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下關,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滇西地區(qū)的政治交通中心。要說下關最具有歷史感的地方,非關迤莫屬。關迤是指位于西洱河邊,黑龍橋以北的一片老城區(qū)。一條筆直的青石板路沿著豆糠坡,通向巍峨高聳的壽康樓,沿路兩邊都是屋檐低矮充滿了歲月滄桑的舊木板瓦房。周邊,一個個小院沿著一條條街巷排列開來,屋宇相連,串聯(lián)起一個個關于老下關的故事和傳說。關迤,應為“關里”的諧音,曾經(jīng),龍尾關雄踞西洱河邊,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而今只剩北城門壽康樓依舊巍然屹立。這里,就是下關這個名稱的由來,由龍尾關發(fā)展而成的龍尾古城。
如今,這里依舊保持著下關城最古樸的民風民俗,呈現(xiàn)著一派古老而日常的市井生活景象。清晨,大井、二井沉靜一夜的井水格外清甜甘冽,世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始終保持著汲水的習慣。隨著太陽初升,龍尾關迎來了第一道晨光,也迎來了一天中熱鬧喧囂的第一時間。上班的上學的人們步履匆匆地走在街頭巷陌,熟人相遇,互道早安。擠進人頭攢動的龍尾小吃鋪,來一碗米線餌絲,或站或坐,連湯帶水熱熱乎乎地吃上一頓早餐,讓那熟悉的味道撫慰空空如也的腸胃,開啟一天飽滿的精神干勁。要是忙了,也不要緊,包子鋪前,熱氣蒸騰,來一個白胖熱乎都炸開了餡的叉燒包,或者燒一個軟糯的餌快加點花生芝麻腌豆腐辣醬,就著豆?jié){,迎著黑龍橋上能把人吹到西洱河里的下關風邊走邊吃也就解決了一頓早餐。隨著日頭升高,上班的上學的都走了,龍尾關依舊熱鬧不減,街邊的小超市、糕點鋪、理發(fā)店、藥店紛紛開門營業(yè),老人們也出來活動了,即使步履蹣跚,但對豆糠坡上的每一級臺階都了如指掌,曬曬太陽拉拉家常,帶點小菜,一上午的時間就這么過去了!中午時分,龍尾關上李氏烤鹵店里傳來陣陣異香,聞慣了的人們知道,該到飯點了。慕名而來的食客早早到了店里,搶先點到限量供應的一盤李氏秘制烤肉,就著酸辣爽滑的涼米線,給予味覺無限滿足的體驗。又或者,繼續(xù)龍尾小吃的熱鬧擁擠,在享受吃不膩的煮、鹵、涼拌各式米線餌絲之外,來一份爽脆的涼拌生皮,讓這份熱辣酸爽刺激喚起平淡生活的激情。而更多的,還是家常便飯的濃濃溫情更為雋永,令人回味。午后的龍尾關,安靜得有種歲月悠長的感覺。忙碌一上午的街邊小店終于得空休息,低矮的屋檐,幽深的巷道,陽光灑在歲月斑駁的門窗上,坐在家門口曬太陽的老人。望著空無一人的街道?;叵胗洃浝镉七h的故事,時光就在樹影間穿梭而過,直到傍晚迎來龍尾關一天之中最熱鬧的時刻。這時,在外一天上學的上班的人們都回來了,小小的街道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賣菜的買菜的人聲鼎沸充斥著街道兩邊臨時的小市場,臨街食鋪坐滿了食客,還擺出了燒烤攤,煙火繚繞中,充滿了世俗人間的味道,這份熱鬧一直持續(xù)到夜幕降臨,龍尾關上下燈火闌珊,漸漸沉睡,送走忙碌的一天。夜色里,下關風從黑龍橋吹向豆糠坡,歲月也日復一日毫不停歇地從這里悄悄走過,一吹千年!
時光回溯一千兩百年多年,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王皮邏閣歷經(jīng)多年苦心經(jīng)營和四處征戰(zhàn)之后終于統(tǒng)一六詔,將南詔都城從蒙舍詔(今巍山縣)遷至太和城(今大理市太和村西)。形成了洱海地區(qū)統(tǒng)一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皮邏閣定都后,為了拱衛(wèi)王都,依山就勢,以蒼山為屏洱海為障,于南北兩處構筑了堅固的城防關隘,互成掎角之勢,即“龍首關”和“龍尾關”,簡稱上關和下關,沿用至今。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六月的一天,南詔王閣羅鳳親臨龍尾關,站在雄偉的龍尾關城樓上,遙望遠方,群山延綿,城樓下寬闊的西洱河激流暗涌,西至天生關,東至鎖水閣的城堞令龍尾關控扼下關要道,與龍首關遙相呼應,憑借蒼山洱海的天險,以龍關鎖鑰之勢,令整個南詔王都固若金湯。三年前(公元751年),八萬唐軍在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的帶領下征討南詔,閣羅鳳御敵于此大獲全勝,主帥鮮于仲通趾高氣揚,屢次拒絕南詔求和,最終卻落得丟盔棄甲,只身逃脫的下場。詩人白居易在《蠻子歌》里真實地再現(xiàn)了這段歷史:“鮮于仲通六萬卒,征蠻一戰(zhàn)全軍歿。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骨枯?!睍r隔三年,唐軍卷土重來,劍南留后李宓、廣府節(jié)度使何履光、中使薩道懸遜率三路大軍再征南詔,兵臨城下,盡管有吐蕃鼎力相助,閣羅鳳也不得不小心應對。經(jīng)過血戰(zhàn),南詔再次打敗唐朝,主帥李宓引咎自戕,沉江而死。
兩次征討南詔的慘敗令唐王朝元氣大傷,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擁兵自重的安祿山、史思明趁唐軍衰微來不及喘息之機發(fā)動了長達8年的叛亂,盛唐氣象,一去不返。而面對這場戰(zhàn)爭,閣羅鳳也有著不得已的苦衷。曾經(jīng),南詔依靠唐王朝的大力扶持才得以統(tǒng)一六詔,而今卻因邊將弄權導致兵戎相見,尸骨遍地,血流成河。閣羅鳳心懷不忍,為唐軍陣亡將士修建了墳塋,俗稱萬人冢。對此,明云南點兵官鄧子龍感慨地賦詩一首:“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此外,閣羅鳳還刊刻了南詔德化碑立于國門之外,通過碑文詳述天寶戰(zhàn)爭的原因、經(jīng)過,著重言明叛唐的不得已和重歸于好的愿望。歷史曲折前行,和平總是主旋律,四十三年后,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詔迎接唐使崔佐時于龍尾關,唐與南詔王異牟尋會盟于點蒼山下,次年重新冊封異牟尋為“云南王”,南、唐重修舊好,開啟了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進入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歷史。
