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嘉華+劉倩
摘 要:奧運場館建設是奧運會承辦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一個國家在人力和物力上做出最大努力和付出的表現(xiàn),一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精神風貌由此將得到展現(xiàn),并綜合反應出承辦國的文化實力。因此,在場館建設的論證階段,從文化角度的研究往往比技術角度的研究更重要。2022年將在北京市與河北張家口市舉辦的冬奧會,是中國再次面向世界的一次機會,同樣要再次面對奧運場館建設的問題。分析當今的世界形勢,總結過往奧運場館建設的得失,為將要展開的奧運場館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奠定設計思路,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奧運場館建設;世界主流分析;未來場館展望
Abstract:Olympic venu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lympic Games, so host countries always do their best on the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ll of these can reflect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culture power. So the research of cultu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search of technology in the proof stage of venue construction. Winter Olympic Games held in 2022 in Zhangjiakou Hebei Province is a chance that China faces the world once again, in the same time we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Olympic venues construction.Analysis of the current world situation, summarizing the gain and loss of past Olympic venues construction,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going on right now of venues and laying the design thinking no doubt have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Olympic venue construction ; the world mainstream analysis ; looking to the future of the venue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7)-01-60(5)
1 導語
2022年冬季奧運會將在北京市河北張家口市舉行。對于曾經(jīng)成功舉辦過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中國來說,無疑又是一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
作為一種大型的國際賽事,所有承辦國都會高度重視這項活動。為了與國際水平保持一致,承辦國都會不遺余力地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給予最大保障,包括調動最好的場館設計力量。于是,承辦一次奧運會,既是舉辦國硬實力的展現(xiàn),也是舉辦國軟實力的彰顯,而這兩者的集合,構成的恰恰就是舉辦國的文化實力。
作為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綜合水平的體現(xiàn),它既包含物質產(chǎn)品構成的硬件,也容納了以精神為主體的軟實力。由于任何物質活動都是在某種精神的指導下完成的,最終反應的仍然是活動者的精神世界所達到的水平,因此,從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可能比單純地從技術的角度思考問題來得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本文試從從這一視角對奧運場館建設進行認證。
2 世界奧運場館建設巡禮
對奧運舉辦國來說,場館建設是一項重量級的建設項目,會招攬各方有實力的建筑設計師,使設計出的場館既能夠看齊世界水平,又能夠展示國家形象,成為舉辦國建筑設計和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的標志。因此,透過奧運場館建設,最能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舉辦國的經(jīng)濟實力,還能反應所在國當時社會的基本訴求。這一點可以反應在場館建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
2012年在英國舉辦了第30屆奧運會,其主場館下小上大的造型,猶如一只大碗,并獲得了“倫敦碗”的綽號(圖1)。與2008年北京奧運場館一樣,“倫敦碗”也使用了鋼架結構,但是并沒有像“鳥巢”那樣周身上下鋼筋鐵骨。
