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
6000 萬字的皇皇巨著是這樣編成的
◎張賀
6萬個條目、6000萬字、3萬幅插圖、1000幅地圖……皇皇32卷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在3萬名學術精英14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努力下于2009年問世。
如果說,199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的出版圓了中國人的“百科夢”,樹立了一座“中華文化的豐碑”,那么2009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則是把當時最新最美的“百科夢”變成了現(xiàn)實。
“編大書不容易,按時保質(zhì)編成大書就更不容易?!敝袊蟀倏迫珪霭嫔缇帉弻O關龍說,“《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6版基本跟我們同時起步,但是到現(xiàn)在它還沒出來,后來他們說不搞文字版了,搞網(wǎng)絡版,至今網(wǎng)絡版也沒有見到?!抖砹_斯百科全書》幾乎跟我們前后腳,但是他們只出來幾卷,我們現(xiàn)在32卷一次性全部出齊?!?/p>
“第二版之所以能順利地一次性出齊,依靠的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越性。”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百科圖書編纂中心副主任朱杰軍說,“和許多國家的百科全書的編纂模式不同,我們的大百科全書是國家主持的文化工程,動員了全國學術界的力量,全力以赴。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和第二版能夠高效高質(zhì)地完成,這是重要原因。”
而在孫關龍看來,第二版能一次性出齊,和一開始就確立的富有預見性的總體框架分不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世界進入大科學時代,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綜合學科、橫斷學科叢生,按傳統(tǒng)的各學科涇渭分明的近代科學分類已很難定位并劃分體系。新的百科全書必須反映這一現(xiàn)實。
“我們當時調(diào)查了學科分類法方案近百個,圖書分類法方案也有幾十個,逐個地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都不可取,最后確定了本體論與學科有機結(jié)合的原則?!睂O關龍說,“我們二版搞的這個框架體系是在本體論的基礎上加學科論,這是一個創(chuàng)新,這個框架體系是我們二版首創(chuàng)的。就我現(xiàn)在掌握的材料,到目前為止也是世界百科全書歷史上首創(chuàng)的一個體系?!边@一知識框架體系有著基底扎實、穩(wěn)定性好、開放性高、兼容性強、蓋全率高、遺漏點少的優(yōu)點,確保了《全書(第二版)》能夠真正實現(xiàn)全面介紹人類知識的目的。
與這個體系相適應的是編排方式的徹底更新。第二版改變了第一版按學科門類、分卷出版的方法,采用漢語拼音排序,不僅符合國際編纂百科全書的通行做法,也減少了條目在不同卷中的重復性,更加便于讀者檢索查閱。
除了知識的全面性,《全書(第二版)》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反映了當今世界各知識領域的最新進展。第二版比第一版新設立了20多個學科,像管理科學、材料科學技術、信息科學、系統(tǒng)科學……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都是第一次反映。一些距離今天僅僅數(shù)年的最新科研成果,比如2003年至2004年在印度尼西亞發(fā)現(xiàn)的弗洛勒斯人,2006年至2007年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許昌人,在第二版中都有反映。“一是全,二是新,這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李西琴說。
雖然百科全書是對人類知識的概括和總結(jié),但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人類知識的概括和總結(jié)必然帶有自己的特點和側(cè)重。《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有關中國的內(nèi)容大約10萬字,只占總篇幅的兩百分之一。朱杰軍說:“這么一點篇幅怎么全面總結(jié)中國的文化和知識呢?而我們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中有關中國的內(nèi)容占一半以上,有些內(nèi)容是中國所獨有的。所以我們說第二版是人類知識的‘中國版’?!毕瘛班囆∑嚼碚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三峽水利樞紐”、“‘三北’防護林工程”、“青藏鐵路”、“神舟號飛船”、“863計劃”等獨具中國特色、外國百科全書很少涉及或不夠準確全面的條目,在二版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達到了“融古今中外知識,揚中華民族風采”這一編纂目標。
據(jù)統(tǒng)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作者累計達3萬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100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47人中的25人,榮譽學部委員中的大多數(shù)均參加了編纂工作??梢哉f,中國自然科學、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有代表性的重要專家學者,大多參加了編纂工作。《全書(第二版)》是對當代中國學術界的一次大檢閱。
許多學界泰斗盡管年逾古稀,仍肩負了學科主編的重任:生物學主編貝時璋先生已逾百歲,外國文學和語言文字主編季羨林先生和土木工程主編李國豪先生時年已逾九秩,化工主編汪家鼎、化學主編唐有祺、航天航空主編王希季、經(jīng)濟學主編劉國光、中國歷史主編戴逸、建筑園林城市規(guī)劃主編吳良鏞、天文學主編王綬琯年過八旬。三分之二的學科主編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專家,他們老當益壯,身體力行,帶領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始終把編好《全書(第二版)》視為義不容辭的重要工作。
