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的國門被迫打開,西方人開始在中國境內辦報紙。19世紀,外國人在中國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種中外文報刊,占當時中國報刊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梁啟超發(fā)表了《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認為“覘國之強弱,則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面對強勢壓來的堅船利炮與西方文化,新式知識分子呼吁國家要打通自身的經脈,以交流和開放的心態(tài)來面對劇烈的變革,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力主“開報館”。
清朝滅亡及至中華民國建立,伴隨著更多國人的覺醒,報業(yè)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1926年,全國報刊已有628種。商辦《申報》《新聞報》發(fā)行量超過十萬份,1926年9月《大公報》重組復刊,張季鸞、胡政之等優(yōu)秀報人開啟了《大公報》的輝煌時期,獨家發(fā)布了“1928年東北易幟”等重大新聞。
在報館選址上,報刊在風氣更為開化的租界內形成了某種密集效應。上海望平街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了著名的“報館街”。自清同治年間,《申報》在這里建館以后,陸續(xù)有多家報紙向這里集中。一條不足500米長的街道兩邊,有十幾家報館,著名的有《新聞報》《時報》《民國日報》《大公報》(1936年開設上海分館)等,形成了一條“東方艦隊街”。
有人曾這樣描述當年的上海望平街:“黎明即起,到望平街上去看報紙潮,大約是4點鐘過后,那一帶已經人潮初動,慢慢漲起來。到了5點過后,便漲了滿潮。那縱橫半里地,人聲嘈嘈,人影幢幢,可以說是水泄不通。沿著三馬路外國墳山到四川路香港路一帶,成千熟食檔,同時活躍起來。直到午前9時左右,報潮稍退,熟食檔也就閑淡下來?!?/p>
如今的大眾傳播行業(yè)早已是另一番天地,透過當時的舊影與墨香,當年那些既見多識廣、針砭時政,又有著拳拳愛國之心的報人的銳氣與風姿,或可遙望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