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美
小寒——
白日隱樹,卻有疏影含香
農歷走到十二月,已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又叫臘月。臘,原是指獵取禽獸以祭祖,以“伏”對應。臘月有兩個節(jié)氣:小寒,大寒。
公歷1月5日或6日交小寒,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小寒季節(jié)比大寒要冷,諺語說:“冬天冷在三九?!比乓话阍谛『?jié)氣內。土壤凍結,河流封凍,天氣極寒,這段時間被人們稱為“數(shù)九寒天”。
雖寒未極寒,寒中已漸有陽氣上升,最先感受到陽氣的便是靈敏的鳥兒們。
小寒初候:雁北鄉(xiāng)。在南方過冬的大雁,開始思念北方,鄉(xiāng),有向的意思。古人認為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雁們感知陽氣,開始啟程北飛。
小寒二候:鵲始巢。喜鵲噪動枝頭,覺陽氣初發(fā),開始筑巢。
小寒三候:雉雊,音夠。雉是野雞,雉在接近四九的時候感陽氣萌生而鳴叫。
小寒時節(jié),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大部分地區(qū)刮西北風,人們開始給果窖防寒,為越冬樹木包上稻草,防止凍傷;嚴管冬麥,為其蓋糞;給牲畜防寒保溫,冬薯防霜凍,小麥要追肥。
小寒的冷,有諺語為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臘七臘八,凍死旱鴨。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南京人在寒冷季節(jié)里自有抵御嚴寒的方法,比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huán),還有一種叫做“擠油渣渣”的游戲,十幾個孩子背靠墻壁,兩股力量從兩邊齊向中間使勁,外圍的用力撞擊,中間的互相擠壓,口里叫著:擠油擠油渣渣,擠到過年塌粑粑……很快就全身暖和。
農歷十二月八日,俗稱臘八,相傳乃釋迦牟尼成道日。宋代至此日,各僧寺俱以果、菜及米煮粥饋送信徒,稱為“臘八粥”。后民間效仿,成為風習至今。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會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宋周密《武林舊事·歲晚節(jié)物》:“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臘月,有臘梅花開。在四川車溪,臘八節(jié)也叫臘梅節(jié)。這天,車溪人老老少少,登上高坡賞梅,年輕的姑娘小伙子你唱我答,借歌唱梅花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賞梅結束,人們將采集的臘梅花,回家泡一壺清香的臘梅花茶,全家人每人喝一杯,據說可以全年不生病。另外,車溪人的臘八粥里也加了臘梅花,聽著就是清香四溢。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百多斤的豬,養(yǎng)了一年,年底,特地請人來家殺豬,豬頭豬腳豬下水送給屠夫,自家留一半,另一半半賣半送給鄰居。浸泡豆子,挑去磨房,再挑回熱氣騰騰的兩桶豆腐,滿屋飄著豆腐香。
小寒,南京風俗,吃菜飯,用青菜加油鹽煮飯吃,青菜是有名的“矮腳黃”(“腳”字讀juo,去聲),加上咸肉、香腸、板鴨丁,與糯米一起煮熟,味道鮮美。廣東則是在小寒這一天吃糯米飯,加上臘肉臘腸、香菜等。
小寒天冷,宜食粥,以養(yǎng)胃氣。除上所說的臘八粥,還有補陽驅寒的羊肉粥,養(yǎng)心除煩的小麥粥,益精養(yǎng)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健脾養(yǎng)胃的茯苓粥,益氣養(yǎng)陰的紅棗粥等。同時,多食用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等。宜步行鍛煉健身,鍛煉時間在日出之后,鍛煉前先熱身:慢跑、擦面、浴鼻、拍打全身肌肉等。
美麗如詩的二十四番花信風,始于小寒,小寒之花信風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宋代杜小山有《寒夜》詩: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深冬小寒,有客來時,喜歡不已,爐火正紅,茶水正沸,卻有梅月橫窗,添香助興,其情,其景,其境,栩栩如生,有身在其中之感。
大寒——
寒冷至極,正是迎春時候
大寒,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后一個節(jié)氣,這天太陽到達黃經300°,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丑的位置,也就是北偏東方向。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大寒須寒,諺語道: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時,陽氣漸大。
大寒初候:雞始乳。乳是指出生。雞提前感知春氣,開始孵小雞。
大寒二候:征鳥厲疾。征鳥是指飛行能力很強且兇猛的鳥,如鷹、隼等,它們正處于捕食能力最強的狀態(tài),因天氣冷,極需要食物補充能量。厲疾是指迅猛,捷速。
大寒三候,水澤腹堅。三九四九凍破石頭。此時江河湖泊中的冰已結到水中最深處,增厚且堅硬,寒到極處,堅冰深處凍到極點,反有春意生。
