼓,兩隊螞蟻會列好陣勢;敲第二聲鼓,兩隊螞蟻會開始廝殺;敲第三聲鼓,螞蟻停止交戰(zhàn),黃隊后退一尺,黑隊也后退一尺;敲第四聲鼓,兩隊螞蟻分別在將帥的率領下回到各自的蟻穴里。
還有一種表演叫“七寶之戲”。所謂七寶,指的是烏龜、王八、鯉魚、青魚、泥鰍、螃蟹、大蝦。
演員將這七種動物分別放進七個小缸里,然后他開始喊叫,當喊到“烏龜”的時候,烏龜會從缸里爬出來,當喊到鯉魚的時候,鯉魚會在缸里向上跳,總之不管喊到哪種動物,那種動物都會很機靈地跟他呼應。坦白說,我到現(xiàn)在也沒見過這么神奇的表演。(據(jù)《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