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甘肅路橋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公路工程中水泥的檢測技巧
王凱/甘肅路橋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分析公路工程中,水泥各項物理力學性能指標的實際意義,檢測的技巧。
水泥檢測技巧
水泥雖然是公路工程使用的大宗原材料,卻不是試驗室檢測的重點。因為在國家大力調整產能過剩的形式下,廠商的實力都很強,不合格的水泥產品幾乎不見;并且,如何做檢測,試驗規(guī)程中有詳細的步驟。既如此,為何還要撰文探討水泥的檢測?
原因有三:
其一,水泥的檢測專業(yè)性強,依慣例需要由專人負責,不經過長期的磨練,難以勝任。歷年來,質量監(jiān)督部門都把瀝青和水泥的檢測作為比對試驗項目來實施,以此來考核試驗室的技術水平。
其二,具體到某個公路工程項目,施工中會同時用到多個品種、多個強度級別的水泥,客觀上要求迅速對水泥性能做出判斷。蹩腳的檢測員對試驗規(guī)程生搬硬套,不知變通,效率低下。
其三,限于人員的知識結構,對各項指標的用途認識不清,不能結合工程實際需要,區(qū)分檢測項目的重點,勞而少功。
筆者在深入把握水泥檢測試驗規(guī)程的本質的基礎上,結合反復地實踐印證,探索出一些技巧,供同行參考。
對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依據(jù)《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細則》(JTG/T F20—2015)第3.2.2款:所用的水泥初凝時間應大于3h,終凝時間應大于6h且小于10h。這里對水泥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凝結時間不會這么長。水泥廠商能夠提供少量滿足要求的樣品,無法大量生產用于工程建設。這是因為,在國家標準《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2007)中,對凝結時間要求很寬泛,除硅酸鹽水泥凝結時間更短外,其它品種的通用硅酸鹽水泥只要求初凝時間大于45min,終凝時間小于10h。
所以,《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細則》中對水泥的高要求,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真正用到工程上的水泥,如果初凝時間大于2.5h,終凝時間大于5h,已經非常不錯了。
試驗步驟分三步:測定標準稠度用水量,測定初凝時間,測定終凝時間。難點普遍認為是在如何測定標準稠度用水量上,這一過程太累人。需要拌制水泥凈漿,裝模,放到維卡儀上做試桿沉入試驗,然后看出水加多了,清洗干凈,減少水量,重新拌制凈漿,裝模,放到維卡儀上做試桿沉入試驗……如此反復,常需要5~7次重復過程才能完成,耗時3~4h。幾輪折騰下來,煩躁情緒油然而生。朋友們會想,要是有輕松方便、饒有趣味的辦法,該多好呀!好的,我們來分析一下試驗規(guī)程。
《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GB/ T 1346—2011)第7.2款,水泥凈漿的拌制:“用水泥凈漿攪拌機攪拌,攪拌葉片先用濕布擦過,將拌和水倒入攪拌鍋內,然后將500克水泥加入水中?!笨梢?,拌和水是一次性加入的。再看第7.3款,標準稠度用水量的測定步驟:“將試模和底板移到維卡儀上,突然放松試桿,試桿停止沉入或釋放試桿30s時,以試桿沉入凈漿并距底板6mm±1mm的水泥凈漿為標準稠度凈漿,其拌和水量為該水泥的標準稠度用水量。”
從上述定義可見,所謂標準稠度凈漿,只是水泥漿所處的一種特定粘稠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試桿克服阻力,恰好沉入到距底板5~7mm的位置時停止;要是水泥漿稀了,試桿受到的阻力很小,沉入到距底板小于5mm方停止;要是水泥漿干了,試桿受到阻力過大,沉入到距底板超出7mm的位置就已經停止。
搞清了標準稠度的實質,對它的操作過程就可以靈活處置了。規(guī)程中拌和水是在開動攪拌機前一次性加入,現(xiàn)在將其調整為大部分水在攪拌前加入,在攪拌過程中持續(xù)觀測水泥漿,分多次補充少量水,直到漿體達到理想的粘稠狀態(tài)時,停止補水。加入的所有水量的和,就是標準稠度用水量。這樣一來,只要經過1~2次試拌,水泥漿就能達到試驗要求的粘稠狀態(tài)。
《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GB/ T 1346—2011)對原2001年版本進行了修改,將“拌和結束后,立即將拌制好的水泥凈漿裝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試模中,用小刀插搗,輕輕振動數(shù)次,刮去多余凈漿。”改為“拌和結束后,立即取適量水泥漿一次性將其裝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試模中,用寬約25mm的直邊刀輕輕拍打超出試模部分的漿體5次以排除漿體中的孔隙,鋸掉多余凈漿?!?/p>
