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
摘要:印度現(xiàn)代印地語女性作家曼奴·彭達莉在其代表作《班迪》中展現(xiàn)了女性主義思考和成熟的女性敘事策略。她通過孩童的新穎視角,挖掘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并將其客觀地呈現(xiàn)給大眾。印度知識女性在傳統(tǒng)男權社會中是處于邊緣化的群體,曼奴·彭達莉巧妙地運用策略使“雪恭”這個印度知識女性的符號從社會邊緣上升為小說文本的主體。她將自己對女性的關注和深刻的認識蘊藏在表層化的兒童視角中,既關注了離異家庭中兒童的遭遇,又對印度知識女性群體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印度文學;曼奴·彭達莉;《班迪》;女性主義;敘事策略;印度知識女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6)04-0039-04
M·彭達莉(Mannu Bhandari,1931~ )是當代印地語文壇上著名的女作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一直到2007年依然筆耕不輟。出版有七部短篇小說集,四部長篇小說,兩部戲劇,其在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方面也影響很大,曾經(jīng)獲得過印度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獎。2008年,自傳體長篇小說《這也是個故事》獲印度毗耶娑獎。作為女性作家,曼奴·彭達莉非常關注印度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在創(chuàng)作中所反映的女性主義問題主要有:獨立后印度中產(chǎn)階級群體的兩性關系;獨立后印度知識女性群體的生存困境;印度男權社會中嚴酷的家長制對婦女的殘害;印度知識女性的傳統(tǒng)身份與個體權利的矛盾沖突等。
《班迪》是曼奴·彭達莉所有作品中最著名也最為重要的一部,它深刻地體現(xiàn)了其女性主義的思考和主張,表現(xiàn)出更為成熟的女性主義思想,作品的敘事視角更為新穎,注重挖掘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語言質(zhì)樸但不失技巧,體現(xiàn)出作者的巧思:作品沒有直白地、宣泄地“以世俗化甚至淫穢的語言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石海峻,1998),也不描寫糾纏不休的“男女關系”。因此,《班迪》奠定了曼奴·彭達莉在印度女性主義文學中的地位。
小說的敘事結構是個涉及面很廣、非常復雜的創(chuàng)作問題。它包括對時空的處理、人物塑造、敘述方式的設計、節(jié)奏安排等。結構并非單純的技巧和形式,它包含著作者對生活各個方面的認識和思考,結構本身也關系到作品主題的構建。因此,在敘事進程中,任何一個細小的變化都不只是形式上的需要,而是會表現(xiàn)作品的主題。結構與主題以及作家創(chuàng)作意圖的實現(xiàn)密切相關,結構不當也會使一部小說的主題表達難以完成。對任何一部小說來說,離開了恰當?shù)臄⑹陆Y構和形式就喪失了表現(xiàn)主題思想的基本手段。優(yōu)秀的小說都具備一個表達的中心,并且在敘事過程中一直圍繞著主題意念,同時完整統(tǒng)一的結構來完成主題思想。“敘事結構就像是支撐一座現(xiàn)代高層建筑的主梁結構:讀者看不到它,但它決定了作品的輪廓和特點。小說結構的影響不是在空間上,而是在時間上——往往是經(jīng)歷很長的時間之后才能讓人感受到?!保ù骶S·洛奇,1998)
曼奴·彭達莉在小說《班迪》中通過對時空和視角的運用以及極具特色的人物設計,反映出獨立后印度知識女性普遍的生存狀態(tài)。她運用敘事策略巧妙地使作品展現(xiàn)印度后殖民文明下城市女性內(nèi)心失重的狀態(tài)。她的這種敘事策略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和技巧性,既能夠使小說在當時的傳統(tǒng)社會中得到認可,又能把真實的寫作意圖蘊藏在小說中,以展現(xiàn)后殖民社會中知識女性生活狀態(tài)的復雜性,準確而獨特地剖析了后殖民文化中印度知識女性的生活結構。
一、時空中“尺水興波”的策略
著名小說家林斤瀾在其《談“敘述”》(林斤瀾,1988)一文中談到了“尺水興波”這個概念,即是說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斗爭,于小空間里容涵大世界。
曼奴·彭達莉在《班迪》這部小說中的敘事就具有“尺水興波”的藝術效果。曼奴·彭達莉避免對社會生活作大的鋪敘,她采用“切取法”,化整為零,對生活作橫的零切。所謂“橫切”就是選擇個人或社會生活的一個切面,對主人公或社會在某一個“面”上進行描繪。作為個人生活或者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具體的點,這個切面卻反映了出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具有典型性。