正如主創(chuàng)建筑師飛利浦·詹森所說:“我很喜歡北京的奧運場館,但沒想繼續(xù)像北京那么做”。
透過“倫敦碗”的外在造型,仔細分析設計師的設計思路,我們能發(fā)現(xiàn)不少新意。首先,與“鳥巢”固定座位為主的設計思路相反,“倫敦碗”的臨時看臺數(shù)量遠遠大于固定看臺,其中的8萬個座位,只有25000個是固定的,上部的55000個座位都可以拆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可伸縮場館。奧運會結束之后,這里便瘦身為一座中型社區(qū)體育場,承辦各種中小型的群眾活動,避免了過大場地的高昂養(yǎng)護費用和難以出租的尷尬,為場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同時,“倫敦碗”也是節(jié)能型建筑的典范,在降低碳排放呼聲日高的形勢下,該場館十分注重對于資源的高效利用,比其它體育場少用了75%的鋼材。另外,“倫敦碗”的另一大特色是廢物利用,所使用的低碳混凝土,其材料來源于某種工業(yè)廢料,較一般水泥降低了40%的耗碳量,體育場的頂環(huán)更是由剩余的煤氣管構筑而成。總之,“倫敦碗”以看得見的方式實踐著2012倫敦奧運會“減量,再用,循環(huán)”的理念,也因此獲得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
上個世紀中后期,日本和韓國也有過奧運場館建設的經(jīng)歷。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在日本的東京舉行,1988年第24屆奧運會在韓國的漢城舉行。當時,這兩個國家不僅在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上一致,是亞洲最富足的國家,在奧運場館設計上也表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首先,同是將凸顯本民族的建筑特色作為設計宗旨。漢城的場館在選址上明顯采納了“陰陽相生”的傳統(tǒng)理念,以南漢山城為背景,使場館與城區(qū)成為有機的整體。在外觀形態(tài)上,場館的造型如同歷史上的“白磁缸”(圖2),形狀曲線和巨大的樓閣式造型都充滿了韓國傳統(tǒng)建筑的意味。為了凸顯民族特色,設計師寧可將部分競技場館轉入地下,硬是在中心廣場的南部開辟出一個直徑為300m的民俗表演廣場。
日本奧林匹克體育場位于東京新宿區(qū)霞丘町,是東京都最主要的運動場地,日本國家足球隊的主場地,亦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主要舉辦場地。美國建筑評論家馬里奧·薩瓦多理是這樣描述這一建筑的:“建筑采用了令人驚嘆的帳篷式屋頂,其中的一座屋頂?shù)睦|索一端支撐在雕塑一樣的高塔上,另一端固定在體育館的墻上?!辈扇∵@樣的外觀設計有后現(xiàn)代建筑的特征,但是又不是西方建筑的移植,而是充分考慮到日本當?shù)氐淖匀缓腿宋臈l件。比如屋頂造型顯然考慮到當?shù)囟囡L雨和地震的因素;富裕動感的外觀造型,與大和民族海洋性的性格特點相吻合。在體育場的正門處還留出了銘記英雄姓名的地方,正面刻著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標志,兩邊分別刻著在本次運動會上奪取金牌運動員的名字、國籍和項目,顯示出日本民族崇敬英雄的傳統(tǒng)。當然,只有對民族傳統(tǒng)十分熟悉并存有深深敬意的人,才可能在設計時將這些因素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日本和韓國政府都不約而同地選用了本國的建筑設計師。
3 北京奧運場館建設的得與失
“鳥巢”于2003年12月開工建設,2008年3月完工。這個面積達25.8萬平方米的巨大建筑全部采用鋼材,從外面就可以看到結構,立面與支撐是統(tǒng)一的。各個結構元素之間相互咬合,匯聚成網(wǎng)格狀,就像一個巨大的編織物,將建筑物的立面、樓梯、碗狀看臺和屋頂融合為一個整體(圖4)。造型、材料和施工難度方面的不同凡響,使“鳥巢”的總造價達34億元人民幣。巨大的投入,讓“鳥巢”的外觀造型確實新穎奇特,使用壽命也可以超過100年,并于2014年入圍“中國十大當代建筑”。然而,隨著奧運圣火的息滅,沉浸在熱情中的人們開始以理性的眼光審視“鳥巢”。在更廣泛的知識背景下展開分析的時候,人們才逐漸看到隱藏在這座龐然大物背后的一些情況——
3.1 海量的鋼材帶給環(huán)境的影響
“鳥巢”的外部造型全部采用鋼材完成,用量為4.2萬噸,如果加上混凝土中的鋼構件、螺紋鋼等,整個工程總用鋼量達到11萬噸。鋼結構在現(xiàn)當代建制史上確實有過重大貢獻,比如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圖5),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圖6),都是世界上由鋼材建造的大型工程建筑,被譽為工業(yè)革命時代的建筑奇跡。在各種材料中,鋼材的可塑性和耐久性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常常被用來建造一些在造型和功能上有難度的建筑。但是,鋼材對能源的耗費、對環(huán)境的破壞,遠遠超過任何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尤其是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之后,降低碳排放、保護地球環(huán)境已成為世界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上反觀“鳥巢”設計,面對遠遠超過埃菲爾鐵塔和布魯克林大橋的耗鋼量,我們仿佛在這座21世紀的建筑中,看到了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影子。這樣的聯(lián)系并不過分,因為,我們的不少同胞,甚至是主流媒體,津津樂道的只是“鳥巢”造型的奇特和巨大的形式,并不知道達到這種效果要付出多大的環(huán)境與能源代價,這種建筑與當今世界的綠色潮流存在著多大的距離。