老編輯范寶新參與了物理學科從條目設計到組稿、撰稿、審稿和配圖等的全過程。他說:“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前所長關定華先生當時已經(jīng)80多了,我找他寫二版條目的時候,還不知道他重病在身。老先生一聽是百科全書,非??犊鼐痛饝?。他送來的稿件都是用手寫的,而不是用計算機打的。后來我又聯(lián)系關先生,讓他把太深的內(nèi)容改一改,結(jié)果他家人告訴我,關定華先生已經(jīng)去世了。后來才知道,他給我們寫這個條目的時候,有一半的內(nèi)容是在醫(yī)院里寫的。我現(xiàn)在手里還留著關老先生的手稿,成為出版社的珍品,后來我們寄稿費都不知道寄給誰收,當然結(jié)果只能寄給他的家屬。這件事情我會永遠銘記于心。”
李競先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資深研究員,從《全書(第一版)》的天文學卷到《全書(第二版)》,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說是百科的功勛作者。2000年6月,他突然患急性心肌梗塞,被送往醫(yī)院做搭橋手術。手術成功后,醫(yī)生反復囑咐:“李老師已至耄耋之年,不能繼續(xù)工作?!钡罡傁壬谑中g20多天后,出院不滿10天就拾筆開始他尚未完成的工作——天文學卷太陽系的20多個條目。他的這種不顧生命安危的壯舉感動了天文學界為百科撰寫條目的每一個人。在他的影響下,大百科天文學卷很快完稿,成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完稿最快的學科。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經(jīng)濟學家、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蘇星一直到2007年因食道癌病重住院,在鼻飼狀態(tài)下仍然關心著《全書(第二版)》的編纂情況。
文博專家王宏鈞是文物學科的分支主編,2002年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他堅持在病床上撰寫、修改條目,一出院就在考古文物學科11個分支中率先完成所負責的分支稿件。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資華筠,2004年被確診為白血病,但仍然心系百科,治療期間在醫(yī)院病床上審定了舞蹈學科所有的稿件。
“正是眾多專家學者的嘔心瀝血、孜孜以求,十余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正是各界人士的通力協(xié)作,保證了《全書(第二版)》的順利出版。如果說大百科是一座知識的寶庫,那么編纂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這種愛國奉獻、團結(jié)協(xié)作、科學求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大百科精神’就是更加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珍視和傳承?!饼徖蛘f。
“如果要懲罰一個人,就讓他去編百科全書?!蔽鞣匠霭娼绲倪@句名言道出了編纂大型工具書的艱辛。出版界公認:百科全書的編輯加工總量和難度在出版物中高居首位,《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的大型綜合性以及按照國際通例編排的特點使得難度空前。
下面的這些數(shù)字即便是外行的人也能明白究竟意味著什么:
重新解構第一版的77859個條目,12568萬字;約請近萬名的專家學者,宣講落實設計綱要、編寫體例、撰寫事項;6萬個條目的設計、選擇、組織撰寫,6000萬字的一審、二審,編輯加工、反復的通讀、校對;3萬幅圖的選配編排;30萬個索引的提取編制;數(shù)十萬術語、人名、地名、譯名統(tǒng)一,資料核實、重復交叉處理、長短繁簡平衡……總審稿量達數(shù)十億字。
縱觀《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編纂全過程,在從調(diào)研準備到成書發(fā)稿和排校通讀歷經(jīng)數(shù)百道復雜工藝的系統(tǒng)工程中,百科全書的編輯既是總設計師,又是總工程師,還必須是熟練的高級技術工人,必須全程參與制定全書的總體設計、編輯方針、讀者對象、編寫體例、框架設計、條目選擇、釋文撰寫和文字風格,以及各種目錄、附錄、索引與參見系統(tǒng)等項目和環(huán)節(jié)的統(tǒng)籌設計、組織指導和審稿加工。在統(tǒng)編高峰期,《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擁有的專職文字編輯、美術編輯、技術編輯人員達100余人,此規(guī)模超過許多中小型的出版社。
“編百科全書不同于編普通圖書,百科編輯不但要具有很高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還必須善于溝通和協(xié)調(diào)?!崩钗髑僬f,編輯的工作除了編輯稿件,更多的是和作者溝通,有時為了一個詞條要打幾十次電話。青年編輯郭繼艷說:“我們每個編輯負責聯(lián)系的作者少則三四十人,多則上百人,每一個詞條都需要和專家溝通,反復修改,工作量之大出乎我們的預料?!痹诰庉嫛吨袊蟀倏迫珪ǖ诙妫纷罹o張的幾年里,編輯們連春節(jié)都要加班,至于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飯,而且沒有加班費?!拔覀冇幸痪渫嫘υ挘凶觥菹⑹菫榱烁玫丶影唷??!惫^艷說。
為了確保質(zhì)量,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即將付印之前的幾個月,20多位編輯又把6000萬字的條目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通讀了3遍。而當時所有條目已經(jīng)至少審過12次。回憶當時近乎瘋狂的工作狀態(tài),李西琴和郭繼艷用了“刻骨銘心”四個字來形容。許多編輯在看完最后一個字以后已是筋疲力盡,他們開玩笑說,“這輩子我不想再看字了?!?/p>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的編輯人員100%患有頸椎病,許多人的視力嚴重下降,一些老編輯長期伏案工作,雙目幾近失明;一些年輕編輯推遲婚期、放棄婚假,為此延遲了生育下一代的時間;甚至還有編輯因積勞成疾在工作期間因病而不幸去世……
“你說他們是為了什么呢?要知道,大百科的編輯的收入在中國出版界不是最低也是倒著數(shù)的。參加工作五六年的編輯每月也只能拿到 2000多元?!狈秾毿抡f,“如果不是為了中國的百科事業(yè),不是為了這項代表中國國家水準的文化工程,編輯們不會這樣玩命兒工作。”正是編輯們的甘于清貧和默默奉獻保證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高質(zhì)量的順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