《班迪》描寫的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個叫雪恭的知識女性在婚姻、家庭、愛情、親情中痛苦掙扎又迷茫抉擇的故事,曼奴·彭達莉切取印度社會中一個普通城市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家庭生活的片斷來描寫。故事發(fā)生的地點都是小范圍的,如“家庭”“賓館”“車內(nèi)”“鄰家”“女子學院院長辦公室”等。在小說中,作者并沒有安排復雜的社會關系和人物關系,也并未鋪陳主人公廣泛的家庭背景和廣闊的社會背景,只是選取了簡單的人物:女主人公“雪恭”、兒童主人公“班迪”、雪恭的前夫“阿吉耶”、雪恭再婚后的丈夫“喬希醫(yī)生”、雪恭和阿吉耶的聯(lián)絡人“沃克爾叔叔”、雪恭的女伴“普菲”、雪恭的鄰家小孩“迪杜”和“迪杜的母親”以及阿吉耶的情人“米拉”等。大部分描寫都是在雪恭的家里展開的,這樣更利于表現(xiàn)人物間的矛盾沖突,使小說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更為突出——展現(xiàn)城市知識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痛苦迷茫狀態(tài)。這些小范圍的描寫,可謂“尺水”,而在這些地點發(fā)生的一系列能夠引起人們集中關注的故事沖突,可謂“興波”。
二、運用兒童視角的策略
兒童敘事對現(xiàn)當代文學的藝術形式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首先,兒童視角為現(xiàn)代小說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敘事類型。其次,作家運用兒童視角,也給文學帶來了坦率和真誠,同時,小說的內(nèi)在結構也會發(fā)生轉變。并且,兒童與成人敘述視角之間的必然矛盾為文本提供了更多的表達空間和可能,也會生成新的美學價值。
在《班迪》中,曼奴·彭達莉運用兒童視角來敘事是有其創(chuàng)作意圖的。首先,小說把主人公班迪這個孩子作為整部小說的主要敘述者來看待,這為當時的印度文壇提供了一種新的敘事模式。其次,孩子特有的坦率、真誠的品質(zhì)使小說本身自動生成了新的內(nèi)在結構——在小說的表層顯現(xiàn)出了作者對離異家庭中孩子的關注,掩飾了作者當時處于社會邊緣的真正的寫作意圖,從而得到傳統(tǒng)主流社會的認同。最后,小說中班迪通過自己的眼睛來看待自己、家庭、母親和世界。孩子的這些觀點都與成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格格不入,充滿矛盾。比如班迪看待父母間的矛盾沖突就像小朋友間玩耍時的紛爭一樣簡單,這表現(xiàn)了孩子的天真無邪、爛漫可愛,但更多的則是突出孩子思想的簡單。孩子與父母間的難以溝通和難以理解,注定了最后班迪對母親的由愛生“恨”,增強了文本的感染力。
從小說的內(nèi)容來看,《班迪》所描寫的看似是孩子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但仔細推敲便不難發(fā)現(xiàn),班迪所見所聞的是雪恭的言談舉止,所思所感的是雪恭的喜怒哀樂。班迪注視的對象是雪恭,觀察的是雪恭,思索的也是雪恭。而且班迪不只把雪恭作為“母親”的角色來觀察,還把雪恭作為“院長”“妻子”等角色來觀察。孩子的眼光是單純而客觀的,由此雪恭這一形象就得到了客觀真實的體現(xiàn)。
三、人物設計的策略
現(xiàn)代小說與傳統(tǒng)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出現(xiàn)了很大的差異。傳統(tǒng)小說更重視呈現(xiàn)人物的某種特征,在敘事過程中會圍繞這個人物及其特征建構人物關系。因此在傳統(tǒng)小說中人物形象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展開和與情節(jié)發(fā)展存在內(nèi)在的關聯(lián),作者主要考慮的是將人物設置成某種具體的社會身份(地位、性格、職業(yè)等),并按照其行動和思想設計人物之間的關系,事件或者環(huán)境的描摹往往會幫助構建人物之間的關聯(lián),促進人物關系的發(fā)展?!冬F(xiàn)代印地語文學史》將《班迪》評價為一部“批判現(xiàn)代人對于‘自我自私盲目追求而以犧牲無辜孩子的未來生命為代價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Baccana Sinha,2003)。由此可見,傳統(tǒng)印度社會認可《班迪》這部小說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社會把小說“主體”理解為離異家庭中孩童的悲慘遭遇。
