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跟著“看世界”欄目走了世界各地許多博物館,你是否對博物館有了更多元、更有溫度的認識?你是否親自去了一些博物館,觸摸那一段段塵封的美麗?在“博物館系列”收尾之時,我們請沈奇嵐博士最后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為人類守護永恒的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奇珍室:盛放擁有好奇心的人們對世界的想象
關于博物館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我最喜歡的一種說法,是源自16和17世紀歐洲的“奇珍室”(Cabinet of Curiosities)。對世界有好奇心的人們,搜羅并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并在自己的家中,專門開辟一個房間,用于盛放他們對世界的整個想象。
有一年,我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旅行,圣馬可廣場旁的博物館里有個奇妙的展覽,里面儲藏著當時以威尼斯為代表的地中海富有家庭的珍寶。這些珍寶能讓人了解和想象,在15到16世紀的威尼斯人眼里,什么是珍貴的。華麗的珠寶是當時人們追捧的對象,大理石雕刻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同樣象征權力和財富的還有書籍,畢竟在印刷術尚未普及之前,那些珍稀版本的書在當時可是一紙難求的。有趣的是,那時的書有半個桌子那么大,封面上還鑲嵌著紅綠寶石。
當時的威尼斯已經是歐洲最富有也是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齊聚于這個貿易之都,進行財富和知識的交流和較量。這些被陳列的展品,在當時讓多少人垂涎,讓多少人夢寐以求,又有多少愛情和謀殺因此發(fā)生。
威尼斯人將這些收藏命名為“奇跡之屋”,這些收藏成了這個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這個“奇跡之屋”的理念,多多少少影響了我們當下的博物館。每次去自然博物館,我們看著恐龍的化石,何嘗不是一邊驚嘆自然的奇跡,一邊感慨自己作為人類能夠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生存的幸運。
但把奇珍異寶收藏到自己的家里,這還構不成一座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當時整個歐洲的貴族和富商們都有自己的小小收藏,可那只是私人財富,和公眾并無關系。
只有當私人的收藏成為公眾的認知時,才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特征。
博物館“museum”一詞,意為“繆斯諸神寓身的場所”??娝故枪畔ED神話中主管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的9位女神。這些女神是萬神之王宙斯和記憶女神謨涅摩敘涅(Mnemosyne)的孩子們。神話是人類對周遭事物的理解的投射。這份家譜證明了人類對藝術和科學的理解:它們都來自于記憶,源自對記憶的加工和收藏。這個詞源是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的出發(fā)點。
世界博物館史上第一個具有近代博物館特征的博物館,是1682年向公眾開放的英國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英國貴族阿什莫林將他收藏的貨幣、徽章、武器、考古出土文物、各種動物植物標本全部捐獻給了牛津大學,建立了向公眾和學者開放的博物館。他希望自己的收藏可以惠及研究學問的人們,讓沉淀在這些物品中的人類文明再次回歸到知識的海洋里。只有當一份收藏成為公眾的知識時,這份收藏和空間才具備了博物館的資格。
心臟必須不停不停地跳動,
才能讓知識和生活有溫度
在德國的魏瑪,著名的文學家歌德在那里生活了一輩子。他的居所里也有一個收藏好奇心的房間,里面甚至放著一個鱷魚標本。那是洪堡兄弟從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奇珍異寶之一,他們來歌德家里做客時,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了他。鱷魚標本取悅了歌德,但并沒有成為推動德國人文和知識系統(tǒng)發(fā)展的一部分,這份禮物只能成為歌德私人的財富。后來,洪堡兄弟建立了洪堡大學,他們在世界各地的見聞成了各種學科的基礎,于是,個人的好奇心成為了公眾共同擁有的知識。這是好奇心冒險故事的最佳結局。一條在自然中冒險的鱷魚,它有好幾個結局:如果在一個大自然環(huán)境中,它可以成為其他猛獸的獵物;如果在一份私人的收藏里,它可能成為歌德家的標本;當它進入博物館之后,它可能啟發(fā)了幾個世紀后的一個孩子的好奇心。事物生生滅滅,唯有知識永恒。博物館是這份永恒的守護者。
博物館,是人類獨一無二的發(fā)明。自然界沒有其他任何一種動物,會如此收藏和傳承自己的文明。
如果蘇東坡穿越到我們的時代,他會大吃一驚,為什么他寫的幾張?zhí)颖荒敲炊嗳藸帗尅6撇⒌搅颂K州博物館也會感慨萬分,他年少時和年老時的書畫,被仔細收藏著,那么多人拍照留念,揣想著他當時作畫時的心情。不過最得意的應該是從清朝穿越到今天的乾隆先生,他是個文玩專家,幾乎在所有看過或沒有看過的書畫作品上,都要敲個自己的章,表示鑒定過,以顯示自己的品位。
這些當初屬于私人的物件,在時間和歷史的推動下,漸漸流轉到了我們今日的博物館系統(tǒng)之中,讓當初帝王將相的專享,成為我們每個人可以接觸和擁有的知識。在某種意義上,博物館讓我們擁有了經過篩選的人類文明。
并不是每一個自稱是博物館的地方都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一個真正的現代博物館,應該是有活力且有呼吸的地方。許多地方的博物館搜羅了一批物件后,就以為完成了任務——其實知識的傳承才剛剛開始。每一個博物館的收藏,都需要被梳理,和當下的時代對話,不斷補充收藏,并和不同的觀眾交流、產生火花,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好奇心出發(fā)的地方,它激發(fā)好奇心,也容納好奇心。心臟必須不停不停地跳動,才能讓知識和生活有溫度。
假設我們穿越去2116年,那個時代如果還有博物館,博物館里會存放些什么呢?這真是個讓人憂慮的問題,或許是堆滿一房間的電腦和手機,也可能是每季扔下的衣服。在德國柏林,有一個博物館叫做物件博物館(Museum der Dinge),這個博物館收藏了德國從18世紀末至今的不同時期的日用品。從餐具到電話機到桌椅,每個物件都是時代的產物,當時代發(fā)生變化時,它們就被無情地拋棄了。如今還有誰在使用2000年的電腦呢?那個博物館,仿佛是一個關于過去的博物館,它收藏的不再是奇珍異寶,而是“被我們拋棄的文明”。
或許每一次我們踏進一個博物館,都可以再問一遍自己:什么是珍貴的?什么是要分享的?什么是值得我們緊緊擁抱不放棄的?或許并非是那些閃閃發(fā)光的東西,也不是標價上有幾個零的物件。在時間中被占有的,必然會在時間中流逝。那些被沉淀下來的,才會進入永恒。
是好奇,還是占有,這是博物館永恒的張力。對于我們,在博物館里放飛好奇心,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