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高
“傳道,授業(yè),解惑”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核心。以往的教學都是以教師的講解傳授為主,進行“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教師授完課即完成了教學,學生則在記憶-考試-遺忘的循環(huán)中被動地學習,整個教學過程成了沒有反饋的信息單向流動,課堂氣氛沉悶、壓抑。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形成了“讀死書”“死讀書”的不良學習習慣,死記硬背大行其道,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都受到限制。
“互動式”教學就是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的一種自然、和諧的交流與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教與學的統(tǒng)一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僅起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師生互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1]。
醫(y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臨床醫(yī)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技能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評估臨床教學的核心指標及決定醫(yī)學教育成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神經病學因為理論知識豐富,臨床診斷邏輯分析縝密,前沿研究活躍,吸引了許多醫(yī)學生。同時,也正是由于這些原因,使學生在神經病學學習的入門階段感到困難重重。如何在新形勢下轉變教學觀念和模式,提高神經病學臨床實習的質量,是每個神經病學帶教教師需面對的重要課題[2]。
筆者在最近10年的神經內科臨床工作中,兼職帶教首都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的學生實習神經病學。在臨床實習帶教中,曾嘗試過各種不同的帶教方法,包括前期的“灌輸式”帶教,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固定為目前的“互動式”帶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毫無疑問,要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有合格的教師。一個合格的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識。因此,醫(yī)學院和教學醫(yī)院的領導管理層,應務必重視帶教老師的培養(yǎng)工作,加大這方面的投入,設立專項基金,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鼓勵和吸引優(yōu)秀的醫(yī)生加入到臨床教學中。神經病學教研室作為教學的具體組織實施者,更應重視醫(yī)學生的臨床帶教工作,切實選拔合格的、具有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的醫(yī)生從事臨床帶教工作,同時加強對帶教醫(yī)生的定期考核,督促帶教老師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業(yè)務技能,并培養(yǎng)臨床醫(yī)生具有良好的醫(yī)德醫(yī)風。這樣,合格的帶教老師不僅能夠以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去帶動和影響實習學生,也能以高尚的情操為實習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臨床醫(yī)生在實施“互動式”臨床帶教前,應按照實習大綱要求,充分把握講授的內容,并對互動的內容擬定詳細的提綱,設置難易適度,貼近生活的、有趣味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帶教效果。另外,由于帶教過程中要與病房的住院患者相接觸,臨床帶教前一定要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也應與患者的主治醫(yī)生及主管護師提前協(xié)調,以便取得他們的密切配合。
教學內容的不同,決定了臨床帶教過程也不應該千篇一律。如當帶教神經系統(tǒng)查體一節(jié)時,由于該部分內容沒有進行課堂講授,因此應首先給同學們講述神經科查體的要點,然后帶領學生到床旁觀察患者,把講述的查體內容在患者身上演示一遍,對于異常的體征應重點演示,如果患者能夠耐受,可請幾位同學分別體驗一下具體的查體手法,以加深印象。最后回到教室,可讓同學之間互動,相互充當患者,互相查體演示,并分別指出對方查體存在的問題,作為帶教老師可在旁邊進行指導,如拿叩診錘的姿勢是否正確,查體的手法是否規(guī)范等。但當帶教臨床具體的疾病時,則應采取另外的互動方式。如帶教腦梗死患者時,除了帶領學生床旁觀察腦梗死患者外,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應知應會的知識點如腦梗死的概念、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診斷與治療等轉化為一些具體的問題[3],如“腦梗死是怎么發(fā)生的?”“腦梗死的治療方法有哪些?”“當遇到疑似腦梗死患者時,我們應該怎么辦?”,等等。通過問答互動的形式,加深學生對該病的認識。
學生是“互動式”教學的主體,一定要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不妨讓學生以“準老師”的身份參與到臨床實習的帶教中,讓他們帶領其他同學參與病例討論,老師則在旁邊指導。但這樣的話,學生的課前準備尤為重要,帶教老師需要提前做好學生的動員工作,讓學生明確互動的目的、內容和形式,指導學生圍繞指定的實習內容,擬定學習提綱,設置相關問題,查閱相關課外資料進行“備課”,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使互動式教學順利進行。這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式”教學對帶教老師的要求可能更高,老師需要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對帶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一定的預見性,并有一定的技巧駕馭實習的全過程。
帶教結束后,特別是“準老師”學生“授課”完畢后,帶教老師一定要及時對帶教情況進行總結。對學生之間的互動肯定其優(yōu)點,以示鼓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其次,對學生相互帶教過程中存在問題提出中肯的意見,以促進其下次改進。另外,學生畢竟不能代替教師,有些問題學生會遺漏,講不透徹甚至講錯,帶教老師應及時進行補充或糾正,以加深學生對本次所實習的疾病的理解和記憶,使帶教達到成功[4]。當然,如果時間允許,可適當加入一些研究新進展,使學生了解該病的前沿動態(tài),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研究的熱情。
微信已成為當下重要的交流手段,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即時發(fā)送、獲取并永久存儲文字、圖片及視頻等信息,達到多元信息的共享,而且能夠積極有力地促進交流[5]。因此實習課上不妨建立一個師生互動交流群,把課堂上未能及時消化的內容、典型的神經科陽性體征或視頻等發(fā)到群里共同學習,學生有了疑問也可及時請教老師。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也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總之,“互動式”教學使臨床實習帶教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換,重點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6],同時也對帶教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教老師務必放下“架子”,平等對待學生,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實習教學愉快順利地進行。此外,在“互動式”臨床實習帶教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后,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讓老師解答,面對挑戰(zhàn),實習帶教老師應不斷學習,充實自我,給予學生新的引導和啟示。
1 張熙,雷久士,唐群,等. “師生互動式”教學法在病理學教學中的體會[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81-82.
2 張玉梅,賴宗力,孫海欣,等. 重視教學方法,提高神經病學臨床實習效果[J]. 中國卒中雜志,2010,5:343-346.
3 王新高,楊中華,張亞清,等. 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血管神經病學教學質量[J]. 中國卒中雜志,2009,4:699-700.
4 陳杰,黎謹,鄧梅英,等. 加強師生互動交流,促進化學實驗教學[J]. 西北醫(yī)學教育,2004,12:66-67.
5 徐瑾,莊建華,王文昭,等. 微信輔助教學法在神經病學見習帶教中的應用[J].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6,32:1575-1576.
6 王廷,易軍,趙戈,等. 以問題為導向的互動式教學法在普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2745-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