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邱丙中+周煥恩
目前,印刷市場上最常見的裝訂方式有騎馬訂、平訂、鎖線訂、無線膠訂、鎖線膠訂、塑料線燙訂等。其中,無線膠訂是最常用的裝訂方式之一。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采用無線膠訂方式裝訂書刊時,如果銑背、打毛、上膠等環(huán)節(jié)的參數(shù)設置不當或操作不規(guī)范,極易出現(xiàn)書刊散頁、掉頁,造成嚴重浪費,影響書刊裝訂質量。
本文,筆者就以上易出現(xiàn)書刊散頁、掉頁的環(huán)節(jié)做了詳細分析并給出了相關建議,希望對膠訂工作者有一定幫助。
銑背環(huán)節(jié)
銑背是指用銑刀或鋸刀將書芯后背銑開或銑成溝槽狀,便于膠液滲透的一道工序。銑背的目的是將書芯銑透,保證書芯的每一頁都是單頁。如果銑背的深度不夠,有的頁面沒有被銑開,則會影響膠液的滲透,從而造成書刊散頁、掉頁。此外,如果銑刀的質量不好或者銑背的參數(shù)設置不合理,也會導致銑背的深度不夠,影響膠液的滲透,造成書刊散頁、掉頁。
銑背深度是由折頁數(shù)和紙張厚度決定的。一般而言,三折頁書籍的銑背深度為1.0~1.5mm,且隨著折頁數(shù)越多,銑背深度也越深,可以增加到2.0~3.0mm,否則很難保證書芯的每一頁都是單頁。當然,銑背深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銑背深度太大,書刊的開本尺寸就會變小,從而出現(xiàn)縮頁現(xiàn)象。
打毛環(huán)節(jié)
打毛的目的是使書背邊沿的纖維松散并形成粗糙表面,讓膠液可以沿纖維滲入紙張表面,實現(xiàn)書頁之間互相黏結,從而使書刊膠訂得更為結實。如果書背沒有經過打毛或者打毛深度不夠,那么膠液便很難滲透到紙張內部,而是僅僅附著在紙張表面,導致書芯和封面黏結不牢固,出現(xiàn)書刊散頁、掉頁;如果書背打毛過度,形成過于粗糙的書背表面,書背表面將會聚集紙毛和空氣,防礙膠液和紙張接觸,同樣會影響膠液滲入紙張內部,導致書芯和封面黏結不牢固,出現(xiàn)書刊散頁、掉頁。
為便于膠液滲透,確保書背和書芯黏結牢固,對膠訂書刊進行打毛時,一般將打毛的槽間距設置為2.0~20.0mm,槽深設置為0.5~1.5mm。
上膠環(huán)節(jié)
由于熱熔膠在常溫下呈固體狀態(tài),因此使用時需對其進行加熱。加熱時,如果溫度過低,熱熔膠的黏度會上升,流動性和滲透性會變小,上膠時很難滲入書背中,從而影響書背黏結的牢固程度。如果溫度過高,熱熔膠的流動性和滲透性會變大,黏度會下降,使書頁之間不能牢固黏合,從而發(fā)生書刊掉頁、散頁。此外,上膠時,需對書刊的書背和書背兩側都上膠,其中,書背的上膠工藝為上背膠,書脊兩側的上膠工藝為上側膠。
上背膠和上側膠所用熱熔膠的流動性、開放時間、固化時間以及數(shù)量均不相同。通常,上背膠的溫度控制在160~180℃,膠層厚度控制在0.6~2.0mm,且膠層要涂抹均勻;側膠必須流動性大,黏結強度高,上側膠的開放時間和固化時間長且膠層厚度較薄,溫度控制在90~110℃,上膠寬度控制在4.0~6.0mm,這樣才能保證書本的質量和裁切要求。
其他環(huán)節(jié)
在包本前,如果書芯的書背未闖整齊,有些書帖會銑不到,打毛深度也不夠,導致膠液滲透效果不良,出現(xiàn)書刊散頁、掉頁。此外,在封面托實環(huán)節(jié),如果托實平臺位置調節(jié)過低,對上好封面的書脊上下兩側施加的壓力會變小,使膠層黏結不牢,也會出現(xiàn)書刊散頁、掉頁。
因此,包本工作者要非常熟悉無線膠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保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按照要求進行,從而避免出現(xiàn)書刊散頁、掉頁。如果遇到膠訂的書芯內頁過厚,或覆膜后膠液無法附著到紙張上時,包本工作者要與客戶及時溝通,盡快更換裝訂方式。
除以上環(huán)節(jié)外,膠訂包本機的日常維護和保養(yǎng)對保證膠訂質量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做好以下保養(yǎng)措施:第一,膠訂工作者要定期檢查銑刀的鋒利程度,及時更換銑背效果不理想的銑刀;第二,膠訂工作者要經常檢修吸風裝置和檢查紙屑排出暢通情況,保證在銑背和開槽過程中,廢紙屑能與書芯分離,使紙屑及時被清除;第三,為保證托板作業(yè)面的一致性,要經常校正托板位置,工作結束時及時清理開槽刀、刷書器,保持導軌面的清潔。
雖然膠訂書刊散頁、掉頁現(xiàn)象很常見,但只要膠訂工作者不斷從實踐中模索和總結經驗,加深了解材料性能,設置合適的工藝參數(shù),嚴格操作設備,就能獲得客戶滿意的膠訂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