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樂
想起前幾天的那個情景,淚水就在眼眶里打轉(zhuǎn)。
那是一個星期五的下午,教導主任董晶晶過來找我,說有一個家長來學校鬧事,賴在學校不走,實在是沒有辦法。我連忙問:“怎么回事兒?”原來,這位家長是一位離異的父親,他的孩子在我們學校就讀,他到學校來,想看看孩子。但是,這個孩子從小跟隨母親生活,母親也已改嫁,孩子根本不知道這個親生父親的存在。出于保護學生的心理,班主任和教導處的教師不同意讓他看孩子,所以,這位父親就賴在學校不
肯走。
我考慮了一下,說:“離異的父母看孩子,是自己的權(quán)利,我們不能不讓看。但這個孩子的情況比較特殊,連親生父親的存在都不知道,所以不能讓他父親看他。如果讓他看了孩子,會打擾孩子的生活,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要不,你讓他到我這來吧?!?/p>
一會兒,進來一個干瘦黝黑的中年人,老實巴交的樣子,眼里含著淚,說七年前自己因故離異,之后再未見過孩子,實在是思念孩子,才會出此下策。我說:“你現(xiàn)在看孩子肯定不行,一來孩子根本不知道你、不認識你,看了也沒用。二來你看了的后果是影響孩子的身心。三來孩子回家跟父母一說,說不定會引起家庭矛盾,讓孩子更加不安??傊?,你這樣冒失地看孩子對孩子沒有絲毫益處?!?/p>
這位父親聽了,也頻頻點頭,但仍舊不肯放棄,說離異后,自己從未見過孩子,七年了,記憶中孩子的模樣都已經(jīng)模糊了,自己好不容易找到這里,懇求我們讓他看一眼孩子,哪怕只看一眼!期間,數(shù)度哽咽……我說:“只要能保證孩子的安全,學校就沒有權(quán)利不讓你看孩子;作為親生父親,法律上你有看孩子的權(quán)利,隨時都可以;我們學校會長期辦下去,孩子在我們這里也跑不了,但要看看這件事對孩子有沒有利,有利于孩子發(fā)展,我們就可以讓你看孩子,不利于孩子發(fā)展,就緩一緩。這樣吧,我讓老師幫你拍一張孩子學習的照片,你看看照片可以嗎?”這位父親聽了,毫不猶疑地點頭:“行!”我接著說:“出于同情和自己的良心,我們可以讓你看孩子的照片,但是你不能利用照片胡鬧,比如在路上搶孩子等等。你們大人的事,大人自己解決,但不能影響孩子!我讓教導處拍下你的身份證和相貌,可以嗎?”他也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接下來的一幕,我終身難忘—這位父親拿著孩子的照片,摸索著,口里自言自語,“像他媽……像他媽……像……他……媽媽”嘴里這樣說著,淚水在眼眶里打著轉(zhuǎn)??粗@一幕,我的心也不由得深受觸動。臨走時,這個父親顫抖地說(真的是顫抖):“謝謝學校,我一定不給學校添任何麻煩!”眼里噙著淚水,毅然決然地轉(zhuǎn)身
離去……
事情雖小,也過去一段時間了,卻讓我至今震撼。有三點,值得我們深思:一、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挖掘和尊重人性中的善良和公正,如果不讓一個毫無惡意的父親看孩子,我們是不是做得太過分了?許多人如果抱著“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會堅持攆走家長。但讓一個七年沒見過孩子的父親這樣失落地離去,良心可安?……不讓父親看孩子,想想這事,心里就疼!二、在這件事的處理過程中,我們照顧到了孩子的心理和情緒,沒有讓這位未見過面的父親打擾到他,讓孩子能夠繼續(xù)安心學習生活。三、曉之以理、杜絕后患,向這位父親講明情況,分析利弊,避免這位父親來學校滋事,或者采取其他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做法。
所以,做事不能只思考對自己是否有利、是否相安無事就行,也不能圖省事,更應該從良心的角度去把握,做到有理、有節(jié)、有度。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門村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