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沖/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
人才斷層引發(fā)的亡國之悲
——論《三國演義》中人才對蜀國興亡的影響
陳為沖/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摘 要】孫中山先生曾經(jīng)說過:“治國經(jīng)邦,人才為急”。自古以來,王朝的興盛衰敗無不和人才的多寡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在《三國演義》中,蜀國的興亡,羅貫中可謂用上了最精彩的文墨,他將蜀國中流砥柱英雄們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使筆者不得不去談一談這些人才對蜀國的影響。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從他對流傳千古的英雄人物的刻畫,亦可以反映出中國的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無不渴求圣君明主,建功立業(yè),流傳千古。本文主要從蜀國的興起,興盛和衰敗三個階段蜀國人才與魏吳的對比,來研究人才對蜀國的影響。
【關鍵詞】《三國演義》;人才;蜀國
《三國演義》這部杰出的長篇歷史小說,它描繪了漢分三國,三國歸晉近百年的歷史風云,塑造了數(shù)以百計的歷史人物。也反映出了一個道理---三國亂世,想要爭天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利器”。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要成就大事業(yè),就要廣納人才,用好人才?!肮沤裰型馕ㄓ袠O少數(shù)能忍人所不能忍的,仗恃他們個性的特殊,能夠比較充分的揮發(fā)智能動力,建立事功,差可滿足他們一己表現(xiàn)的渴欲”。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征討黃巾軍開始自己的爭霸之路。這時的劉備主要的人才就是關羽和張飛。劉備漸漸走進歷史的舞臺,他代表著漢室正統(tǒng),這是后來人們對他認可的原因之一。他在接領徐州牧的時候才有了自己的地盤,并且招攬糜竺、簡雍、孫乾等人才。
劉備在“馬躍檀溪”后偶遇了司馬徽,司馬徽問劉備為何落魄不偶,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彼R曰:“不然。蓋因將軍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備雖不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云之流,竭忠輔相,頗賴其力?!彼R曰:“關、張、趙云,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jīng)綸濟世之才也?!毙略唬骸皞湟鄧L側身以求山谷之遺賢,奈未遇其人何!”司馬徽很明確地指出劉備“至今猶落魄”的原因是“不得人”。這次對話使劉備更加認清了自己的劣勢。正是因為司馬徽的點醒和舉薦,劉備才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來輔佐自己。
劉備雖然軍事才能不如曹操,但他看人的眼光十分獨到。劉備是白手起家的典范,自己的人格魅力幫助他在赤壁之戰(zhàn)前聚集了諸葛亮、龐統(tǒng)、糜竺、孫乾、簡雍這樣的謀士集團和關羽、張飛、趙云這樣萬夫不當之勇的猛將。此外,劉備還有著“寬仁長厚謙卑柔遜風貌掩映下的頑強堅忍弘毅進取的內質”。憑借這些,劉備在赤壁大戰(zhàn)之后的三分天下占得一席之地。
赤壁大戰(zhàn)以后,孫劉曹三分天下已成大勢。劉備占據(jù)荊州,成了僅次于曹操、孫權的政治軍事集團。這時的劉備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有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祎等蜀中四英,武有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等五虎將。劉備在這一時期采取了占領益州、漢中的軍事行動,并在與曹操的交鋒中取得了勝利。
蜀國的人才也是十分強盛的,劉備不僅有了自己的地盤,手下的人才也是多不勝數(shù),他新招攬了法正、馬超、馬岱等人才使得他的軍事政治實力大大增長,曹劉的漢中之爭,劉備的軍事政治實力得到了驗證。漢巴之戰(zhàn),進一步鞏固了三國鼎立的形勢。漢巴之戰(zhàn)中,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使得蜀國的猛將與謀士各自發(fā)揮了自己的特點,最終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隨后是劉備進位漢中王,蜀國在聲勢上超過了魏吳,一時風光無兩。隨后關羽在荊州對曹操的軍事斗爭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關羽積極進攻樊城,水淹七軍,生擒曹操的大將于禁,威震華夏。
蜀國中期因為各種人才的匯聚使得劉備的稱霸事業(yè)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司馬徽對劉備所說的“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一方面襯托了諸葛亮和龐統(tǒng)的才能,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才對于爭霸事業(yè)的重要性。尤其是頂級人才更是可遇不可求。因此劉備對于人才格外的認真對待。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只要對他有幫助他都會以禮相待,這是劉備人生中期輝煌的重要原因。這一時期的劉備占據(jù)荊州,益州和曹操、孫權分庭抗禮。各類人才的不斷匯聚使他的聲勢不斷壯大。劉備的這種符合儒家價值觀的人生奮斗目標,給他帶來了好名聲,讓更多人才依附他,這是成就大業(yè)的基礎?!碍h(huán)境與一個人的能力、見識往往成反比。正是這種較為卑微的出身和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造就了他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和卓異超凡的才干,這就是梟雄之才”。
魏蜀吳三國中,蜀國的強盛如流星一般,短暫而絢麗。蜀國后期人才凋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禍根早在蜀國的前期就已經(jīng)有預示。首先是劉備的用人制度。劉備和諸葛亮并不是用人重德輕才,而是在德才兼?zhèn)涞那闆r下傾向于實干。劉備和諸葛亮都傾向于法家思想,在劉備讓劉禪讀的書里最多的就是法家著作,諸葛亮讀書不求甚解的風格也比較符合實干家的風格,馬融和盧植的教育亦也傾向于法家。在蜀漢諸如許靖、劉琰那樣的名士大多數(shù)都沒什么實權,得到的只是榮譽官職。制定蜀科的諸葛亮、法正、李嚴、劉巴、伊籍,前三人是實干家,后二人主要是搞學問的,這里能夠看出劉備德才并用的情況下,才能擺在第一位。劉備始終不脫離外法內儒的思想。
其次大意失荊州也為蜀國的人才引用帶來了危機。眾所周知劉備起家是從荊州開始的。荊州對于劉備來說并不僅僅是一個爭霸的翹板,這里更是劉備的大本營,歷史上就名士輩出。荊州失手之后,相當于斷了劉備的人才補給。在夷陵大戰(zhàn)之中,蜀國大敗,這次大敗斷送了蜀國太多的人才儲備。李朝、傅彤、程畿、馮習、張南能記上名的應該都是劉備軍早期重要角色,一戰(zhàn)之間精英盡喪,包括馬良陣亡,黃權、孟達先后降魏。這次大戰(zhàn)失利的直接后果就是蜀漢后期的人才斷層,并且是不可彌補的。
“長才靡入用,大廈失巨楹”。蜀國興起興盛以及衰敗在這波瀾壯闊的幾十年中,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人才的匯聚,才使得劉備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勢力,開啟了自己傳奇的歷史。也是因為人才的凋敝,蜀國在三國爭霸的過程中第一個滅亡。羅貫中在這一鴻篇巨著中向后人極力刻畫了一個個“彈指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風流人物。從這也可以看出封建知識分子對于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在自身價值與集體利益的結合中,表現(xiàn)出了對于圣君賢相的渴望。“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英雄、人才,造就了非凡的國家,亦造就了無與倫比的天下。
參考文獻:
[1]寧宗一,魯?shù)虏?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112.
[2]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160.
[3]劉敬圻.明清小說補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8.
[4]王前程.三國演義與傳統(tǒng)文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