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體系建設如何取“洋經”
徐若濱
近年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作為從根本上預防食品安全風險的主要方式,食品追溯體系建設也越來越被我國重視。
普華永道中國審計市場主管合伙人謝小舟介紹,一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能夠理清生產環(huán)節(jié)各相關主體的職責,明確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各自的責任,并能有效處置、追蹤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正確定位問題責任方,從而建立有效的食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體系。但就我國現狀而言,想建立一個嚴密的食品可追溯體系還需要破解很多難題。在一些國外的發(fā)達國家,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在歐洲,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由來已久。
20世紀90年代,英國瘋牛病疫情肆虐,歐洲大多數國家因此都制定了更嚴格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規(guī)定,其中就包括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于2002年起正式生效,要求成員國強制執(zhí)行可追溯制度。比如,動物產品的源頭追蹤、飼料及飼養(yǎng)操作等信息都必須對消費者公開。除食品來源,送達日期、供應商、客戶訂單等信息也都必須填報并歸入歐盟數據庫。
基于這一整套縝密的追溯系統(tǒng),食品安全問題一經偵查,生產、加工、配送等各環(huán)節(jié)嫌疑商便一一浮出水面。此外,一旦某環(huán)節(jié)出現食品安全風險,歐盟也能迅速召回問題食品。
以牛肉為例,歐盟畜體身份和登記系統(tǒng)規(guī)定所有的歐盟產牛肉產品都應包括:該牛的出生國別、出生日期,育肥國別、與之相關的其他畜體(如該牛的父母、子女)的引用數碼標識,屠宰國別、日期以及屠宰廠標識,分割包裝國別以及分割廠的批準號,是否在歐盟成員國生產等重要信息。
這頭牛從出生、喂肥、遷徙,到屠宰(或自然死亡)的“一生”都要進入歐盟的數據庫,該牛所在的農場注冊信息同樣需上報當地監(jiān)管部門。目前,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農戶都按規(guī)定執(zhí)行,自家牲畜出生起就給打上耳標,標示出生地及日期等關鍵信息,并通過條形碼將這些信息錄入計算機系統(tǒng)。
在此基礎上,有些成員國還別出心裁設置了其他信息搜集工具,比如動物護照等。以德國為例,一頭牛的護照至少應包含出生日期、來源地、耳標號碼以及所有者姓名、地址?!皻W盟2005年還額外撥款120億歐元(1歐元約合6.87元人民幣)用于支持食品可追溯項目,尤其重視礦泉水、肉類、蜂蜜及谷物方面的可追溯研究?!睔W盟負責食品安全事務的新聞發(fā)言人艾麗絲說。
距離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60公里有一家養(yǎng)有135頭奶牛的有機農場。據農戶丹尼介紹,歐盟的監(jiān)管越發(fā)嚴格,但操作程序卻在簡化?!皶卸ㄆ谂c不定期的抽查,但我們堅持每天都嚴格自檢。如果哪頭牛生病,會馬上隔離并提交資料到數據庫,十分方便。如果我們不主動報告,一旦抽查結果不合格,或者將來源自我們農場的產品出現問題再追溯回我們農場,處罰會非常嚴厲?!?/p>
歐盟向來以嚴苛的食品安全條例及人性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著稱,但當年馬肉風波中不法之徒屢屢得手的背后,又折射出現有體系仍存在弊端。
比如,歐盟28個成員國各國的檢測體系及執(zhí)法力度存有差異,食品加工鏈一旦牽涉多國,就容易被無良商家從中捕捉可乘之機。此外,另一個疏漏在于,“馬案”爆發(fā)前,歐洲差不多已有10年沒檢測過牛肉是否含有馬肉DNA。歐盟成員國的監(jiān)測力度仍有提升的空間。
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逐年提升圖片來源:百度
在美國,媒體向來曝光食品安全問題非常及時,大型連鎖超市壓力很大,因為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故,這些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企業(yè)損失最為慘重,畢竟食品生產廠家可以換個品牌東山再起,但超市可沒那么容易重新建立信任。
2012年來自印第安納州某農場的哈密瓜查出有沙門桿菌污染,結果哈密瓜到處滯銷,長達好幾個星期。大型超市會積極主動去確認食品來源,以確保食品安全。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餐館熱衷標明食品來源,以此作為賣點,特別是高級餐廳,喜歡標榜與本地有機農場合作,以示支持本地農業(yè),而且新鮮無公害。
據統(tǒng)計,美國有15%的食品來自國外:水果主要來自南美洲地區(qū),大米來自南亞地區(qū),茶葉來自東亞地區(qū)……其中,高達80%的海鮮都是進口產品。
這樣廣泛的跨國界食品交易,使追溯食品成為極其復雜的問題,高度依賴于科技。美國遵循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規(guī)則制作一維條形碼、二維碼和射頻識別標簽(RFID)等,用于追溯食品來源以及確定它們處于物流系統(tǒng)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
不過根據美國健康和人力署的研究標明,只有大概12.5%的食品中所有的成分都能追溯到起源,這還遠遠不夠。有專家建議,為了給廠家更大的壓力,應該普及智能手機,如果消費者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獲得食品的詳細信息,相信食品廠家更愿意仔細記錄食品來源。“9·11”后,出于反恐需要,美國政府加強了食品追溯工作。200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生物恐怖主義法令”,要求美國所有的食品廠家在2006年12月前,必須能夠通過批次號、代碼或者任何其他信息記錄辦法來追溯所有原料來源和去向(至少到上一級和下一級),這個規(guī)定涵蓋了美國國內生產和進口的食品。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會隨機要求廠家提供這些信息,如果他們在24小時內無法回應,則面臨罰款。2011年,“食品現代化和安全法案”又給予了FDA更大的權利,可以強制企業(yè)回收有問題的食品,并且要求FDA建立一套食品追溯的中心系統(tǒng)。
為此,FDA委托一家非政府組織——美國食品基數協會(IFT)進行了試點研究。IFT進行了兩項食品追溯測試,一類是蔬菜(試點為西紅柿),另外一類是原料追溯(試點是存在于包裝食品內的雞肉、花生醬和碎紅辣椒粉)。這些食品都曾在2005年到2010年間發(fā)生過污染事故,因此有研究價值。
研究團隊接觸了上百家機構,包括美國農業(yè)署、各級政府食品安全調查和公共健康部門、食品業(yè)行會、消費者組織、餐館、農場和大型食品加工廠等,模擬了一系列追溯情況。研究發(fā)現,廠家的庫存記錄在食品追溯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各個廠家不同的記錄方法應該有統(tǒng)一的標準,這樣才能在出現問題時更快、更準確地找到食品的出處,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費者和廠家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