時光易逝,轉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一天,龍尾關上下熱鬧非凡,一座單檐歇山頂三楹四柱架斗的大牌坊正式落成,一塊巨筆所書的“大中丞”匾被懸掛在威武的牌坊正中。鄉(xiāng)里百姓額手相慶,共同分享這份來自鄉(xiāng)人趙汝廉的尊寵榮耀。趙汝廉,字敦夫,世人尊稱雪屏公,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出生。嘉應元年(1522年)二十七歲的趙汝廉參加云貴兩省鄉(xiāng)試,以易經(jīng)獲得魁首。而其父趙儀也曾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考中鄉(xiāng)試經(jīng)科第一。龍尾關趙氏一門因此有了“父子解元”的美稱,后人特修建牌坊彰顯這份榮譽。嘉靖十一年(1532年)趙汝廉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吏部郎中、尚寶大仆、太常卿、通政史、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職。作為明朝監(jiān)察部副部長的趙汝廉,為官清廉,不畏權勢,彈劾奏黜嚴嵩黨羽趙文華,因嚴嵩庇護,趙文華不黜反升。面對官場黑暗,奸臣一手遮天,趙汝廉憤而辭官,歸隱田園,與李元陽、楊士云并稱為大理三公,古都三杰。朝廷感念趙汝廉的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特御賜修建大中丞都憲坊以示表彰,龍尾關中丞街的名字由此而來。
回鄉(xiāng)后的趙汝廉在點蒼山斜陽峰山腰上的玄覺庵(現(xiàn)靈瑞庵)旁結一草廬靜心讀書育人,親書“覺真庵”三字留存至今。出任山東道御史期間,趙汝廉為曲阜孔廟儒學莊嚴所感,回鄉(xiāng)后致力于儒學教育的推廣,在龍尾關興建文廟,依山就勢,建斜陽閣、凌虛閣,在宣揚儒家人倫教化的同時又為龍尾關增添一處盛景。龍尾關上的這座文廟是大理地區(qū)繼府、州、縣三級文廟之后又一規(guī)制完整的文廟,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性地取消了照壁、泮池、欞星門,又增加了存省室和慎怡室,獨具特色。自古廟學合一的特點令文廟除祭孔之外又擔負起宣揚儒家學說的任務。龍尾關文廟座倚蒼山斜陽峰下,面朝洱海,可謂風物清嘉,環(huán)境優(yōu)美,成為龍尾關的一處名勝。然而,歲月侵蝕,龍尾關文廟在幾百年的歷史滄桑中雖幾經(jīng)維修也難逃傾覆的命運,只有門前兩株狀如華蓋的大青樹提醒著人們這里輝煌的歷史。
龍尾關歷史悠久,人文蔚起,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清咸豐年間龍尾關又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馬恩溥。馬恩溥(1820-1874)字雨農(nóng),清咸豐三年(1853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御史翰林學士太子太傅、提督江蘇學政等職。視學安徽期間,還曾主講敬敷書院。經(jīng)皇帝親自殿試入選翰林可謂天子門生,任太子太傅而可謂門生有天子。馬恩溥擅詩文,書法蒼勁有力,現(xiàn)龍尾關龍泉巷魁星閣“延綠連碧”即為其親筆手書。
馬恩溥自幼聰穎好學,未中進士之前,曾在龍尾關玉龍書院教書,他在書中寫道:“院在蒼山斜陽峰麓,地勢寬敞,遠矚四五里,人煙村落,燦若列星。昆明池(洱海)環(huán)其東,春秋佳日,風物清嘉……”認為“居此亦是平生清?!?,對玉龍書院的喜愛溢于言表。玉龍書院是大理四大書院之一(其余為大理西云書院、鳳儀鳳鳴書院、銀橋桂香書院),其前身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大理府太和縣學宮,嘉靖年間同知汪應昂改建為龍關書院,清末杜文秀起義后被改為清真寺。同治十一年(1872年),云南巡撫岑毓英鎮(zhèn)壓杜文秀起義后駐兵于此,將清真寺中寺恢復為書院,并定名為玉龍書院。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興學堂,玉龍書院改為大理府太和縣下關高等小學堂,民國期間先后更名數(shù)次,為現(xiàn)今下關二小的前身。從明朝洪武學宮開始至今,從書院到小學校,玉龍書院歷經(jīng)600多年的風霜雨雪,戰(zhàn)亂興衰,桃李滿天下,為大理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社會精英。玉龍書院擔負著傳播知識,美化風俗,教化人倫的任務,不但成就人才,還傳道濟民,蓄養(yǎng)著龍尾關上下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構筑起共同的精神家園,這里可謂龍尾關深厚歷史文化積淀之所在,在尊師重教的人文傳統(tǒng)滋養(yǎng)之下,數(shù)百年來,龍尾關人文鵲起,科甲蟬聯(lián),延綿不絕。
龍尾關上的蘇氏宗祠,為元代中統(tǒng)間進士蘇隆后人所建。蘇隆于元貞三年(1297年)任大理路知事入籍龍尾關,其七代孫蘇兆民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考中進士,任鎮(zhèn)江知府正堂,告老回鄉(xiāng)后建蓋了這座祠堂。至十五世蘇嘉惠,于清咸豐元年(1852年)考中武進士,蘇氏所居龍尾關紅土坡“一顆印”大院也有著“一門三進士”美稱。而蘇隆最初在紅土坡建蓋的黃翠樓也因明初建文帝曾在此避難居住的傳說而成為龍尾關一景。
