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靜海寺慶祝香港回歸倒計時表
下關,是南京長江南岸主城區(qū)一個很有名、很重要的老地名。自明代洪武年始,下關就屬軍事要沖、商旅樞紐。地處下關的靜海寺和天妃宮,巍然屹立了四百多年后,卻經歷和見證了近代中國的一場浩劫。1840年,英國軍隊對中國悍然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1842年夏,70余艘大小船艦侵入南京下關江面,腐朽的清朝政府委派的官員對入侵者卑躬屈膝,奉命議和。因時值盛夏(8月下旬),船艦上氣溫太高,有人提議到長江岸邊樹蔭濃密的靜海寺內議和擬文,草擬成喪權辱國、割地(香港)賠款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因此,靜海寺也就成為香港被迫割占這一重大國恥事件的發(fā)生地、見證地。
此后南京歷經了戰(zhàn)亂。靜海寺、天妃宮均遭焚毀。1949年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時,靜海寺僅存偏殿數間。1987年修復了仿明建筑400平方米,由于不是按原貌進行維修,改稱為“古靜海寺舊址”,1990年改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新中國成立數十年以來,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并且向全世界宣布了不承認強加于舊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1997年是英國強行“租借”香港的新界即將到期,必須歸還的一年。中央政府早在1982年就已正式聲明,不但新界必須回歸,包括九龍和香港本島,也必須全部回歸,由中國政府恢復行使主權。在中國政府義正詞嚴的提出這一主張后,中國政府和英國政府經過歷時兩年的22輪談判,于1984年12月19日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確定了自1997年7月1日零時起,中國政府對香港(包括九龍、新界)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正式回歸,這是中國外交史上的偉大勝利。
為了迎慶香港回歸,自1995年起,中央有關方面即已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幾個城市作一些宣傳和準備。當時南京尚未被列為迎慶香港回歸的重點城市,靜海寺也未被提及。我曾經東找西找,好不容易在朝月樓小巷深處找到了靜海寺這個舊館,一個小門很不起眼,進了門內,陳列物品寥寥可數,工作人員僅兩三名。館內工作人員向我這位新來的區(qū)長匯報了陳列館面臨的窘境。我感到這個館與香港有著歷史上重要的淵源關聯,兩年內一定會成為迎慶香港回歸的重要場所。但以當時這種有限的面積、過小的規(guī)模、極少的展品、微弱的影響,與時代的大背景、香港回歸的大意義相差太遠,很不相稱。
我向時任區(qū)委書記鄭鄂同志作了匯報。我們都意識到,如果人民群眾在這里迎慶香港回歸,只能安排一個班級的學生,容量太小。但畢竟還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是留給我們下關區(qū)一個重要的機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起草了一份給上級政府的匯報材料,建議立即擴建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將此館辟為南京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巧這時,我得到通知,隨王宏民市長到無錫參加全省性會議,我就把這一書面請示件帶給了王市長,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王市長又約我向同在無錫開會的省委書記陳煥友同志、省長鄭斯林同志作了匯報,引起了省領導的高度重視。
陳煥友書記看到書面請示后,也及時作了批示,并要求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局給予支持。陳書記還曾帶著省委辦公廳的陳剛同志,不通知市里和區(qū)里,找了半個小時,悄悄來到靜海寺,現場考察了當時陳列館的情況,認為確實需要盡快立項擴建。經過這一系列高效率、快節(jié)奏的運作,一個關于“擴建陳列館、隆重迎回歸”的方案很快形成。省、市兩級政府都同意立項,并下撥一些財政補助款,確定由下關區(qū)政府組織實施。
擴建陳列館這一工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在省建設銀行工作的省民建成員俞效東專門寫了一份倡議書,提出要捐款鑄一口鐘作為紀念,在香港回歸之時鳴響此鐘,以警世人:落后就要挨打,不忘這段歷史。省民建主委陳邃衡同志安排省工商聯干部孫建昌將此建議送交省領導。省領導大力支持,分別作出批示,并帶頭各捐款500元。批示轉到下關區(qū)政府后,我約了俞效東、孫建昌到區(qū)政府面談,后又到金陵青銅研究所找到青銅鑄造專家王風林與他的老父親王鐘泉老先生商定鑄鐘的技術方案。
為了使“以警世人”的宗旨更為明確,我們將此鐘定名為“警世鐘”,請省委書記陳煥友同志題寫了鐘名,鐘上鑄有我草擬的《警世鐘銘》,全文如下:
公元1997年7月1日,我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由此上溯至1898年,香港新界被迫租借已99年;上溯至1860年,九龍半島南部被割占已137年;上溯至1842年,香港島被割占,迄今更長達155年矣。百年奇恥,一朝洗雪;舉國歡騰,億兆同慶。就中我南京人民,歌笑涕淚,感慨尤深。蓋香港之割,本據《南京條約》,而實脅議于南京下關之靜海寺也。帝國主義強加于我之不平等條約,即始于此;我中華民族遭受外侮之痛史、恨史,亦始于此。雖劫波已度,恩仇可泯;然后事之師,前事敢忘?!故我南京人民捐集眾資,鑄為警世洪鐘,葺亭于此靜海寺中,其鐘銘曰:
華夏有史,五千余年;泱泱中國,文明淵源。
晚清積弱,列強垂涎;堅船利炮,傾銷鴉片。