操作手法有改變,目的未變,無非為了使水泥漿體密實,排除孔隙。筆者以為,采用新規(guī)程的“用寬約25mm的直邊刀輕輕拍打超出試模部分的漿體5次”,水泥漿會粘附在直邊刀上,不好處置,更難達到試驗的時間限制條件“整個操作過程應在攪拌后1.5min內完成”。而原2001年版本“用小刀插搗,輕輕振動數(shù)次”,運用起來會得心應手。
《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2007)第9.4.2款,安定性不合格,可判定水泥不合格。此前的版本中,安定性占據(jù)最高地位,該項指標不合格,可判定水泥為廢品。修訂以后,取消了廢品的規(guī)定,對該指標的認識更加客觀合理。
安定性是通過標準稠度水泥凈漿在雷氏夾中沸煮后,測量它的體積膨脹程度來體現(xiàn)。對于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這種材料,由于摻加的水泥很少,通常為混合料總質量的3%~4%,含水量6%~8%。這時水泥粘附在砂石表面,不能以漿體形式存在,那么安定性指標在這里不具備任何實際意義。有些工程技術人員不清楚這一點,在水穩(wěn)基層發(fā)生干縮裂縫時,將水泥的安定性作為原因之一進行分析,這是明顯的誤解。
水泥的強度不是單一水泥漿的強度,而是水泥與一定比例的標準砂拌制成的膠砂試件的強度。它包括抗壓強度和抗折強度,試件有3d齡期的和28d齡期的。3d齡期試件的指標要求低,實測值會遠遠高于標準值,28d齡期強度富余量不大。
同一組試模成型的3條試體,放到試驗機上加荷,測得的數(shù)值離散性很大?!端嗄z砂強度檢驗方法(ISO法)》(GB/T 17671—1999)第8.1款:二個齡期以上的試體,在編號時應將同一試模中的三條試體分在二個以上齡期內。如此,數(shù)值的離散性勢必更大。無論試件制作過程多么精細,都無法減小數(shù)值的離散,使檢測結果客觀準確。對此,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加大試件數(shù)量,28d齡期的試件至少成型兩組,參照分析。
不同的試驗人員制作試件雖然手法不同,實踐中并不影響檢測結果,對檢測結果有決定性影響的是試件的養(yǎng)護環(huán)節(jié)。膠砂試件的養(yǎng)護,要求連模一起在濕氣中養(yǎng)護24h,然后脫模在水中養(yǎng)護至強度試驗?,F(xiàn)今試驗室都配置豪華的水泥標準養(yǎng)護箱,養(yǎng)護條件不是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脫模的時間點。脫模一旦遲了,強度增長不上去,數(shù)值畸小。
比表面積與細度是同一類指標,都用來反映水泥的粗細程度。該項指標作用不明確,因為尚無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水泥是加工的粗了好,還是細了好。有人提出,水泥越細,耗水量越大,反應產生的水化熱越多,凝結硬化速度越快。聽起來似乎有點兒道理,然而只是主觀臆測,沒有科研數(shù)據(jù)做支撐。
所以該指標對工程不具備指導意義,日常檢驗也就不必做這一項。國家標準《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2007)第7.3.4款,將其作為選擇性指標,只起參照作用,不作為判斷水泥質量的依據(jù),殆為此爾。
如果要檢測,步驟會很長,每一步又必須格外精細,因此它經常被用于考核試驗室技術能力,作為關鍵的比對試驗項目開展。
《水泥比表面積測定方法 勃氏法》(GB/T 8074—2008)第5.10款:試驗室條件,相對濕度不大于50%。水泥的其它試驗項目均要求相對濕度大于50%,這樣一來,比表面積試驗就無法在水泥檢測室完成,去另找空間吧,又很不方便。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比表面積要求較低的環(huán)境濕度,只是防止水泥長時間存放,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從而影響檢測精度。我們只要不拖延,試驗過程不超過半天,濕度就算是80%也無妨。
為了達到快速檢驗、輕松工作的目的,筆者對試驗規(guī)程中的操作步驟、試驗條件均作了一定調整,因此常常引起爭議。
從工作中總結經驗,用更快捷、更優(yōu)秀的辦法解決問題,豈非美事?然而,蹩腳的檢測員,總會對著書,“你沒有依規(guī)程,規(guī)程上是這樣講的,規(guī)程是有道理的……”嗬,如果說一本規(guī)程能解決試驗的所有問題,那么讀大學、讀研究生豈不無用,小學文化足矣呀!
表面上看,此人工作教條;究其根源,其實是人的知識的匱乏。當兵出身,沒有專業(yè)背景,能顧此失彼地完成一項試驗已屬不易,哪還有能力去做變通?
這正是檢測行業(yè)最棘手的問題,魚龍混雜,受過正規(guī)教育、懂工程技術的青年被分配到施工技術員崗位,而頗具專業(yè)性質的檢測工作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在干。在人社部大力減少職業(yè)資格許可和認定,降低就業(yè)門檻的大背景下,這種狀況還將惡化,余誠憂之。
王凱(1977-),男,漢族,工程師,??飘厴I(yè),吉林大安人,研究方向為公路工程施工過程。
U416.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