此外。龍尾關西門巷“大夫世第”也是書香世家。第一代李璋為明代南京應天府柳樹灣人,隨征云南,落戶龍尾關,歷經(jīng)幾代后,共形成十個大院,李氏后人中歷代均有受封大夫如清國子監(jiān)典籍、光祿大夫李高甲、朝議大夫李高云、榮祿大夫李聯(lián)芳、朝議大夫李聯(lián)捷、花翎知府直隸知州李光裕,故有大夫世第的牌匾至今懸于門楣,光耀祖先,也令世人稱羨。而當初天寶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身死于此的李宓將軍后人也在龍尾關繁衍開來。明成化年間,李氏族人李文華修建“唐李公之廟”作為家族宗祠祭祀李宓將軍。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李氏家族兄弟李嘉猷、李嘉言、李嘉模三人連中進士,被譽為“一椿三桂”并得朝廷敕建牌坊的褒獎。將軍廟的香火也由此鼎盛,綿延至今。
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和文運眷顧的向往和期盼,龍尾關不大的地方先后修建了三座魁星閣八座文昌宮。魁星,原作奎星,星宿名,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人人期望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文昌,也是星宿名,文昌宮供奉的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人命運和功名祿位之神,魁星閣和文昌宮在參加科舉考試的儒士學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因此香火鼎盛,體現(xiàn)著一個地方對讀書中舉的熱衷,對文化知識的敬畏和重視。龍尾關上的三座魁星閣分別為江風寺魁星閣、上村魁星閣和龍泉巷魁星閣,均建于明代,前兩座因年深日久毀壞無存,只有龍泉巷魁星閣經(jīng)過屢次翻修,至今可尋。閣樓面東墻上有大理石鐫刻“延綠連碧”四個楷書大字正是清咸豐年間進士馬恩溥曾親筆撰書??情w依照“奉祀魁星于樓層”的傳統(tǒng),在二樓塑有“魁星點斗”的神像。神像面目猙獰,上身披肩,下身系甲,左手托硯,右手執(zhí)筆,右腳翹起作踢“斗”狀,左腳立于“鰲”上,取“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意,是人們企盼文脈興旺的真實體現(xiàn)。魁星閣后有一顆樹齡400余年的古榕樹,根深蒂固,遮天蔽日,“龍泉井”井水從這里蜿蜒流過,成為龍尾關一道獨特的風景。而文昌宮更是多達八座,星羅棋布于龍尾關,除文廟北院、西門巷的文昌宮現(xiàn)已無跡可尋外,上村、打漁村、劉家營、營中巷、小井巷、荷花村的文昌宮至今還香火不斷,平日也成為村里老人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好去處。
依托文昌宮等場所,龍尾關還保留著洞經(jīng)音樂演奏的習俗。洞經(jīng)音樂,源于中原道教的絲竹樂,以談演道教經(jīng)文《文昌大洞仙經(jīng)》而得名,常在文昌祭祀時演奏。以音樂藝術的形式宣揚文昌經(jīng)誥。大理洞經(jīng)古樂始于南詔大理國時期的宮廷音樂和祭祀音樂,興盛于明清兩代,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入了儒、釋、道三教的祭祀音樂,以悠揚、古雅、飄逸的樂曲風格成為獨特的民間器樂樂種。明嘉靖九年(1530年)由趙汝廉、李元陽等人倡議成立了民間洞經(jīng)組織“三元社”,趙汝廉任會長。三元社成立后修經(jīng)定譜,廣采博收,融合匯聚南詔古樂、宮廷音樂、民族音樂和絲竹小調(diào)等藝術形式,形成富有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樂譜。清道光年間,馬恩溥還將宮廷御譜帶回家鄉(xiāng),汲納精華融合于洞經(jīng)古樂中:而清末龍尾關貢生王學曾則專赴洞經(jīng)音樂起源地四川梓潼學習洞經(jīng)音樂,學成歸來后對洞經(jīng)樂譜進行整理和修訂,保留了許多古樂曲。上世紀九十年代。大理民間音樂家李莼在整理了大量洞經(jīng)音樂史料、曲譜的基礎上,用現(xiàn)代樂譜編譯了洞經(jīng)古樂。保存了三元社洞經(jīng)音樂的精髓。而今,龍泉南詔古樂社作為三元社的嫡傳,依舊活躍在龍尾關上下的喜慶節(jié)會中。龍尾關洞經(jīng)古樂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稱得上是一塊音樂的活化石,也是龍尾關古雅遺風的真實體現(xiàn)。
十九世紀末的一個傍晚,夕陽西下,暮色昏暗中的龍尾關被一隊隊馬幫的到來打破了平靜,悠揚的馬鈴鐺和馬蹄聲交錯著人們的笑語寒暄,從藏區(qū)來的藏商馬幫,從滇南思茅、臨滄茶區(qū)以及大理境內(nèi)蒙化(巍山)來的馬幫在這個時候陸續(xù)到達,讓龍尾關上下都喧鬧沸騰起來。每個人都忙著各人的事情,路邊店家的小二熱情地招呼邀客、小商販一擁而上兜售喂馬的草料、孩子們奔前跑后地看熱鬧。而經(jīng)過長途跋涉終于安全到達的馬鍋頭們則熟門熟路地找地兒歇腳,馬兒們也因終于到達目的地而輕松地發(fā)出陣陣嘶鳴,人們下貨的下貨,搬運的搬運,一片繁忙的景象……