3.2 怪異的造型對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鳥巢”的設計也考慮到了這一因素,將建設地點選在古城南北中軸線的北段,就是一種文脈繼承上的考慮。然而,“鳥巢”以及周邊的建筑明顯屬于后現(xiàn)代風格,沒有任何要素可以與中軸線上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故宮、鐘鼓樓等古典建筑相呼應,實際上成了一個孤立的存在,與這座城市的文脈沒有任何關系。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單體建筑,“鳥巢”的設計確實有出色之處;但是,放在北京這座歷史性城市的大空間里,尤其是在歷史文化高度集中的城市中軸線上,“鳥巢”的出現(xiàn)則顯得突兀。從地理環(huán)境上看,北京屬于北溫帶季風氣候,北面有蒙古荒漠,冬冷、春旱、多風沙是這座城市主要的氣候特點?!傍B巢”的設計者顯然沒有考慮這個因素,更沒有考慮這樣的氣候條件將會給這座建筑的后期養(yǎng)護帶來怎樣的麻煩。于是,建成后的“鳥巢”明顯“水土不服”——盡管每年都會付出高昂的清洗費用,“鳥巢”還是會因為復雜的覆膜鋼結構外表落滿了灰塵,而經(jīng)常處于“風塵仆仆”的狀態(tài)。
3.3 學術地位懸殊產(chǎn)生的影響
“鳥巢”設計方案是在國際競爭背景下選定的??匆豢础傍B巢”方案由設計到評審的全過程,中外力量懸殊的傾向十分明顯。在最后選出的13個設計方案中,瑞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韋斯特設計公司與聯(lián)合設計的“鳥巢”方案脫穎而出,之所以是瑞士公司牽頭,是因為這兩位掌門人在2001年獲得過普利茲克建筑大獎。在最后的評審環(huán)節(jié),13名專業(yè)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中,盡管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關肇鄴,但是,其中的荷蘭建筑師庫哈斯也在2000年獲得過普利茲克獎。普利茲克獎被視為建筑界的諾貝爾獎,與這樣的設計師搭班,對于還沒有多少國際設計經(jīng)歷,更談不上獲得國際大獎的中方設計人員來說,在方案設計和評選的關鍵時刻,恐怕很難起到主導性的作用。在這樣懸殊的實力對比中,強者的意志顯然是主導性的。為了保障強勢一方制定方案的順利實施,運用高耗能的材料而犧牲環(huán)境,以標新立異的造型而無視當?shù)氐奈幕瘋鹘y(tǒng),不顧當?shù)貧夂驐l件而造成高昂的后期維護費用等問題,則是無法避免的,其影響也是長期的——隨著設計費用的結算完畢,“鳥巢”與設計者再無任何關系,不過,“鳥巢”身上留下的所有后遺癥,卻要由所在國來默默地去承擔。
“鳥巢”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世紀之初,加入“世貿組織”的喜悅之情很快擴散到了各行業(yè),并迅速轉化成了具有行業(yè)特點的行動。以建筑業(yè)為例,從設計理念到施工技術,從設計單位到大專院校,全盤西化成為潮流,個別缺乏文化素養(yǎng)的院校甚至喊出了“全盤西化才能拯救中國建筑”的口號。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與“鳥巢”前后出籠的還有國家大劇院、央視大樓等一大批標新立異的建筑,并很快向二三線城市蔓延,呈搶灘奪地之勢。奇怪的造型,龐大的體積,高昂的造價,既沖擊著老百姓的接受能力,也挑戰(zhàn)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那些擁有民族情感的建筑師很快便從中發(fā)現(xiàn)了危急:“中國的建筑市場,正在淪為西方建筑師施展怪念頭的試驗場?!?/p>
4 冬奧會場館設計展望
2022年冬奧會場館的建設顯然不能再走這樣的路子。中國政府已經(jīng)注意到,建筑不僅是一種經(jīng)濟行為,也是一種文化行為,對城市,尤其是對國家的文化形象有著重要的影響。于是,近年來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形成了各種針對城市建設和建筑設計的方針政策。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2014年10月,在中央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不要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2014年12月,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全國城市規(guī)劃建設工作會上強調,“要牢牢把握地域、民族和時代三個核心要素……留住城市的人文特色和歷史記憶”;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將保留“中國城市特色”提到了議程。國家的層面如此密集地關注城市問題,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絕無僅有,這既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意識的覺醒,也反應了文化缺失給中國建筑界造成的后果之嚴重。
