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節(jié)氣準,白露一到,雨就細細地下起來,完全是秋霖的節(jié)奏。三日后放晴,只見天水湖上,水波瀲滟,藉河道中,蒹葭蒼蒼。是日一早,朝陽初露,我們在湖邊蘇蕙塑像前集合,驅(qū)車直奔石門山采風。
石門山我去過多次了,應該算是“老朋友”,是那種不見亦無事,平日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可一旦說要相見,卻又喜出望外,恨不得馬上晤面。說實話,對于這位“老朋友”,雖然彼此惺惺相惜,但也談不上太了解。士別三日都要刮目相看,更何況這位仁兄懷抱丘壑,莫測高深,晦明變化,氣象萬千!每次相見都如同初遇,有不一樣的觀感,不一樣的體悟。
山上明清碑記:
秦州石門山,隴坻之靈峰,河西之鷲島,接昆侖而矗磅礴,映華岳而擅奇特,名山大川,脈胳相屬,蓋為一州第一洞天福地。
要將這樣一座大名山探究清楚,殊非易事。蘇子游廬山: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游石門山也是如此,事先一定要規(guī)劃好路線。位置、角度、距離不同,呈現(xiàn)在眼里的就是絕然不同的景致。貿(mào)然撞入仙山,云里霧里,美得眩暈,竟不知身在何處!
這次,我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路。到街子,經(jīng)溫泉峽,至石門山西麓的五陽觀,然后攀登十八盤上山。因多次登臨,大家并不急于上山,而是細細欣賞沿途的美景。
清早,碧空如洗,白云飄絮,林壑間霧嵐迷漫,空氣清洌濕潤,沁人心脾。溫泉峽曲折幽深,林木蓊郁,朝露沾衣。一道溪水潺潺而下,一行人欣欣然溯流而上。溪水瑩綠如玉,或為池,或為沼,遇怪石樹根激蕩,便飛珠濺玉,倏忽又不見,潛流于怪石藤蘿下,似與游人捉迷藏。溪邊草灘綠意盎然,忍不住想坐上去,或者打個滾。早晨的陽光傾瀉下來,透過樹蔭,在草毯上幻化出萬千美麗的圖案。閃閃星亮的,是樹葉露出的笑靨;斑駁陸離的,是石頭投下的光影;忽閃忽閃的,是水波在調(diào)皮地搖晃著鏡子。路邊的野菊在展示臉頰的珠露,石上的綠苔想看清新衣服的顏色,樹干上的蘑菇探頭探腦,“猶抱琵琶半遮面”。藤蘿們爭相垂下枝蔓,倒映水中,風情萬種地擺動裊娜的腰身,一棵大樹笨拙地俯下臃腫的身體,貼近水面,想看看她們究竟擺了個什么造型,卻看見清澈見底的綠水中錦鱗細細,池沼藻泥上蹲踞著只只青蛙,人來也不驚……畫家老馬說:“你看那溪邊樹,樹下石,光影如畫,若在此抱琴一撫,或者專聽流水聲,很快就會入靜!”一行人東拍西照,走走停停,不覺一座道觀兀立面前。
五陽觀位于石門山五峰腳下,背山臨水,翠峰環(huán)抱。遙望五峰崖巖壁立,峭石千仞,古木參天,蒼松滴翠。我們到時正是上午9點多,“日出五峰同朝陽,觀其云海似蓬萊”,恰是難得一見的“五陽開泰”之奇觀,五陽觀由此得名。據(jù)記載,五陽觀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距今已有800余年,傳說當初殿閣崢嶸,觀宇交輝,香火鼎盛,現(xiàn)在只有清乾隆末年重修的山門和戲樓,以及新修的大殿。戲樓前開闊的草坪上,一棵鎮(zhèn)山槐蔚然巍然,樹圍4米多,高約10層樓,虬枝密葉,遮天蔽日,使層巒聳翠的五陽觀更顯幽靜。因時辰尚早,游客也不多,觀內(nèi)香火寂寂,只道士廂房前一叢刺玫瑰,如一簇火苗,嗶嗶啵啵燃燒著,好像要打破這寂靜。
出觀外右轉(zhuǎn),便是陡峭曲折的十八盤山路。雖望而生畏,終因貪戀美景,大家也只好談笑著戮力向前,幾個人找來斷枝拄著拾階而上。林間樹木繁雜,多不知其名,枝柯交織,藤蘿纏繞,篩下點點日光,地上喬木灌叢盤根錯節(jié),織成一片地網(wǎng),木耳、蘑菇散亂。幾棵樹木倒伏在地,卻又向死而生,掙扎著向上開枝散葉,讓人感嘆生命的頑強。我們的隊伍早已斷線,三三兩兩,迤邐而行,于是以長嘯之聲聯(lián)絡,前者呼,后者應,鳥蟲噤聲,別有一番趣味。正當又渴又饑、氣喘吁吁之時,幸有山果可以充饑,豈不美哉!山李有紅有黃,嘗之不甚酸。山瓜掉地上裂開了,如蚌殼,垂涎其肉,卻只能望樹興嘆。五味子串串紅,有向妻獻勇者攀援上樹,奮力搖落,大家滿坡?lián)焓?,遍嘗五昧。路上落有橡栗,據(jù)說“白頭亂發(fā)垂過耳”的杜甫在秦州時吃過,“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想起秦州之大,空山之多,居然養(yǎng)活不了一位“詩圣”;盛世唐朝,朱門肉臭,居然活活餓煞了一代“詩圣”,不覺心有戚戚,看列峰排空,鳥道絕人,唯有望天一嘆!
