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之,真名馮瑜,熱愛讀書,喜歡寫作,最大的夢想就是把時間浪費在逗自己開心上。比如旅行和攝影,比如聽講座和看展覽,比如把看書寫字當(dāng)日常,比如在雜志上開一個專欄,給不同的人講述關(guān)于閱讀和生活的故事。新浪微博:愈之是馮瑜。
李大叔以賣玉石為生,他去過很多城市,和很多的人打過交道,他只有初中文化,平日里也不愛看書,但談吐并不粗俗,社會上三教九流的人都愛往他家里跑。一來他總能好酒好菜好招待,二來他有一種叫作“和誰都處得來”的超能力。
這不,那會兒我們家剛搬到新小區(qū),晚飯外出散步時,在小花園里和他以及他太太打了幾個照面,聊了幾句天,便接到他“來我家坐坐”的邀約。
他覺得閱人比閱書有意思多了,他想認識我們。
那年我只有十六七歲,滿腦子都是三角函數(shù)、必背的古詩詞和需要記住的幾千個英語單詞,我奉信開卷有益,將“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視為真理。一聽到他不愛讀書,就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何況健談歸健談,和他聊天的主要是我的父母,除了“你們能不能快點兒聊完”,我腦海里不再有別的想法。
之后的日子里,我們家和李大叔家成為了朋友。而當(dāng)那些“必背”的東西成為記憶后,我漸漸發(fā)現(xiàn)李大叔也有過人之處。
他吃過很多特色小吃,其中一些他已經(jīng)忘記了名字,但他能夠把它們的樣子描述出來,每次和他看《舌尖上的中國》,他都能發(fā)出驚呼:“呀,那是我在某地吃過的,原來它叫這名字!”他的字寫得歪歪扭扭,卻能把“我有一個朋友”作為開頭的故事講得或驚心動魄或催人淚下。他喜歡喝茶會客,聽別人講述他們的經(jīng)歷,他覺得這樣等于自己也把事情經(jīng)歷了一遍。
有一回他說每一次講述都是一段旅行,每一段旅行都有血有肉。我說叔叔你真文藝。他說這是因為最近新認識了幾個文藝小青年。
李大叔比我大二十歲,我理解不了他的世界,但他能看出我的小心思。
他說:“你們這些愛看書的小青年好奇怪,你們喜歡書本,更喜歡閱讀它們的人,你們有自己的世界,可又似乎不太歡迎和你們處于同一個世界的其他人?!?/p>
我愣愣地聽著,不知道怎么接這茬兒。
過了一會兒,我小心翼翼地問:“那你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愛讀書的人嗎?”他說:“她愛喜歡不喜歡,反正都是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沒有好壞,無關(guān)對錯。”
可是有很多很多的人,認為讀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重要到用“你是否讀書”來將人群分門別類,差別對待。比如曾經(jīng)的我。
我依舊會覺得閱讀很重要,因為對我來說,這是了解世界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
但我想,像李大叔那樣,用“閱人”代替閱書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而更多的人,在旅行中、在工作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他們了解世界的方式,并且互相之間有包容,或許這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