現(xiàn)代小說中的人物及作家對人物的認識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在后殖民主義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有關“主體”的理解沖擊了傳統(tǒng)文本中的人物觀念。在后殖民文化語境下,“主體”只是人們思想中的一種虛構,一般認為存在著兩種主體:一種是作者為了創(chuàng)作需要而刻意虛構出的主體,另一種則是作者創(chuàng)作所要描寫的主體,那也被認為是真實的。從人類文化史來看,人的本能沖動和欲望推動著人的行為,成為發(fā)展的動機,因此也成為人類生活中真正的主體。但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科技理性對人的思想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規(guī)訓,人更多地呈現(xiàn)出社會性的特征,個體的本能欲望被壓抑甚至被驅逐出主流意識,并成為只存在于邊緣的“陰影”。因此,在現(xiàn)代文明的語境中,真實的主體是處在被統(tǒng)治、被理性和秩序排斥的地位,與主流文化和正統(tǒng)秩序構成了天然的對立,具有叛逆性和革命性。在傳統(tǒng)文本中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體在后殖民文化中被認為是出于作者自己寫作的需要和目的虛構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物形象的符號化是可以理解的?,F(xiàn)在的文本并不以情節(jié)為中心,人物也不是單純?yōu)榱饲楣?jié)而存在。在自古以來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很多情節(jié)已經(jīng)成為母題性質(zhì)的存在,在時間范圍內(nèi)都廣為人知,因此,在情節(jié)上的創(chuàng)新尤為困難。相對于情節(jié)來講,小說的人物設計還可以被作者把握。傳統(tǒng)的人物形象設計一般是從人物的外貌、職業(yè)、與他人的關系等方面入手,運用傳統(tǒng)的藝術手法來描寫人物形象。然而現(xiàn)實生活是復雜并且瞬息萬變的,這是傳統(tǒng)敘事方式和人物形象設計所無法完全把持的地方。因此,后殖民文學作者把人物形象符號化,把人物關系和故事結局模糊化。這是在印度獨立后的社會背景下后現(xiàn)代理論在印度傳播以及人們認識到精神世界的多元和危機的一個反映。曼奴·彭達莉在《班迪》中運用的人物設計策略正體現(xiàn)出后殖民文化的文學“主體”理論。
《班迪》中的主要人物是班迪和他的母親雪恭。《班迪》的印地語書名為“Apka Bunti”,確切意思為“您的班迪”。我們從書名中可以看出有兩個人物:“您”和“班迪”。其人物關系為從屬關系,“班迪”是從屬于“您”的。這里“您”指代的就是班迪的母親——雪恭。即是說,班迪是從屬于雪恭的。
戴維·洛奇在《小說的藝術》中曾說:“小說中的人物名字從來都不是毫無意義的,總是帶有某些象征意義,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更值得探討和關注?!保ù骶S·洛奇,1998)“Bunti”是兒童主人公班迪的名字,在《印地語漢語大詞典》中查不出這個詞,印度社會一般也不會使用這個毫無意義的名字,這是作者自造的名字。在印地語中,從字面就可以看出這個名字是由“buntana”一詞演變而來的。“buntana”在《印地語漢語大詞典》中的意思為“分裂、分割”?!癇unti”又是以陰性后綴“i”結尾的詞。由此可以看出,“Bunti”表面上是主人公的名字,實際上它象征著分裂的家庭。同時,它又是陰性詞,所以它是從屬于“分裂”家庭中的女性——雪恭的符號??梢哉f,班迪是作者由創(chuàng)作所需而虛構出來的主體。
小說中女主人公的印地語名字為“Shakun”。“Shakun”在《印地語漢語大詞典》中的意思為“征兆、預兆;良辰吉日”,而且還是一個梵語詞匯?!癝hakun”這個名字多用于命名印度高等種姓的女性??梢哉f,“Shakun”這個名字在印度知識女性中具有普遍意義。曼奴·彭達莉使用“Shakun”這個名字來命名女主人公是因為“Shakun”本身既有“征兆、預兆”的含義,又能指代印度社會的知識女性。曼奴·彭達莉把“Shakun”當作一個真實的主體來創(chuàng)作,意在表現(xiàn)印度知識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而“Shakun”(雪恭)這個形象又被作者符號化,成為印度知識女性的代表符號。
曼奴·彭達莉的敘事策略還表現(xiàn)在她對場景、視角和人物把握的藝術性和技巧性。她想要表達的中心是對現(xiàn)代知識女性生存面貌的關注。這種主題在傳統(tǒng)社會中是“陰影化”的,是不容易被主流意識和社會大眾接受的。如果作者直接描寫女性本身或直接從女性的角度描寫,那么小說就會被當時的社會認為是“邊緣化的陰影”,引不起重視,受不到關注。曼奴·彭達莉正是看到了這種社會狀況,采取了上述種種策略,把自己對女性的關注和深刻的認識蘊藏在表層化的兒童視角中,既關注了離異家庭中兒童的遭遇,又對印度知識女性群體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人文關懷。這種寫作策略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正是由于曼奴·彭達莉的這種策略,《班迪》這部小說一經(jīng)出版就受到極大的關注,并被載入印地語文學正史之中。盡管當時的社會大眾和批評界并沒有意識到這部小說的真正意圖和價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思想及批評理論的進步,這部小說逐漸顯露出其真正的價值和原有的光彩。