大理位于云南滇西腹地,博南古道、茶馬古道在這里交匯,龍尾關外,向西通往永昌(保山),向南通往蒙舍(巍山),向東通往白崖(彌渡),入關往北則是進藏必經(jīng)之路。地處交通要道的龍尾關從城防關隘軍事重地逐漸轉變成為滇西的咽喉要道和商貿(mào)中心,龍關上下一時間馬幫匯聚、店鋪林立、商賈云集。而龍尾關的別稱下關所指在范圍上也逐漸擴大,出龍尾關過黑龍橋往南一帶形成了新的商業(yè)中心,如今的下關關迤至正陽街、西大街、人民街一帶商鋪鱗次櫛比,如永昌祥、德興隆、天德祥、復春和、同裕豐、鴻發(fā)祥、源盛祥、元春茂等各大商號都在此開店。一業(yè)繁榮,百業(yè)興旺,在鶴慶、喜洲、騰沖、四川四大商幫的帶動下,各行業(yè)的老字號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如接待馬幫食宿的堆店裕泰店、裕盛店、永和店、福順馬店等:中醫(yī)藥店大德堂、松鶴堂、存恒堂、杏春堂、安懷堂、依仁堂等:日用土雜店紹興祥、維新祥、春發(fā)號,裝裱店景馨齋、聚寶軒,還有五福祥染房、群樂服裝店、聚豐號鞋鋪:金盛和木器店、正隆昌銅作坊等生意紅火,更有勵生印刷局、中明機制面粉廠、玉龍發(fā)電廠、亞洲肥皂廠、大興肥皂廠等實業(yè)。其中不乏享譽滇西,聲名遠播的商品,如馀香齋的糕點、林發(fā)號的煙絲、云祥集的粉筆、騰云號的紙扎等等。這些老字號是居住在龍尾關的人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碩果,是童叟無欺、誠信經(jīng)營、文化興商的體現(xiàn),它們見證著龍尾關物阜興盛的歷史,傳承著為富濟世的精神,不管是扶危濟困還是捐資助學都慷慨解囊,尤其是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大商號們更是深明大義,勇挑重擔,不僅捐獻資產(chǎn)鋪橋修路,勞軍慰問,還幫助運輸軍需,譜寫出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猶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奏出了一曲余韻悠長的歲月之歌。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社會危機四伏。此時的云南也岌岌可危,英、法兩國在相繼把緬甸和越南變成了他們的殖民地后,將侵略的魔爪伸進了云南,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讓“救亡”成了千百萬中國人最強烈的要求,龍尾關這座小城里涌現(xiàn)出了一批有識之士。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英雄人物……
馬驤,字幼伯,1876年生,龍尾關人。馬家為龍尾關望族,馬恩溥后人,馬驤的祖父馬璈學識出眾,曾參加杜文秀領導的回民反清起義并擔任重要職務。馬驤自幼傳承家學,受過良好的教育。1901年二十五歲的馬驤擔任玉龍小學校長。開始接觸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日本成立,1906年,馬驤便加入同盟會,成為下關同盟會小組骨干成員,積極宣講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道理而被清廷追捕,遠走他鄉(xiāng)卻矢志不渝,在滇西、緬甸、越南等地穿梭奔走,繼續(xù)宣傳革命,開展反清活動。
1908年馬驤參加了黃興領導的河口起義。隨后到緬甸仰光參與創(chuàng)辦《光華日報》,不時回昆明、下關、保山等地開展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辛亥革命取得勝利,馬驤率領軍外民眾武裝力量參加昆明重九起義,有力支援了革命隊伍。1912年,馬驤赴日本明治大學學習法政。次年回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1914年在昆明創(chuàng)辦《滇聲報》宣傳革命思想,聯(lián)絡革命黨人反對袁世凱稱帝。1915年冬參加“護國運動”,任護國軍軍法處長,曾多次深入敵后增強護國軍力量,得到孫中山先生“愛國棄家,實為民黨中不可多得之名士”的贊譽,1917年被孫中山委任為“云南民軍總司令”。馬驤是三民主義的堅定支持者。因支持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的主張秘密組織“云南自治討賊軍”而被妄圖獨裁統(tǒng)治的唐繼堯所不容,1922年8月29日被唐繼堯殺害,犧牲時年僅46歲。馬驤為民主革命灑盡最后一滴熱血,與楊振鴻、黃毓英合稱為“云南革命三杰”。
革命志士前仆后繼,革命火種生生不息,馬驤的同里張子貞還在繼續(xù)反對唐繼堯獨裁的斗爭中堅持著。張子貞,字青圃,1879年出生于龍尾城,少年時期就讀于玉龍書院。1905年,十六歲的張子貞沿襲家族傳統(tǒng)走上從軍之路,東渡扶桑,先后就讀于日本振武陸軍學堂和陸軍士官學校。在日本期間,深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和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熏陶,于1906年毅然第一批加入同盟會,并組建了同盟會云南支部,出版刊物《云南》,與日本士官學校的云南同學李根源、唐繼堯、黃毓成等軍校學子成為云南推翻帝制重九起義的中堅力量。
1911年,張子貞結束學業(yè)后回國,出任云南講武堂步兵教官。云南陸軍講武堂創(chuàng)辦于1909年,是一所新式的軍事院校,其教官多為留日軍校畢業(yè)生,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思想積極進步,很多都是同盟會成員。作為教官的張子貞,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積極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想,在學生中秘密發(fā)展同盟會員,使得講武堂不但培養(yǎng)優(yōu)秀軍事人材,還傳播革命思想,為民主革命儲備了大量軍事人才。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打響了推翻中國封建帝制的第一槍。為了響應武昌首義,云南革命黨人也積極行動起來,發(fā)動了云南重九起義,成為武昌起義之后最早舉行起義宣布“獨立”的省份之一。