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俊
99公益日,能否真的成為公益日?
陳嘉俊
除了那幾天的勸捐刷屏,未來應該有更多的線下活動,讓公眾親身接觸和體驗公益文化。
在談論99公益日之前,其實我們可以聊聊一個月后的雙十一。
剛開始的幾年,雙十一實在玩瘋了,大家都在活動期間買買買。當然,這幾年,也還是買買買,但是冷靜下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為消費者,讓人眼花繚亂的那些所謂雙十一的各種優(yōu)惠,其實越來越難享受到真正的實惠。更多的是商家抬高價格然后再打折的伎倆。另外,由于大量不同的規(guī)則和信息轟炸,消費者越來越難找到真正讓自己稱心如意的產(chǎn)品。而且,不少店家表示,為了準備雙十一,全員出動,高度緊張,而消費者不過是把前后幾個月該買的東西都放在雙十一期間買罷了。
99公益日,是不是類似呢?若干年之后,每一個參與99公益日的募捐者或者項目發(fā)起方都知道,99公益日期間是可以有配捐的,而且還可以搶手氣搶配捐。
但,如果不是99公益日,你的捐款人還捐嗎?
但,如果每年只能依托這樣一個擁有大流量的平臺來開展募捐,你愿意嗎?
但,如果每年會出臺各種不同的規(guī)則,你愿意每年調整項目,不斷配合嗎?
一個只有勸捐的99公益日,恐怕無法承載社會對公益的期望;而一個僅僅局限在線上的公益日,也不可能真正成為每一個人都耳熟能詳?shù)闹放啤?/p>
還是回來說雙十一,什么品牌銷量最高?愿意投入廣告的,有渠道找淘寶小二的,或者本來就是知名品牌自帶吸引力的。其實,過去兩年的99公益日,情況非常相似。大機構,具有影響力的機構,有各種資源和渠道的機構,借助99公益日的平臺,自然如虎添翼。而那些初創(chuàng)型的機構,沒有專業(yè)的人才做策劃,也缺乏渠道,往往很難把籌款的鏈條輻射到圈子外圍。強的更強,弱的可能就成了陪跑。
這世上,錢是最簡單但又最不重要的事情。有一句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則是萬萬不能。
只是,更多的配捐,不一定等于更好。
我們不斷誘導公眾理解為“捐錢就是做公益”,但很少引導他們?nèi)ニ伎肌@些錢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我們不斷強調,這三天騰訊會如何如何,卻忘記了其實平時的每一天都可以做一名捐款人。更忘記了告訴你的服務對象,你會如何如何!
我們不斷提醒,要拿到騰訊的配捐,但我們沒有看到,真正能夠長久打動人的不是這一次勸募,而是你的扎實工作。
我們習慣了用錢來代替花時間解決問題的付出,我們習慣了用錢去表達情感,但其實,錢發(fā)揮作用的方式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妨思考,在捐錢的過程中,有沒有給予受助者賦能和提升?
99公益日里面的錢,到底用在哪里呢?大部分都是用在直接的服務或者物資上面,很少看到關于賦能和提升受助者自助能力的項目。這些錢,年復一年地,持續(xù)地需要被捐贈到特定群體,還是一兩年后,某些特定群體有了可持續(xù)的生存能力或發(fā)展的空間?
例如,如果你想捐100元,面對一個被訛詐的年輕人,你會幫他賠償,還是給他作為打官司的費用呢?前者,其實這100元并沒有起到太多意義,只是用錢擺平了問題。而后者,意義重大:我讓你能夠走法律的流程,無后顧之憂。你如果沒被訛詐,你就不需要賠償。你下一次還可以繼續(xù)做好人好事,這100塊錢依然可以為你兜底做出庭費。
又如,我們把成千上萬的資金用在讓學校提供免費的午餐上。但也有人改造食堂,讓廚師能夠做出美味的飯菜,除了供應學生午飯之外,還服務周邊居民,服務居民的收入又可能反哺學校食堂的經(jīng)營。
更關鍵的是,99公益日,僅僅只有朋友圈的勸捐刷屏,這難道是最大的意義?
今年99公益日,騰訊公益基金會配捐總金額1億9999萬元。
99公益日,需要全民參與地實踐。試想一下,每年有那么幾天,你的朋友圈突然有一大堆人在說各種各樣的公益活動需要募捐,然后突然又很快消失不見,而你卻從來都沒有實際接觸過,你不會覺得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另外,如果你只有捐錢的機會,而沒有參加和了解的機會,你又會堅持多少年來為這些公益機構捐款呢?可能捐過一次,就沒有然后了。
而對于公益機構來說,這種通過拉人頭提醒有配捐能夠占基金會便宜的募捐手法,又能否持續(xù)和長久呢?
在人們越來越講求體驗感的今天,僅僅依靠文字或者勸說的方式來募捐,效率可能會越來越低。目前時下流行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營銷方式,都在談論用戶場景和消費情景?,F(xiàn)在流行的是,在餐廳里吃飯,坐著的桌椅還可以刷卡買走。商場里的打印機可以先帶回家使用,你覺得好用了才付款購買。餐飲巨擘海底撈之所以廣為人知,也是源于無微不至的用戶體驗。而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通過一篇10W+的軟文廣告導流消費,其實也是調動用戶的情緒。
那么,99公益日,除了調動了大家抓緊時間“搶錢”的情緒之外,還能做什么呢?我覺得,未來應該有更多的線下活動(或者說線下的公益場景),讓更多的人在99公益日期間,親身接觸和體驗公益文化,親自去了解不同的公益機構。
在公眾參與公益的氛圍還不那么濃厚的今天,在公眾對公益組織尚存疑慮的今天,一個只有勸捐的99公益日,恐怕無法承載社會對公益的期望;而一個僅僅局限在線上的公益日,也不可能真正成為每一個人都耳熟能詳?shù)闹放啤?/p>
用燒錢和概念日的營銷手法來推廣公益文化和理念,這種方式,或許我們還是要多深思、多慎重。
(作者系拜客廣州總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