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鵬
清宮劇中上朝的場景,往往是場面宏大、莊嚴肅穆,可是真實的歷史上,清朝大臣上朝是什么樣的?看完下面的幾件事情,相信很多人會斷了穿越去清朝當官的念頭。
首先,清代上朝的時間極早。跟歷朝歷代比,清朝皇帝總體來講是比較勤政的,這也是清代極端專制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皇帝不勤政,國家機器就難以運轉。通常是凌晨三點,皇帝就要起來辦公了。自雍正朝之后,皇帝召見的第一批大臣通常是軍機大臣,之后再召見其他大臣。一般早上的五至六點左右,其他京官就要開始上朝了。明朝的時候,北京內外城沒有分別,而清朝時內城只許滿人居住,其他漢族官員基本住在宣武門外,他們的住所距離紫禁城較遠,所以通常凌晨兩三點鐘就要起床出發(fā)了。
從大臣家中前往紫禁城上朝的路程,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據晚清詹事府官員惲毓鼎回憶,他上朝途中常常要花費兩三個小時,如果遇到雨雪天氣,車中沒有取暖設施加之長途顛簸,很容易感染風寒。如果是趕去頤和園上朝,就要起得更早,有一次惲毓鼎為了趕往頤和園給慈禧祝壽,凌晨一點就起來趕路了。
起早摸黑的各位京官到了紫禁城外,還不能立刻進入,他們要在東華門候著。到了東華門的“下馬碑”,不管您多大的官,多大的派頭,都得下馬,下轎,步行,這是規(guī)矩。當然也有例外情況。一是大臣被皇帝特賜“紫禁城騎馬”殊榮的,可以騎著“穿朝馬”進入;如果是皇帝特恩賜給肩輿的,則由兩人抬著一把椅子,官員坐在上面進入,這稱作“穿朝轎”。但清代大臣能得到這兩種殊榮者少之又少。道光朝時候,漢官林則徐被皇帝特賜“紫禁城騎馬”,在當時還引起了很多滿族權貴的不滿。
時辰一到,大門開放,守候已久的京官們依次進入。這時候相當于凌晨五點多,日頭沒有出來,天還未亮。按照規(guī)矩,除了當天需要提前送達各式公文和報告的官員以外,其他大臣從東華門到隆宗門是不準點燈的。據說,這是出于宮中防火的考慮。于是,大臣們只能摸黑進宮,如果有特許點燈的官員入宮,很多官員就會乘機跟在后面“蹭燈”,抹黑趕路摔倒還算輕的,還曾經有官員因為在雨天摸黑步行,結果不慎跌入了御河淹死的。
經過在黑暗中的摸索前行,狼狽不堪的官員們終于到了太和殿。此刻,會有一個太監(jiān)用力鳴鞭三下,這是提示大臣,皇帝即將駕到,須保持肅靜了。
皇帝駕到,朝會開始。除了個別地位極高的親王重臣,其他人基本是在大殿之外的,并非如影視劇中常出現的那樣,所有大臣們一起擠在大殿里面。如果是御門聽政,只有皇帝一人端坐乾清門內,其他官員按照品級分列在乾清門兩側。
朝會中一系列的繁瑣的禮儀規(guī)矩又是嚴峻的考驗,怎么說話、怎么著衣、舉手投足、站立的位置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更不能大聲說話、咳嗽、吐痰等等,如果有不合規(guī)矩的行為發(fā)生,隨時都有言官會記錄下來,事后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如果大臣在上朝之時遇到內急更是麻煩,通常只能咬緊牙關,憋緊了不放松。萬一沒控制住,又免不了言官的一番彈劾,所以各大臣上朝之前都是不敢暴飲暴食的,以防止意外情況的發(fā)生。
還有一個最大的考驗,那就是跪功。清朝對于君臣禮儀規(guī)定相當嚴格,《清會典》規(guī)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其他朝儀亦如之。”也就是說,只要是朝會,大臣就必須給皇帝施三跪九叩之禮,這個沒得商量。一旦某個大臣有幸被皇帝在朝會上召見談話,或者賞賜恩典的時候,他必須摘下頂戴花翎,以頭叩地,要發(fā)出響聲,能讓皇帝聽得到,這叫做“叩響頭”。太和殿或者養(yǎng)心殿都有專門的覆甑,在這上面叩頭可以很輕松地發(fā)出響聲,否則的話就是叩破了頭也往往不能讓皇帝聽見,因此很多大臣事先都會賄賂太監(jiān),以便知曉覆甑具體的位置。
很多大臣為了保護膝蓋,都有自備的護膝,是用厚約一寸的絲綿制成,每天上朝就綁在膝蓋上。只是,即便有了這套護膝,跪得久了也難保萬全。李鴻章在慈禧六十大壽來臨之前,每日練習三次三跪九叩的大禮,以便于從容應對。而兩朝帝師翁同龢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練習五次三跪九叩。
相信經過了一次上朝以后,饑餓、疲乏、困倦是所有大臣們共同的體會。幸好,并不需要日日上朝。清朝上朝分為三種。一是大朝,每年元旦、冬至次日、萬壽圣節(jié)和國家慶典,皇帝在太和殿上朝,這種大朝是京官基本都要參加的。第二種是常朝,每月逢五逢十,皇帝御太和殿,這基本是一種禮儀性為主的朝會,很少涉及具體朝政的處理,這種常朝也是京官基本都要參加的。第三種是御門聽政,康熙朝最常見,同治光緒兩朝已經名存實亡;聽政的時間、地點不固定;以乾隆朝為例,基本是每個月三到四次,這種聽政需要官職較高的京官參與。
對于普通京官來說,一年之中,上朝日最多不會超過一百五十天。而上朝之日,必定是一次精神與體力的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