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旅游雜志,到一次線下活動
《海峽旅游》是一本旅游雜志。旅游雜志的意思,簡單粗暴一些來理解,就是持續(xù)關注旅游這件事,關注并滿足受眾的旅游需求。我們雜志主編在某一期的卷首語大筆一揮,寫下了這樣一行字:這是旅行者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句大實話,在這個時代好像所有人等都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讓大家跟著他們去看看這個世界。
既然大家可以跟著攝影師走,跟著美食家走,跟著地產商走,跟著各色人等去旅行,那么為什么一本旅游雜志不能從線上到線下,從紙上談兵到落地實踐,讓大家跟著雜志編輯去旅行?畢竟作為一本旅游雜志,編輯們十次八次地出發(fā)采編,尋找有意思的玩法,尋找講故事的人,無不是為讀者呈現(xiàn)出更合適的旅行選擇、旅行方法。從目的地資源梳理的角度來說,我們做了很多年,一直走在旅游行業(yè)的最前沿,必然積累了很多很好的資源。從讀者的角度來說,看了這么多期雜志,每期介紹了這么些美的地方,有這么些好玩好吃的,看完必定會心生向往,會希望能夠有機會真的到這些地方走一走,旅行一下。從“告訴讀者去哪玩,怎么玩”到“真的組織讀者去玩”,其實是《海峽旅游》雜志處于全民旅游的大趨勢下,感到時機已到的一個自然的選擇。
傳統(tǒng)的讀者活動,一般是把作者和讀者邀約在一起,坐下來討論些話題。但旅游雜志有些不一樣,它最核心的東西,不在于文字本身,而在于旅游目的地,在于真實的旅行體驗。因此,依托于雜志內容,把讀者活動旅行化,是我們首先嘗試的做法。
蟳埔Daytour,比讀者活動更多一些
第一次讀者活動我們落實在蟳埔。2016年10月刊的蟳埔走村筆記一經(jīng)刊出,蟳埔以其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和處于城市化進程中的尷尬地位,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當下就有很多讀者表示想去看看。蟳埔這個地方在泉州,離廈門非常近,《海峽旅游》在閩南地區(qū)深耕多年,對這里又是特別熟悉,很快編制出了一條周末一日游的線路。
我們在行前未做過多的渲染,也未在行程中特意設置任何帶表演性質的環(huán)節(jié),整體上都是從真實體驗的角度出發(fā),意圖呈現(xiàn)本地最真實的樣子。比如我們帶著團員看了非常著名的“簪花圍”展示。這是當?shù)啬昙o較長的婦女,每天晨起梳妝的一個日常動作。比如我們在行程中看到有盛妝的阿嬤打四色牌,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這個也是阿嬤們的日?;顒樱覀儧]有前往的時候,阿嬤們也是日日如此打牌。
用一種日常出行的方式,把讀者活動旅行化。不是在口頭上討論,而是到實地去探訪這個真實的旅行目的地,把雜志里面的旅行落到實處。這是一種比較符合旅游雜志氣質的做法。改版后的《海峽旅游》更多地關注到了鄉(xiāng)村,關注了更多還未經(jīng)規(guī)模開發(fā)的旅游目的地,比如閩北的一些廊橋,比如處于深山的土堡和莊寨,對到這些地方的出游來說,《海峽旅游》的這種嘗試顯得尤其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