張子貞作為起義的主要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率講武堂學生英勇作戰(zhàn),在云南重九起義成功后,出任以蔡鍔為都督的“云南軍都督府”參謀部諜查部部長。云南光復后,為鞏固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助推全國反帝斗爭,云南軍都督府派出滇軍支援鄰省反封建帝制革命,張子貞也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援川、援黔的軍事革命斗爭中,清除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殘余勢力,推動了四川、貴州的獨立,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篇章。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布退位,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南北統(tǒng)一,在完成援川、援黔的軍事任務后,張子貞以軍功晉升為云南陸軍第一師師長,授中將銜。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卻被袁世凱悄然竊奪,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公然發(fā)表接任帝位的申令并在全國封爵128人。將張子貞等19人封為二等男,用封官賜爵來籠絡各地軍政要員。面對高官厚祿,張子貞毫不動心,1915年12月24日,張子貞、劉祖武以陸軍第一師和第二師師長身份向全國發(fā)出《反對袁世凱帝制自為電》,通電反袁。25日,蔡鍔、唐繼堯、李烈鈞暨軍政全體向全國發(fā)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反對帝制,武力討袁。
云南宣布獨立后,以陸軍第一師為基本隊伍編制組建護國第一軍,張子貞任都督府參謀廳廳長、護國軍總參謀長、云南陸軍講武學校第十期校長。與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主要將領并肩作戰(zhàn),一起制定護國軍討袁北伐的計劃。隨后張子貞出任護國第六軍軍長,出兵廣東,保衛(wèi)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美夢。護國運動勝利后,黎元洪頒布大總統(tǒng)令,授張子貞二等嘉禾章、三等嘉禾章、將軍府將軍銜。護國運動勝利之后,功勛卓著的張子貞卻受到唐繼堯的猜忌和排擠,后卷入唐繼堯和顧品珍的權利之爭,被解除職務不得不離開云南寓居上海。
1924年,張子貞的大理同鄉(xiāng)、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同學、護國起義時的戰(zhàn)友、著名軍事家楊杰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yè)回國后出任國民軍前敵總指揮,力邀張子貞任國民軍參謀。隨后,惺惺相惜的兩人一起脫離國民軍赴廣州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此后,張子貞作為參謀一直跟隨楊杰轉戰(zhàn)南北,成為其得力助手。然而,目睹軍閥混戰(zhàn)使中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張子貞心生去意,隨后退出軍界,再次寓居上海。
1929年初,受何應欽指派的軍統(tǒng)特務破壞了上海地下黨組織,逮捕了一批共產(chǎn)黨員和親共分子,其中就包括南京陸軍軍官團第二連上校連長張公達。張公達,字宏義,張子貞之子。1902年出生于龍尾古城,少年時期就讀于玉龍書院。1923年,21歲的張公達被選送至日本振武陸軍學堂,1924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八期學習。1926年11月,張公達畢業(yè)回國后懷揣報國理想與從軍志愿赴廣州參加國民革命軍,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部少校參謀、賀龍獨立第十五旅少校聯(lián)絡參謀,參加北伐戰(zhàn)爭。由于作戰(zhàn)勇敢,1927年調(diào)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部少校參謀和學生大隊隊長。北伐戰(zhàn)爭中,張公達不僅積極學習軍事知識,而且在戰(zhàn)爭中帶領學生大隊身先士卒上陣殺敵。1929年以戰(zhàn)功升任由蔣介石兼任團長的南京陸軍軍官團第二連上校連長、軍官大隊隊長,曾圓滿完成北上護送孫中山靈柩回南京的任務。
北伐勝利后,張公達積極在部隊中傳播共產(chǎn)主義進步思想。還在上海秘密參加了由夏衍領導的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并在軍隊中發(fā)展成員。由于地下黨組織被破壞,軍統(tǒng)特務根據(jù)搜出的地下黨成員名單逮捕了張公達并交中華民國陸??哲娍偹玖畈寇姺ㄌ帉徲崳箨P押至上海龍華監(jiān)獄。
張子貞得知張公達被關押的消息后,與楊杰(時任陸??哲娍偹玖畈繀⒅\長)、張治中(時任南京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陳儀(時任浙江省及臺灣省主席)、馮鐵裴(時任陸軍軍官團中將副團長)積極展開營救活動,在多方努力之下,張公達與其他地下黨員獲得保釋。1930年風波平息之后。張公達再度赴日本千葉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戰(zhàn)術及射擊。而革命之志未盡,憂郁半生的張子貞卻于1931年病逝于上海。
1933年隨著中日關系的緊張,張公達毅然離日歸國,到重慶陸軍大學學習。韜光養(yǎng)晦的他相信,自己的所學有一天必將報效祖國!