在這樣的背景上考慮2022年冬奧會場館的設計,以下幾個方面顯然是要倍加關注的——
4.1 關注自然環(huán)境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這是哥本哈根會議的根本宗旨,也是21世紀衡量一個國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作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國,我們有責任將保護自然環(huán)境作為各項社會活動的最高準則,以跟上世界文明的大潮流,切實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大國形象。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場館建設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貢獻,2016年巴西的里約奧運會更是將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可能給紐約、上海、香港、威尼斯、冰島等沿海城市造成的滅頂之災,以高科技手段制作成節(jié)目,在舉世矚目的開幕式上展現(xiàn)給全世界。可以肯定,低碳減排、保護環(huán)境、珍惜自然,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主題。
4.2 關注本土文化
在全球化已成大勢的今天,本土文化受到了空前的挑戰(zhàn)。根據(jù)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律,能夠留存下來的多是優(yōu)秀文化,反之則會被淘汰。這是人類發(fā)展的基本法則。為了證明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文化的優(yōu)越性,有實力的國家往往會采取各種措施,增強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繼而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在提高文化自覺中提高國家的軟實力。上個世紀中后期,日本和韓國在奧運場館建設上之所以那么強烈地突出本土特色,說明兩國政府都將舉辦奧運會看成了弘揚本土文化的千載良機,而不是狹隘地去炫耀擁有了多么財富。近年來,我國政府也在將“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作為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禁止再建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既是給缺乏文化主心骨的建筑界以當頭棒喝,也是在呼喚國民的文化自覺,努力塑造有文化內涵的中國形象。
4.3 關注中國設計
大型標志性建筑是否啟用本國的設計師,既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建筑界的成熟程度,也可以反應決策者對本國文化的態(tài)度。因為,只有本國的設計師,才有可能將本國的自然和人文爛熟于心,懂得如何尊重本國的傳統(tǒng)和習慣,知道如何在自己的設計中“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在國際活動中,各國都會十分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形象,同時也會在這種“身份和形象”中反應出一個國家所處的社會文明水平。奧運場館設計無疑也是關乎一個國家國際形象的大工程。在一定時期內,我們確實需要學習甚至是借鑒西方的一些經(jīng)驗,但是,絕不能將過程當成目的,固步自封甚至數(shù)典忘祖,以模仿西方為滿足而忘了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更何況,盲目西化造成的城市人文環(huán)境的異化和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已經(jīng)使國家形象和百姓健康付出了沉重代價。應該看到,這種情況已經(jīng)引起了國家高層的重視,目前已出臺了改變這種狀況的方針政策,同時,民間也涌現(xiàn)出了一批有技術更有情懷的本土設計師。
回顧世界奧運場館建設,是為了開闊視野;分析本國奧運場館建設的得失,是為了更上一層樓;在此基礎上審視當今世界發(fā)展的大趨勢,是為了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跟上時代的步伐。如果2022年冬奧會的場館建設能夠在這樣的大格局中孕育萌生,那將是中華民族建筑史和奧運發(fā)展上的一座豐碑。
參考文獻:
[1]馬里奧·薩瓦多理.建筑生與滅——建筑物為何倒下去 [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2]陸元鼎.鄉(xiāng)土建筑遺產(chǎn)的研究與保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3]林憲德.綠色建筑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4]曾昭奮.清華建筑人與國家大劇院 [J].讀書,2008(7).
[5]梁爽.后現(xiàn)代建筑在中國——以鳥巢、水立方和央視大樓為例 [J].華中建筑,2010(7) .
[6] 祁嘉華.開啟營造文化研究新里程 [J].瞭望,2016(20).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