林公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zhàn)爭,炮火連年。
一八四二,濁浪滔天;英軍入侵,揚子江面。
七十余膄,大小船艦;燒殺淫掠,踐我家園。
脅迫清廷,割地賠款;占我香港,掠我銀元。
靜海律寺,康華利艦,南京條約,于此議簽。
喪權辱國,泣地驚天,近代歷史,茲為起點。
此后百年,國力維艱,不平等約,為數逾千。
嘆我中華,屢經烽煙;贊我人民,斗志彌堅。
抗爭星火,終能燎原,一九四九,風云巨變。
我軍南下,陳兵江邊,下關水域,又見英艦。
紫石英號,炮轟北岸;雄師百萬,重挫敵焰。
大軍揮戈,橫渡天塹,挹江門上,紅旗漫卷。
屈辱歷史,此為終點,有碑為證,有鐘為鑒。
起點終點,遙隔百年,濃縮于此,咫尺相連。
一九九七,滄海桑田,香港回歸,還我河山。
一國兩制,港澳為先;兩岸統(tǒng)一,歷史必然。
國強民富,世紀宏愿,展望未來,偉業(yè)萬年。
洪鐘長鳴,毋忘當年;落后挨打,前事可鑒。
雪恥夙念,終于實現,永志不忘,一往無前。
經過大家的努力,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終于擴建落成。一口重3.5噸的青銅大鐘也鑄成并運到了陳列館內,鐘高1.842米,意為香港島是1842年被割占的。書法家武中奇先生題寫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當時全市的大中小學師生和軍隊領導、地方領導都捐了款,共捐得90多萬元,不但鑄造了這一大鐘,余款還用來建造了一座鐘亭。
擴建陳列館工程共投入600多萬元,使陳列館面積擴大到1000多平方米。1997年6月1日,省市各有關方面聯合在陳列館新址舉行了工程竣工暨警世鐘鑄成慶?;顒?。省委書記陳煥友、南京軍區(qū)副政委蘭保景中將等領導到場參加了這一活動,兩位領導還聯手撞響了警世鐘。中宣部等有關部門對南京的這些活動非常關注,中央電視臺多次來人實地考察,白巖松、郎昆等也來區(qū)里采訪,并安排7月1日零時的現場直播活動。7月1日零時,我們請與鴉片戰(zhàn)爭相關人物的后代來到現場。愛國志士林則徐的六世孫林綱、鄧延楨六世孫鄧源率先鳴鐘,南京各界人士代表接著共鳴響155響,象征著香港被割占155年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央電視臺用10分鐘時間現場直播南京人民迎慶香港回歸的盛況,國內外數十種中文報刊全文登載了《警世鐘銘》,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南京也被增補為迎慶香港回歸的重點城市(同時被增補為重點城市的還有廣東省東莞市)。江蘇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組織拍攝的以《警世鐘銘》銘文作為解說詞主線的電視專題片獲得了1997年度全國電視專題片最高獎項。此后南京出版社出版了《南京百年風云》一書多次獲獎,封面圖片就是警世鐘的巨幅照片。
《警世鐘銘》四言韻文部分提到“茲為起點”,指的是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與英國侵略者在靜海寺草擬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使這里成為中國近代史起點的標志地,后面一句提到的“終點”是指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南京,宣告了舊政府的滅亡,舊時代的結束。因這兩起標志性事件,在下關建了兩個館,一個是《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一個是渡江勝利紀念館。這兩起事件時間上相隔107年,成為中國近代屈辱歷史起點和終點的標志。在兩個館的地理位置上,相距僅有1公里。所以我寫了“起點終點,遙隔百年;濃縮于此,咫尺相連”16個字,形成了“起點終點說”,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1997年6月30日夜,市里專門為此舉辦了一場“起點終點”跑步活動,組織了千人隊伍從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舉著數百個火炬,一路跑到渡江勝利紀念碑,象征性地跑完了“世紀之路”。
1997年10月26日,原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黨史專家龔育之同志來到靜海寺,仔細聽取了我的匯報,以及“起點”“終點”的由來,凝思良久,鄭重提筆,題寫了如下一段文字:
“中國近代史從這里開始,在這里結束。偉人孫中山在這里開國,在這里長眠。如同到西安想到秦漢,到南京就想起近代的屈辱和人民的抗爭。”
靜海寺警世鐘
2001年10月,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召開。報告中提到“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更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她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始地,經歷過痛苦的屈辱與悲壯的抗爭;她又是舊中國黑暗統(tǒng)治的終結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獲得了新生和發(fā)展,逐步走向繁榮和富強。在新的百年起始之際,我們召開南京市第十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動員、組織南京人民譜寫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篇章,這將是何等宏偉而壯麗的事業(yè)?!?/p>
當時,我作為黨代表聆聽了這一報告。當聽到南京作為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起點、終點”的提法被寫入黨代會報告,我不由得熱淚盈眶,浮想聯翩。
當初寫《警世鐘銘》的場景,已過去20年了。靜海寺的鐘聲至今仍回響在我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