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龍
年輕時怕寂寞,年老時望獨處。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寫了一句話,朋友三十五歲,剛有了孩子,他說:逐漸了解到,為什么許多男人每次回到家,都要在車里坐一會兒,抽上一根煙了。因為回到家,你就變成了爸爸,變成了丈夫,你是頂梁柱,是擎天柱,是穆鐵柱,就是不是自己。
看到朋友寫的這句話,心里很酸。我特別能理解一個人隨著自己長大的路上,對獨處的渴望。隨著有了事業(yè),有了團隊,有了家庭,責(zé)任感強了,獨處的時間也就少了。那時,總會在夜深人靜時想起當(dāng)時的年少輕狂和對未來的無限向往。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獨處的時間,終究會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而消失。
我記得一個朋友前些時間在準(zhǔn)備一個英文辯論比賽,因為需要查閱大量資料,背誦大量專有名詞。于是,很愛玩兒的他,竟然三個多月電話打不通。后來,我才知道,他去了個安靜的地方租了間房子,每天除了查資料就是對著墻一遍遍地自己跟自己用英文對話。
搞得后面都快人格分裂了。
幸運的是,那年辯論賽,他拿了最佳辯手。
他說,只有偏執(zhí)狂,才能創(chuàng)造卓越。而我說,因為那些寂寞時光,才創(chuàng)造出卓越的他。
這世界上很多牛掰的事情,都是一個人在寂寞或饑餓時想出來的,團隊合作很重要,但合作細節(jié)、分工明細和目標(biāo)計劃都是一個人在寂寞中想出來的。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只“程序猿”,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去年辭職,一年沒有找工作,我們都特別擔(dān)心他的狀態(tài),吃飯的時候會關(guān)心地問:你什么時候找工作啊?
他笑著說,不著急。
我問,為什么不著急???
他說,我還有點存款,夠扛一年。
我沒有說話,我們也許久沒了聯(lián)系,一年后,我才知道他的厲害:這一年他考了駕照,健身減肥20斤,讀了100多本書,自考了注冊會計師,從此成功轉(zhuǎn)行。
當(dāng)他走進了一家會計事務(wù)所時,他才告訴我們,這一年為什么我們很少能看到他,因為,他在這一年的寂寞時光里,厚積薄發(fā)著,平靜地努力著,終于,他成功轉(zhuǎn)型,亮瞎所有人的眼睛,變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相反,我遇到大多數(shù)的人,在人生寂寞的時光中因為糾結(jié)、焦慮,最后浪費了最能讓自己升值的機會。
我另一個朋友在被解雇后,成天睡覺睡到天亮,竟然買了個電視,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掃臺,一年過去后,除了胖了好幾斤,就是存款花得差不多了,人沒有任何變化。后來,他不得不離開北京,回到父母開的公司找了個閑職。
要知道他不是特例,很多人都是因為沒有用好自己的寂寞時光,最終失去了改變自己的機會。
其實,當(dāng)人畢業(yè)后,過上了朝九晚五的日子,才發(fā)現(xiàn)白天沒時間學(xué)習(xí),晚上沒力氣改變,漸漸地,也就習(xí)慣了平庸的生活狀態(tài)。
許多人的大學(xué)時光,明明可以去圖書館,卻被花到了無用的社交上;明明可以去磨煉出一技之長,卻被用在了被窩里;明明可以拿來改變自己,卻被廢到了韓劇、游戲中,到頭來,大學(xué)四年確實不再寂寞,卻在畢業(yè)后懷念起了這段無憂無慮的匆匆歲月。
所以,不用羨慕那些在臺上熠熠生輝的人,也不用羨慕那些在其他領(lǐng)域叱咤風(fēng)云的人,他們不過是在沒人的時候,耐住了寂寞,自然,也就能在今后享受得起繁華。
愿我們都能耐住寂寞,用好升值期,成為更好的自己。
(摘自《意林》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