終于登臨絕頂,大家都歡呼起來。新雨之后,天藍得心醉,襯托得石門山景分外優(yōu)美。群峰危崿近如削,遠如濤,再遠如鱗、如煙靄,直至與遠天連成一片。想用手機拍照,卻發(fā)現(xiàn)前面照相太多早沒電了。也好,心無旁騖,專心欣賞這仙山勝景。石門山景主要由斗姆、興龍、皇天、玉靈和麒麟五峰組成,皇天峰和斗姆峰壁立對峙,形如石門,聚仙橋橫跨二峰之間。各峰獨建殿宇又相互連通,有導游曾說從空中俯瞰,五峰恰成太極陰陽魚圖案,羲皇故里有此奇觀也是天造地設,理所應當。
山門有聯(lián):“古寺無燈明月照,山門不鎖白云封?!庇辛嗽?,山就有了仙氣?!疤扉T觀云”為石門八景之一,今天可謂正當其時。天藍云更白,卷舒變幻,大氣磅礴,美不勝收,感覺又那么近,仿佛一伸手就能扯下一團來。攝影師齊齊把鏡頭對準了仙山白云。年齡最長的老侯背了沉重的大包,數(shù)個鏡頭,一副三腳架,搬來卸去,不亦樂乎。老閻使出曾經(jīng)當過偵察兵的解數(shù),圍繞著突兀懸空的飛來石回旋騰挪,抱樹拍攝,看得人心驚肉跳。老郭要去“崖下無路,游客止步”的崖后拍攝,我敬佩之至,甘任助理扶其下崖,老郭憑借絕壁上的一棵松樹,探身取景,我得緊緊拽著他的褲腰帶,這個角度,應該是絕無僅有吧!此情此景,好想倚松高臥,聽一曲《岫壑浮云》,任空靈幽遠的簫音,在林壑回蕩,在云端跳躍……
“石門夜月”是石門山最負盛名的景致。當?shù)貍髡f,西王母中秋設蟠桃大會,嫦娥宴后醉酒,走到秦州上空時沉醉不醒,八仙為掩飾嫦娥安睡,漢鐘離搬來華山峰,鐵拐李移來黃山松,曹國舅抱來秦山石,呂洞賓背來峨嵋土,霎時一座景色奇幽的大山拔地而起,何仙姑還將量天尺變?yōu)榱刻鞓?,遮住了月光。吳剛大為不滿,他掄起斫桂大斧,將山劈作兩半,現(xiàn)出一個大缺口,即現(xiàn)在的石門。眾仙忙用樹枝和鮮花搭橋,目送驚醒的嫦娥從缺口飛入月宮,這橋便是聚仙橋。中秋遠眺,一輪碧月浮在兩峰之間,清輝滿山,樹影婆娑,宛如仙境。清代邑人張世英題匾“隴月先得”,專詠此景。
真正要看“石門夜月”,卻并不易得。要有閑之人,待月圓之日,夜宿靜守,又無飛云掩月……像我等朝發(fā)夕返,去來匆匆,自然無緣一見。想起蘇子夜游承天寺訪友:“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忽有靈感:月入石門,可不是個“閑”字嗎?又想,有閑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得心中有月,如此,便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不論身居何處,都可以心懷佳境。
歸途,經(jīng)放馬灘,聽先秦學者實地講述秦人的興衰故事。看哪,石門山下,綠水滿溝流,坡上草木香,身邊蒹葭起伏,蘆花飄飄勝雪,正是牧馬的好地方啊!馬群體壯膘肥,馬駒兒歡蹦亂跳,我揮鞭趕上南山坡,看石門山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