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走進非洲
溫芳玲1969年出生在臺北。她的到來出乎父母意料,因為已有姐姐,她從小就被送到鄉(xiāng)下奶奶家。溫芳玲常常坐在石階上傻傻地望著天空,期待爸媽突然出現(xiàn)。但期盼一次次落空,孤單的她在流浪狗的陪伴下長大。她總覺得:自己特別能理解那些流浪小動物。
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把溫芳玲接回臺北。多年的親情疏離,讓溫芳玲很難與父母建立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她拼命學習,想以此獲得父母的稱贊,但也許是因為小女兒太過懂事,父母從不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
溫芳玲從臺灣大學畢業(yè)后,結(jié)婚生女,和朋友合開了家廣告公司。這段婚姻最終以失敗告終,情感失意的她把自己埋在工作中,不眠不休的打拼。她成為廣告圈女強人,擔任韓國三星來臺的第一任廣告執(zhí)行,不到30歲就月賺數(shù)百萬元人民幣。她買了豪宅名車,家中有兩個傭人,旅行時一定搭乘商務艙,非五星級酒店不住。
“我以為只要擁有非凡的成就、社會地位和財富,就能換來幸福,但實際上換來的卻是空虛的心靈、糟糕的身體和降到冰點的家庭關(guān)系?!彼纳眢w亮起了紅燈,腦部腫瘤、全身免疫力失調(diào),加上長期把情緒埋在心底,抑郁癥也越來越嚴重。
在家和醫(yī)院來回奔波的日子里,喜歡動物的溫芳玲只能靠在網(wǎng)上瀏覽各種動物影片減壓。一天,她看到一部影片,在天空盤旋的老鷹鎖定了一只幼小的狐獴,在老鷹兇猛俯沖而下的一瞬間,所有的動物都忙著逃命,一只大狐獴不顧危險,急速轉(zhuǎn)身沖向小狐獴,搶在鷹爪之前,快速叼起它,躲進附近的洞穴,保全了小狐獴的生命。
大狐獴無所畏懼的舉動震撼了溫芳玲。在她的記憶中,從來沒有人這樣用力地愛過她,即使是家人,也沒有給過她這般強烈的溫暖。她坐在電腦前,抑制不住地流淚。
隨后,溫芳玲搜集了一些關(guān)于狐獴的資料,看著看著,對它們的喜愛與日驟增。狐獴的一舉一動都對溫芳玲產(chǎn)生召喚。最終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前往非洲喀拉哈里沙漠擔任志愿者。
申請過程并不順利。劍橋大學在南非成立的“喀拉哈里狐獴計劃(簡稱KMP)”研究組織,有著嚴格的學歷要求及28歲以下年齡限制,即便溫芳玲充滿熱忱,但依然因資格不符,連續(xù)兩年被退回。第三年,她又因為免疫系統(tǒng)失調(diào)延遲就醫(yī),導致雙眼幾乎失明。因為視網(wǎng)膜持續(xù)積水,有近半年時間,她生活在黑暗中。
那時的溫芳玲默默許下心愿,只要視力恢復,一定突破萬難去南非造訪狐獴。沒想到,這心愿像是被上帝聽到,KMP特地開放了一個“狐獴之友”參訪行程。2011年9月8日,40歲的溫芳玲帶著一臺單反相機和長鏡頭踏上了探險之旅,成為第一位進入南非大漠狐獴研究計劃保護區(qū)的東方女子。
被愛與勇猛震撼
非洲南部喀拉哈里平原,火熱的太陽炙烤大地。溫芳玲去的狐獴園區(qū)有二十多個狐獴家族,它們擅長挖洞,夜晚休息白天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吃蜥蜴、蛇、蜘蛛、鼠類及植物等。狐獴在動物王國里并不強大,獵鷹、毒蛇以及其他大型動物時刻威脅其生命。它們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在殘酷的世界中生存。
每天早晨,狐獴們先在洞穴旁曬太陽、相互理毛、挑蟲……有趣的是,它們還會互相擁抱,有時一抱就是半個多小時。狐獴最吸引溫芳玲的原因之一,就是超級親密的家庭關(guān)系。溫芳玲說:“它們比人類還在乎Family Time,每天出去覓食前、進洞穴休息前都會擁抱,有時還會全家總動員,搶著抱成一團,它們就是有這樣的天性。它們還會聊天,嗄嗄嗄嗄不停,據(jù)研究,目前可解密的語言有22種。”
雖然狐獴在園區(qū)內(nèi)活動,但基本上仍是野生的,研究人員只能從旁邊觀察、測量體重等生長數(shù)據(jù),完全不能干涉它們的生活。每天擁抱完后,狐獴家族外出覓食,覓食時,它們會自行分派好各自的職責,“保姆”必須待在洞穴里照顧小狐獴、“衛(wèi)兵”就要負責站崗放哨。溫芳玲叫得出很多狐獴家族首領(lǐng)的名字,但其中一只名叫Sachin的狐獴特別討她歡心。
