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云飛
傅斯年在一篇紀念蔡元培先生的文章中,講到這樣一件事:有一同學做事讓人討厭,同學們便紛紛匿名在宿舍墻壁上張貼文章,攻訐此人;傅斯年也參與其中,大家都罵得“不亦樂乎”。
幾天之后,蔡先生在一次大會上講到此事說,諸位在墻壁上攻擊別人,不合做人的道理。諸君對其不滿,可以規(guī)勸,這是同學友誼;若覺不可規(guī)勸,可對學校當局說,這才是正當辦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縱有過,也決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則為喪失品性之開端”。從此,北大的“壁報文學”幾至絕跡。
從人性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潛在的破壞本能,只不過因為社會道德制約,人們不自覺地發(fā)泄這一本能時,大多會給自己找一些虛偽的借口,來掩蓋心不正、意不誠。而在此關(guān)鍵時刻,國家之文明,即維系在幾個導師身上。他們能意識到何為“正心”,何為“誠意”;于是加以點撥,以省世人。所以,像蔡元培這樣的人,可謂是掌握著文明火種的人。
但蔡元培或許沒想到:僅僅幾十年之后,這種人的破壞本能竟然受到鼓勵,成為當時的社會主流。“文革”期間“壁報文學”昌盛一時,而且,大家都貼得理直氣壯;欺師滅祖,以之為榮。人之道旦夕傾頹,獸之行日漸橫行。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如今國人處世大都人非我是,許多人戾氣沖天,即拜那個時代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