結語
印度知識女性在傳統(tǒng)的男權社會中是處于邊緣化的群體。曼奴·彭達莉巧妙地運用策略使“雪恭”這個印度知識女性的符號從社會邊緣上升為小說文本的主體。曼奴·彭達莉在小說中創(chuàng)造了兩個主體:一個是虛擬的主體孩子“班迪”,另一個是真正的主體“雪恭”?!栋嗟稀愤@部小說看似是在描寫孩子,以孩子為第一主角,表現(xiàn)孩子的言行舉止和思想感情,但實際上作者卻是以孩子為媒介來表現(xiàn)真正的主角——雪恭。在自述文章《小說〈班迪〉中被忽視的角色“雪恭”》中,曼奴·彭達莉說道:“為什么大家都只去關心孩子而忽視雪恭這個角色呢?為什么不去感受雪恭的內(nèi)心世界呢?”(Mannu Bhandari,2005)因此,曼奴·彭達莉在《班迪》這部小說中主要表現(xiàn)的是自己對女性自身價值的關注,以及自己對獨立后印度知識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和思索。曼奴·彭達莉想要通過展現(xiàn)知識女性痛苦掙扎的內(nèi)心世界喚起社會對處于“邊緣”卻又努力想要走向中心的女性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石海峻.20世紀印度文學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240.
[2]【英】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40,40.
[3]林斤瀾.談“敘述”[C].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2.
[4]Baccana Sinha. Adhunika Hindi Sahitya Ka Itihasa[M]. Ilahabada:Loka Bharati Prakashan,2003:353.
[5]北大東語系印地語文化教研室等.印地語漢語大詞典[K].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Mannu Bhandari,Apka Bunti Ubanyasa Ka Upekshita Patra Shakuna[EB/OL].http://www.geocities.com/richa_patrika/bunty.html,2005-07-07.
責任編輯、校對:齊 園
Abstract:MannuBhandari i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Hindi literature in India. She shows a profound feminist thinking and mature femal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her masterpiece ApkaBunti. She taps the inner world of Indian intellectual women through a child's perspective and presents it to the public objectively. Indian intellectual women could be seen marginalized in Indian patriarchal society in Mannu's time. Mannu uses her female narrative strategies skillfully to make "Shakun",who symbolizes Indian intellectual women,to be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novel. She uses the child's perspective to express her focus and understanding of women. She not only draws attentions to the miseries of children in divorced families,but also shows great humanistic care forIndian intellectual women.
Key words: Indian literature,MannuBhandari,ApkaBunti,feminism,narrative strategies,Indian intellectual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