“我最喜歡的就是Sachin,這位年輕辣媽經(jīng)常擔任哨兵,不去吃飯,在同一地點待兩三個小時,整個人直挺挺的,從頭到尾都緊繃著,非常認真地守衛(wèi)它的家人與家庭?!焙B家族就是如此,每個成員輪流擔任哨兵、保姆、訓練員、清潔員等工作。它們天生就有互助和利他的性格,這讓溫芳玲非常感動。
當然,狐獴家族也不好惹,它們行動敏捷,十分機警。即使遇到毒蛇也敢于死拼。一天,溫芳玲親眼目睹了一場狐獴與眼鏡蛇的殊死搏斗。一條眼鏡蛇扭動著長長的身子,吐著信子,與Sachin對峙。Sachin毫不畏懼,它把全身厚厚的毛豎起來并在眼鏡蛇周圍轉(zhuǎn)圈。眼鏡蛇勃然大怒,豎起前半身,膨扁頸部,發(fā)出“呼呼”之聲,向Sachin進攻。靈活的Sachin巧妙地避開敵人的正面進攻。幾個回合后,眼鏡蛇銳氣大減,累得直喘氣。而Sachin精力十足,不斷地逗弄對手。忽然,它用閃電般的速度迅猛出擊,鋒利的牙齒一口咬住眼鏡蛇的脖子,死命不放,直到把眼鏡蛇咬死。接著,在Sachin的召喚下,全家人傾巢出動,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大餐。這精彩的場面,被溫芳玲用攝像機悄悄錄了下來放到網(wǎng)上,引起轟動。人們難以置信,這種可愛的小精靈竟如此智慧和勇猛。
全球華人記錄狐獴生活第一人
溫芳玲說,認識狐獴之前,她不太明白“無條件的愛”是什么,因為她的經(jīng)驗是“愛都是交換來的”。認識狐獴之后,她內(nèi)心這個來自原生家庭的黑洞,似乎一點一滴被瓦解了?!昂B就像是我心中黑洞的鑰匙,沒有行動的愛是死的,愛一定要實時表達,化為行動。”所以,第一年從非洲回到臺北家中,她對母親高呼:“我回來了!”并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母親先是驚訝,而后尷尬地笑了,接著偷擦眼角,跟母親闊別數(shù)十年的擁抱,太溫暖了?!?/p>
以前,溫芳玲認為錢就是一切,所有價值的取得都是很社會化的,金錢、人脈、權(quán)力、享受……緊握這些才能代表被尊重。但在非洲大漠上,狐獴顛覆了她很多想法,“因為跟著大自然作息,也變得很敬畏神,不再覺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畢竟人類太渺小了。二十個月都不下雨,能怎么辦?豐美的草地轉(zhuǎn)為荒蕪,狐獴的體重硬生生就少了1/3,那時候我才理解什么叫做‘無能為力?!?/p>
溫芳玲說,對動物來講,最大的天敵是人類。人類永遠會為了利益犧牲一切,狐獴的災害都是來自人類。傷害的背后都是因為“沒有愛”,沒有愛心的人,不會愛自己也不會愛別人,在犧牲他人權(quán)益時都是無感的。
在南非大漠,溫芳玲過著艱苦而野性的生活。她經(jīng)常頂著火辣辣的太陽扛起攝像機,拍下狐獴們的純真眼神和可愛模樣,將它們溫暖相守、不畏犧牲、無私奉獻、保衛(wèi)家族的感人畫面一一定格。她和每個狐獴家族都熟悉了,彼此友好相處。這些小家伙對外界非常警覺,卻對人類毫無戒備。它們好奇地把玩她的相機,有的還爬到她的肩上、背上、頭頂,把她當成瞭望臺,眺望四周的風景。這樣的畫面簡單、溫暖、充滿樂趣。
五年來,溫芳玲跋涉七千多公里,拍攝了五萬多張狐獴照片,一萬多條狐獴視頻,成了全球華人中記錄狐獴生活的第一人。
溫芳玲這幾年的個人主要收入,都投入到了狐獴保護研究和動物救援等公益項目中。她還先后到上海、香港、紐約、倫敦等地做演講,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鼓勵人們善待地球家園,積極加入到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中來。她的行為得到眾多五百強企業(yè)的認可和支持,溫芳玲也因此募集到上億元的非洲狐獴保護資金。
2014年,溫芳玲的《遇見狐獴學會愛:Lisa 溫芳玲的生命故事》出版后,很快成為暢銷書,并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種文字,發(fā)行到全世界。2016年6月中旬,溫芳玲拍攝的紀錄片《非洲狐獴》更是受到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點贊。
(編輯 張秀格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