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帶玉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鈴帶玉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他身上不僅能反映出父母對待他的態(tài)度,也能折射出父母的精神狀態(tài)、生活狀態(tài)。
把一個襁褓中的孩子一天天養(yǎng)大,看他拉著你的手蹣跚學步、伊呀學語,然后從學ā、ō、ē開始,直到捧著一本大書看得津津有味,會有什么感覺?說實在的,我有一種成就感,外加一些得意。這種感覺,曾讓我不自覺地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的角色,而且是不容置疑的權威。
問題是,孩子經常會做出與我們的愿望不相符的行為,出現(xiàn)與我們的努力不吻合的結果,我們的權威常常面臨挑戰(zhàn)。
我和老公自小就是“文武雙全”的三好學生,老師眼里的“小紅人”,讓爸爸、媽媽放心的好孩子。而我的兒子,常常因為調皮搗蛋被老師批評、教育、懲罰,我們也因此經常被老師叫到學校,陪著孩子低頭聽訓。我們曾困惑過,為什么嚴格按照“真、善、美”的教育原則諄諄施教,孩子不能領悟?為什么搬出我們的“光榮歷史”鼓勵他,也收效甚微?更讓我們無法忍受的是,對孩子除了口頭教育,也“棍棒相加”,仍不能讓他改正在學校里動手打人的惡習。我們實在不明白,遵循良好的教育方針,為什么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為此,我買了很多有關教育孩子的書,希望從中得到幫助。然而書讀得越多,越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產生懷疑。因為在要求孩子時,我的經歷、修養(yǎng)、生活態(tài)度,還有自身性格等因素,都會影響著我對孩子的判斷和要求,更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我們因為自己小時候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很自然地認為孩子也應該是這樣的。所以,每當從老師那里回來,我們對孩子的不滿,不僅僅是因為孩子所犯的錯誤,其實更不能容忍的是孩子讓自己丟了面子。于是,我們往往一味地責怪孩子不爭氣,而忽視了去了解他的想法。
記得有本書上是這樣寫的:“你作為一個人越是充實,就越不會利用孩子作為你自身安全的保護傘?!?/p>
為了有更多時間照顧孩子,我離開了我喜歡的工作崗位,選擇了一份更加清閑的工作。做這個選擇,主要原因是我對工作壓力的逃避,照顧孩子只不過是一個借口。不管怎么說,從那時起,孩子像只被老虎看管的小羊,我則變成了保姆、警察和教師——不容置疑的權威,而且是只會空洞說教的權威。因為,我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孩子身上,我生活的全部意義是監(jiān)督孩子,讓他少犯錯誤,最好不犯錯誤。豐富多彩的生活離我遠去,我不再品嘗經歷困難的酸甜苦辣,不再體驗取得成績的得意與快樂,更不再享受編織夢想和希望的甘甜。我僅僅站在孩子的背后,用眼睛盯著他,認為這樣,就是將我的全部給了孩子。
一個空虛的靈魂,怎么能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呢?
其實,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他身上不僅能反映出父母對待他的態(tài)度,也能折射出父母的精神狀態(tài)、生活狀態(tài)。一個充實而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能散發(fā)出誘人的氣息,感染別人、熏陶孩子。而且,當面對繁雜多變的事情時,也不會斤斤計較,神經過敏。
和孩子一同成長,不僅僅意味著和孩子共同面對他的困難、失誤,一同去解決問題,更主要的是和孩子分享彼此學習、進步的快樂。我們提倡教育孩子要用賞識的心態(tài),同時,賞識也適用于我們看待周圍其他的人;我們要求孩子學會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同時,我們也應自覺地增強這方面的能力;我們幫助孩子學習記憶,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方面仍有挖掘的潛力。漫步在大自然中,從孩子的視角,我們有了不同的感受。
其實,在學習、進步的問題上,我們怎么能只關注自己的得與失,而不去理解孩子面臨的磕磕碰碰呢?
學會從孩子這面鏡子里審視自己,是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
(責編 李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