大寒時節(jié),地里農活少。北方地區(qū)仍然要積肥堆肥,為開春做準備;南方則加強小麥和農作物的田間管理。在廣東嶺南地區(qū)有大寒捉田鼠的習俗。當田里農作物收割完畢,田鼠窩一下子顯露出來,大寒時節(jié)成為當?shù)叵麥缣锸蟮闹匾獣r機。
大寒時,近年尾,人們開始準備除舊迎新,備辦年貨。清《真州竹枝詞引》載:“腌肉雞魚鴨,曰,年肴,煮以迎歲”。
祀灶,亦稱“祭灶”“送灶”。為古代“五祀”之一。漢代祀灶日在夏初,至晉代定于臘月二十四日,此后普遍于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傳灶神于這日上天,向天帝稟報一家善惡之事,民間有請灶神、供灶糖、焚轎馬灶疏、食糯米飯等習俗。接灶在除夕,表示灶神由上天返家。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
掃塵,在祭灶前后到除夕,要把家里進行一次大掃除,又叫撣塵。即把家中上下墻角屋梁箱籠柜桌所有積塵掃除干凈。此俗起源甚早,宋吳自牧《夢粱錄·除夜》:“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
有一首臘月歌: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臘月到尾,一年到頭,這個節(jié)日的氣氛最濃。
窗花,是藝術的呈現(xiàn),巧手姑娘將紅紙剪成各種動植物形象、民間故事、戲曲傳說、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有燕穿桃柳、犀牛望月、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蟾,諺語說:大登殿,二度梅,三娘都子四進士,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由此可看出戲曲故事得到民間百姓的喜愛與偏重。
接下來,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lián)。大門后門院門包括豬圈都貼上對聯(lián)、天星,整個屋子喜氣洋洋,煥然一新,準備各種菜肴,蒸煮咸魚臘肉,桌上一盆水仙,幽香半吐,門外幾聲鞭炮,喜悅一身。一家人圍坐守歲,辭舊迎新,歲歲平安,在對未來美好的期盼中,年,到了。
大寒為四九前后,是進補時節(jié),舊時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的說法。廣東民間大寒節(jié)氣有煮糯米飯之俗,拌入臘味、蝦米、干魷魚、冬菇等,糯米味甘、性溫,比普通大米含糖分高,有抵御寒冷、滋補之功效。
同時,多吃紅色食物以御寒,中醫(yī)認為這類食物除有驅寒功效外,還能提神醒腦,補充活力。枸杞、桂圓、紅棗,沖泡飲用,便是極佳的驅寒食品。多喝紅茶,紅茶性味甘溫,有蓄陽暖腹之作用,紅茶中黃酮類化合物量豐富,可殺菌抗酸,預防心肌梗死,亦可去油、清腸胃。
大寒時節(jié),宜早睡晚起,保持室內通風。每日堅持曬太陽,曬太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使人心情愉快,還能增強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預防骨質疏松癥,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益。
寒氣襲人時,詩人筆下的大寒各種不同。陸游在大寒節(jié)里騎馬出江陵西門,看眼前蒼茫一片,豪情頓生。歷來憐憫農人的白居易在《村居苦寒》里寫道: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酥蠛畾q,農者尤苦辛。
思念親人者如鮑照,有《學古詩》:
北風十二月,雪下如亂巾。實是愁苦節(jié),惆悵憶情親。
憐人也好,思親也罷,總會度過寒冬,走到暖春。寒極處,陽氣生;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且看這冰天雪地,庭園臘梅綻放,室內水仙供桌,一樣的仙姿綽約。淡淡清香,濃濃春意,偎著朵朵雪花,鋪排了整個臘月。
自然的奇妙之處,在于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植物在一年之中,生長、抽芽、長葉、開花、結果、果熟、葉落、休眠等一系列變化,動物的蟄眠、復蘇、交配、繁育、遷徙;還有霜下、雪來、上凍、解凍等物候現(xiàn)象,對節(jié)氣的的敏感和與之的相諧生存,是自然現(xiàn)象與氣候之間的密切關系,每一天,都給予我們不一樣的感受。
農事生產必先順應天時,方不違農時,得以春耕秋收,安居樂業(yè)。節(jié)日與節(jié)氣密切相聯(lián),融合了情感,寓意深遠,踏青,賞月,登高,賞菊……習俗則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在調節(jié)、聚攏作用:鞭春牛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祭祀神靈,是對自然恩賜的感謝;掃墓拜祭是為表達對先人的感恩……節(jié)氣更影響人們的飲食、起居、養(yǎng)生等,已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尊重敬畏神圣而準確的節(jié)氣,文人雅士留下浩如煙海的詩詞、筆記,用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為現(xiàn)在的我們作了指引,讓我們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洗滌心靈,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懂得惜時感恩。讓平常的日子,隨著節(jié)氣,過得優(yōu)美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