南口,居庸關南側的長城要隘,位于北平城西北45公里處燕山余脈與太行山的交會處,是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門戶。這一帶地形復雜,崇山峻嶺,關隘重疊,是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天險之地,可謂“綏察之前門,平津之后門,華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張公達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抗日戰(zhàn)爭的洪流中。1937年8月,張公達任湯恩伯為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少將參謀長,參加南口戰(zhàn)役。守住南口,即可阻止日寇占領察哈爾?。駠鴷r期設的一個省,省會為今張家口市,建國后一部分劃歸內(nèi)蒙古,一部分劃給河北)進而分兵晉、綏的圖謀。
面對日寇的志在必得的囂張氣焰,有著袍澤之誼的湯恩伯與張公達率領中國守軍,同仇敵愾,以血肉之軀頑強迎擊日寇猛烈進攻,在各個陣地展開殊死爭奪。中國守軍在日寇飛機、坦克、大炮輪番攻擊下苦苦堅持二十多天而最終南撤,為十三軍贏得了“鐵血之旅”的美譽。當年的《大公報》名牌記者,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范長江先生,在1937年所寫《南口喋血記》中所說:“湯恩伯,這個鐵漢子,他不要命了。這確是厲害。十三軍從軍長到勤務兵,他們?nèi)灰?!大家都把一條命決心拼在了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火線上?!蹦峡趹?zhàn)役嚴重地挫傷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打亂了日軍的作戰(zhàn)計劃,延緩了侵華的進程,更使得日本侵略軍“三個月滅華”的狂言破產(chǎn)。我黨1937年8月31日《解放》將南口戰(zhàn)役評論為:“這一頁光榮的戰(zhàn)史,將永遠與長城各口抗戰(zhàn)、淞滬兩次戰(zhàn)役鼎足而三。長久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p>
1938年3月,作為第八十五軍少將參謀長、第十三軍參謀長的張公達再次與“抗日鐵漢”湯恩伯并肩作戰(zhàn),血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期間,張公達親臨前線參戰(zhàn),奮勇殺敵,他的一段日記記錄了當時臺兒莊大戰(zhàn)的激烈戰(zhàn)況:“我軍奉命經(jīng)隴海路,車運徐州以東地區(qū)。當我軍車運到臨城車站,準備下車開進時,突然遭到由藤縣南下日軍的襲擊,部隊邊還擊、邊集結,與日軍展開了頑強的血戰(zhàn)。經(jīng)過反復沖殺,部隊擊退了日軍的進攻,安全地轉移到了沂蒙山區(qū)集結。從此,我軍日以繼夜地以運動戰(zhàn)協(xié)同平漢路以東的友軍,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殊死的戰(zhàn)斗。雖然日軍利用其飛機、大炮、坦克的優(yōu)勢,瘋狂地向我軍陣地猛撲,終未能突破我防線。后我軍因戰(zhàn)略需要,由峰縣、棗莊、臨沂一帶轉移到邳縣附近,占領胡山、鍋山、禹王山之線,與左翼軍孫連仲集團軍緊密配合,扼制了日軍的猛烈進攻,戰(zhàn)斗打得非常激烈,多次給日軍以重創(chuàng),守住了運河以北的陣地。我軍則利用禹王山等制高點,發(fā)現(xiàn)敵軍進攻,即集中炮火,給敵以殲滅性的轟擊。我敵雙方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拉鋸戰(zhàn)、包圍與反包圍,我全線守軍,終于擊退了敵軍的多次進攻,迫使其不得不向北撤退。當我軍向北追擊時,沿途發(fā)現(xiàn)敵尸遍地。后日本侵略軍雖然又反復向我陣地發(fā)動了多次猛攻,終因我全線守軍英勇奮戰(zhàn),使敵軍傷亡慘重,不得不將其主力轉向徐州以西,我全線守軍以臺兒莊大捷取得了以前所未有的勝利!”
臺兒莊戰(zhàn)役是全國軍民抗戰(zhàn)所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也是日軍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以來的首次大敗,打破了“大日本皇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戰(zhàn)爭前途的看法,堅定了中國軍民眾志成城、精誠團結、拼死抵抗、艱苦奮戰(zhàn)的決心和信心。
在戰(zhàn)役期間,張公達還擔任了參戰(zhàn)中央軍和滇軍的聯(lián)絡和協(xié)調(diào)工作,并多次親自在蔣介石和盧漢的會談和通話之間擔任翻譯。1938年,張公達升任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九師少將師長。
在臺兒莊戰(zhàn)役中,張公達所屬的第二十軍團在湯恩伯的指揮下成功地運用了游擊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等戰(zhàn)術,表現(xiàn)突出。臺兒莊大戰(zhàn)結束后,張公達受命負責所屬部隊游擊與運動的作戰(zhàn)與培訓,并在1939年2月南岳衡山開辦的游擊干部訓練班擔任教務處長。以蔣介石兼任班主任,湯恩伯任教育長,葉劍英任副教育長的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是國共兩黨的一次深入合作,明確了游擊戰(zhàn)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戰(zhàn)場培養(yǎng)了一批抗日游擊干部,增強了中國軍隊長期抗戰(zhàn)的信心。
隨后,張公達繼續(xù)跟隨湯恩伯在河南組織和開展日占區(qū)的敵后武裝游擊戰(zhàn),發(fā)動了大小戰(zhàn)役并屢立戰(zhàn)功,殲滅了大量侵華日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也因此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五戰(zhàn)區(qū)泛東挺進軍中將總指揮,獲得抗戰(zhàn)勝利勛章。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張公達由朱德邀請和介紹,并經(jīng)毛澤東的親自接見。進入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系統(tǒng)地學習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和游擊戰(zhàn)爭的理論,畢業(yè)后,張公達加入了八路軍,任八路軍司令部高級參議。
1945年底,張公達受朱德指派赴東北工作,作為國民政府的代表,接受了當?shù)厝哲姷耐督?。隨后張公達調(diào)任湯恩伯擔任司令官的第一綏靖區(qū),參加了寧滬地區(qū)日軍投降儀式。1946年至1949年期間,張公達先后出任首都衛(wèi)戍司令部、陸軍司令部、第1兵團司令部和京滬杭警備司令部任中將參謀長。
隨著解放戰(zhàn)爭在全國的全面勝利,1949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派張公達赴云南做爭取盧漢起義的工作。1949年6月張公達回到昆明,任云南省綏靖公署副參謀長,順利協(xié)助盧漢完成了起義工作,為云南省的和平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陳賡將張公達調(diào)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大學云南分校五區(qū)軍事干部集訓隊隊長和軍事教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qū)軍事政治大學云南分校高級研究班教官、云南軍區(qū)司令部參謀。
1950年7月,張公達作為中國軍事顧問團的成員。協(xié)助時任西南軍區(qū)副司令員、云南軍區(qū)司令員的陳賡至越南,幫助越南軍民進行抗法戰(zhàn)爭,取得了“邊界戰(zhàn)役”的勝利,獲得了越南人民政府頒發(fā)的“越中抗法勝利友誼紀念章”。
1955年張公達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任昆明市民政局局長、云南省人民政府參事,繼續(xù)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貢獻力量,直至1996年因病去世。
龍尾關中丞街84號張家走出的兩位將軍,在中國近代革命斗爭中留下美名,也留下了龍尾關“一門兩中將”的美談,而同樣值得人們引以為傲的,還有另一位馬氏后人,他就是抗日愛國將領,著名書法家馬崇六。
馬崇六,字晉三,1902年生于龍尾關,1920年畢業(yè)于昆明第一中學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第五期,后參加留日學生預備班,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工兵科深造,192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貒蟾S孫中山,被委任為北伐大本營參謀,1925年3月任國民革命軍軍訓處工兵科長,參加北閥。歷任國民革命軍第6軍工兵指揮官、團長、參謀長,第51師工兵指揮官,第74軍工兵指揮官等職。1926年任第六軍工兵指揮官兼黃埔軍校教官。1927年,編纂了我國第一部陸軍《步兵操典》、《筑城教范》(工兵科目)、《陣中勤務》等現(xiàn)代陸軍制式教材。1934年,擔任全國工兵整頓處長兼工兵獨立第一團少將團長。1936年2月5日被授予陸軍少將銜,1937年晉升為全國最高的中將工兵總指揮(即工兵總司令)。作為抗日愛國將領,馬崇六最重要的事跡要從一座橋說起。
惠通橋,位于高黎貢山西側,碧羅雪山東側的怒江大峽谷中,始建于明朝末年,是連接保山施甸縣與龍陵縣的唯一通道。初為鐵鏈索橋,1935年新加坡華僑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資,將舊橋改建為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使得天塹變?yōu)橥ㄍ尽?/p>
隨著侵華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日軍封鎖了中國沿海港口以及東部陸路交通干線,最后的生命線,國際援華抗日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以奇跡般的速度全線貫通,惠通橋也因此成為滇緬公路上的咽喉要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很快南下占領南洋群島,進而進攻緬甸并于1942年4月29日截斷了滇緬公路,沿滇緬公路迅速推進,于5月2日占領邊防重鎮(zhèn)畹町,進而相繼攻陷芒市、龍陵,大有攻占保山直取昆明之勢,戰(zhàn)火逼近,源源不斷的難民和華僑經(jīng)過惠通橋逃往內(nèi)地,此刻的惠通橋就是生死界限,為了守住怒江天塹,阻遏日寇瘋狂緊逼的步伐,時任戰(zhàn)時交通總指揮的馬崇六,只有做出炸橋的決定并做好相關準備。
5月5日清晨,惠通橋西岸公路上聚集著大量的難民等待過橋,大橋負重有限,公私車輛和難民爭相過橋,秩序混亂,哭喊聲不絕于耳。守橋憲兵在維持秩序的過程中不得不鳴槍警告,混入難民中的日軍先頭部隊忽聞槍響以為暴露,便開槍向東岸掃射,發(fā)起進攻,眼看日軍前鋒已經(jīng)沖到西岸橋頭,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馬崇六當機立斷下令炸橋。隨著一聲巨響,惠通橋東岸橋塔及主索被炸毀,120米長的惠通橋被攔腰斬斷墜入江中,蜂擁而至的日軍坦克、汽車和摩托化步兵被阻截于怒江以西不能前進。
瘋狂的日軍不甘心眼前的失敗,在橋西炮火的支援下組織了500人乘橡皮艇強渡怒江,馬崇六沉著應對,指揮守橋士兵100多人奮起還擊。在這萬分危急之時,中國援軍及時趕到并投入戰(zhàn)斗,在美國盟軍飛虎隊空中打擊的配合下,經(jīng)過四晝夜激戰(zhàn),終于將過江敵人全部殲滅,惠通橋阻擊戰(zhàn)的勝利,終于阻遏了日軍前線的步伐,粉碎了日寇搶渡怒江、沿滇緬公路突進昆明,直指重慶滅亡中華的圖謀,開啟了兩年之久隔江對峙的局面,穩(wěn)定了滇西和整個大西南的戰(zhàn)局。事后云南省政府主席龍云激動地對馬崇六說:“我代表云南人民感謝你!”
在全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下,抗日形勢逐漸好轉,兩年后的1944年,滇西大反攻開始,中國軍隊于各渡口強渡怒江,馬崇六親臨怒江前線籌備、策劃、指揮渡江戰(zhàn)役,在他的指揮下,強渡怒江的準備和實施工作都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功,為全面反攻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國民黨為了表彰馬崇六在滇西抗戰(zhàn)中的杰出貢獻,向其頒發(fā)了“青天白日勛章”一枚。同時他還榮獲“美國自由勛章”,是中國6名獲得“自由勛章”的將領之一。
解放后,馬崇六寓居香港,閉門研習書法,1957年定居日本,在東京華人區(qū)創(chuàng)立了“靜安學舍”,悉心招徒傳授書藝。得益于青少年時期的書法底蘊和人生歷練以及對書法鍥而不舍的追求。馬崇六終“以造詣精深的書法藝術,為人謙和博雅的儒者風范聞名全日本”。1971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在毛澤東、周恩來面前盛贊馬崇六,之后馬崇六多次受邀回國,先后受到鄧小平、朱德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以手中之筆為中日關系破冰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至今龍尾關菜園巷36號大雜院內(nèi)還留有一座馬崇六修建于1937年的兩層亭閣式建筑八角亭,以供后人懷念。
奮戰(zhàn)在抗日前線的除了這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整個大理地區(qū)還有不知多少仁人志士也在為挽救民族危亡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多少人家的好兒郎應征入伍或隨滇軍轉戰(zhàn)內(nèi)地,或參加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多少人家出工出力參與滇緬公路的修建,更有多少人家節(jié)衣縮食吃糠咽菜也要保證軍糧供應前線……而龍尾關還見證了另外一種方式的抗日精神,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馬麗生,世居龍尾關。1942年,馬家迎來中國書畫界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國畫大師徐悲鴻。其時,日軍侵略軍在東南亞各國肆虐,南洋華僑同胞紛紛歸國參加抗日。1938年后就活躍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為抗日將士義展籌資的徐悲鴻從緬甸經(jīng)滇緬公路回國,途經(jīng)大理,受到楚大師管區(qū)司令趙誠伯的盛情款待,馬麗生受命負責接待。徐悲鴻喜愛龍尾關馬家小院的清幽雅致,便下榻于此,在馬麗生陪同下,遍訪大理名勝,四處采風,揮毫潑墨潛心作畫。大理的山水風物給予徐悲鴻無比的創(chuàng)作靈感,懷著抗日救亡的愛國激情,徐悲鴻將在大理創(chuàng)作的作品舉行義賣,并將全部收入2萬余元通過富滇銀行匯往總部設在昆明的云南省各界抗敵后援會。年輕的馬麗生見證了徐悲鴻的義舉,為大師的德藝深深感染,加之幼承家學,臨池不輟,終成德藝雙馨的云南書畫名家1
1946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各種勢力激流暗涌。龍尾關中丞街144號的這座小院里。也不時上演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和弟弟一起租住在這里,不時有行色匆匆的旅人造訪。在前院茶樓人來人往的掩護下,并未令人生疑。中共地下黨云南省委滇西聯(lián)絡站就這樣在地下黨朱家寶的精心掩護下將省委對滇西開展地下斗爭的指示不斷地傳達開來,為我黨徹底清除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奪取最后的勝利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中丞街65號楊炳勛家的老宅1948年在“下關海燕學會”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中共地下黨活動的場所。1949年初,章懷德、楊炳勛等四人的民青小組在此成立,中共地下黨下關特區(qū)委員會成立后,楊炳勛任書記,這里成為特區(qū)委的聯(lián)系中心,后來也是滇桂黔邊縱七支隊的聯(lián)系點,是我黨領導開展下關解放工作的重要場所。此外,設在文廟的蒼洱中學和玉龍小學也是地下黨宣傳、聯(lián)絡的重要根據(jù)地,發(fā)展了很多進步青年。為我黨奪取最后的勝利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家鄉(xiāng)積極開展革命工作的有志青年,龍尾關子弟劉達,選擇了離開家鄉(xiāng),奔赴延安投奔革命的道路。劉達,1915年生,龍尾關劉家營人,1935年就讀于云南測量學校。懷著對共產(chǎn)黨和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欽慕和向往,1939年10月從昆明出發(fā),經(jīng)貴陽、重慶、西安于1940年4月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八路軍留守兵團測繪訓練班、八路軍司令總部一局測繪科工作,負責繪制軍事情況圖為戰(zhàn)斗提供依據(jù),還參加過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chǎn)運動??谷諔?zhàn)爭勝利后赴北平在葉劍英領導下的軍調(diào)部工作,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西柏坡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任參謀,負責繪制作戰(zhàn)圖,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教育長、副院長、院長等職,以精深的專業(yè)知識為黨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時間邁向新的世紀。歲月在這座古老的城關靜靜地流淌、沉淀,也悄悄地侵蝕著這里的一切,在人們臉上刻下皺紋,也在一磚一瓦上留下滄桑的印痕。一群自幼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看到曾經(jīng)輝煌的家園就此衰敗,無盡的鄉(xiāng)愁涌上心頭。為了保護龍尾古城的古老建筑、傳承歷史文化血脈、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園,2005年9月21日,由十多位自幼生長在龍尾古城的離退休老干部發(fā)起的大理市龍尾古城保護協(xié)會正式成立。十多年來,他們以無比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來,上下走訪,奔走呼吁,撰寫文章、資料,宣傳龍尾古街的保護工作,他們的堅持和執(zhí)著喚起了越來越多的感動和支持。2007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明確將龍尾關歷史文化街區(qū)列入名城保護范圍,并編制完成了《大理龍尾關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建設規(guī)劃》;2012年,下關文廟恢復重建;2015年底,繼《大理龍尾關歷史文化詩碑》、《大理龍尾關歷史文化小院》、《大理龍尾關歷史文化遺存》、《龍尾關人文古跡》和《龍尾關老字號》之后,第六部龍尾關歷史文化叢書《龍尾關記憶》印刷面世,系列叢書全面深入地對龍尾古城文物古跡、歷史故事、名人傳略、風物遺存等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將這份寶貴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記錄下來,為后人傳承歷史和保留真實記憶留下了可貴的精神財富。十年來,龍尾古城保護協(xié)會為了古城的保護殫精竭慮,在政府主導的科學的規(guī)劃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傳承發(fā)展”的方針,修繕恢復了一批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同時對道路、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完善,加強綠化和環(huán)境衛(wèi)生,歷史文化遺存得到了合理的保護和利用,歷經(jīng)千年風霜的龍尾古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如今,龍尾古城作為保存下關城市記憶最完整最豐富的街區(q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眼球。走在縱橫交錯的老街上,仿佛步入了時光隧道,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幕幕歷史畫卷。有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到這里感受和懷念那份古老歲月留下的印記,漫步龍尾古城,讓心頭的一份鄉(xiāng)愁在這里氤氳飄散,回味著獨屬于每個人記憶中老下關的那份意韻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