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摘要:在貴州省晴隆縣長流鄉(xiāng),居住著一支被稱為“喇叭苗”的苗族支系,他們是明朝初期屯戍在今貴州省西南部地區(qū)的軍事移民和當?shù)赝林用裨谌诤系倪^程中形成的民族群體。筆者在實地調(diào)查的基礎上,以該民族群體的“三洞桃源”信仰為切入點,對該信仰的源流、生存現(xiàn)狀、特征及其在該民族信仰體系中的價值和地位進行簡要描述分析。
關鍵詞:苗族;“三洞桃源”信仰;價值與地位;晴隆縣長流鄉(xiāng)
一、晴隆縣長流鄉(xiāng)苗族概況
(一)長流鄉(xiāng)地理概況簡述
長流鄉(xiāng)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所轄的一個鄉(xiāng),位于晴隆縣最北端,距縣城101公里,地處黔西南州北大門。該鄉(xiāng)東與六枝特區(qū)中寨鄉(xiāng)隔江相望,北與六盤水市水城縣猴場鄉(xiāng)相連,西與普安縣龍吟鎮(zhèn)毗鄰,素有“一鳴驚四縣”之稱。
(二)苗族族源及分布概況
長流鄉(xiāng)苗族先祖于明洪武年間以“調(diào)北征南”和“調(diào)北填南”的形式而來。其祖籍在湖廣寶慶府(今湖南城步、邵陽地區(qū)),族稱的來源與普納山戰(zhàn)爭息息相關,在戰(zhàn)爭中因其使用一種叫做‘攘笆[1]的異器而被稱為“攬笆摺”,后又轉音為“哪笆摺”、“老巴子”。1981年,據(jù)國家有關民族政策、多方調(diào)查并結合當?shù)厝嗣竦囊庠?,將其確定為苗族的一支即“喇叭苗”。現(xiàn)在該民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南晴隆縣的中云、魯打、長流、新民、花貢等地,普安縣的龍吟、丫口以及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的郎岱鄉(xiāng)等。此外,在該地區(qū)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漢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雜居。
二、關于“三洞桃源”信仰
自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湖廣官兵從他們原籍處帶來的民族文化與其所屯戍地區(qū)土著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他們獨特的文化。其宗教信仰文化在喇叭人的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他們主要信仰佛教、道教(當?shù)鼐用穹Q之為文教、武教),此外還崇尚巫鬼之術,“三洞桃源”則成為該民族最為獨特的信仰。
(一)何謂“三洞桃源”信仰
相傳,“喇叭苗”的祖先居住在“桃源洞”中,此洞分三層,分別為上洞桃源、中洞桃源和下洞桃源,人們在洞中供奉著死去的先祖及一些神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口的不斷繁殖,洞中人滿為患,因此人們逐步搬出洞外分散居住,慢慢洞中只留下那些被供奉的先祖亡靈??墒峭獬龆拥娜藗兪冀K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留在洞中的亡靈),但凡家中有好吃的、年頭歲節(jié)等大家都來洞中祭祀。然而時間一長,家中的媳婦就有意見,覺得男人們忽略家中事務。于是共同商議將先祖神靈接到各家進行供奉,以了結爭端。議來議去,大家最終提出用竹子代替洞的辦法。于是他們選用一根較直且連接生有三道竹椏,迎日出方向長出來的“好竹”(太陽高照,先祖歡樂)??持窈罅羧?jié)(竹長視各家神臺的高低而定),其中最上端竹節(jié)代表上洞,中間小節(jié)代表中洞,下節(jié)代表下洞,同時還將竹筒打通。竹上用白紙包裹,又在外三個節(jié)道處扎上紙花,竹中裝滿糧食和銀元,再用對角折下一方新紅或藍布封口和用五色線捆扎著,稱為“洞竹棍”(也叫壇棍)。利用這樣的辦法替代后,從此就把先祖接回家供奉。[2]從中不難看出,三洞桃源實則是該民族的一種祖先神信仰。
(二)“三洞桃源”信仰傳承分布情況
在我國,民間信仰不僅歷史悠久、分布地域廣泛,而且深深根植于民眾的生活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群體對民間信仰都有個不同的反映,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從學術視角看,關于民間信仰問題的研究也一直是民族學、人類學以及民俗學等學科學者專家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三洞桃源”信仰廣泛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qū),在貴州境內(nèi),該習俗同樣分布廣泛,主要分布于畢節(jié)織金一帶穿青人、六盤水西部苗族、黔西南苗族、布依族等不同民族群體之中?!叭刺以础毙叛鍪乔缏】h長流鄉(xiāng)苗族區(qū)別于周邊地區(qū)獨特的信仰形式,該信仰已經(jīng)融入其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當?shù)孛癖婇_財門、給小孩過關[3]、或是家里牲畜不旺、五谷欠豐收、亦或是家遇不順之事等都要請在其所生活地區(qū)享受名譽和威望的武教先生來做相應儀式和法事,以祈福消災、驅邪納吉、日子和順,而主持這一些列儀式和法事的先生就是“三洞桃源”信仰的傳承人、實踐者。透過這一民間信仰我們不僅可以更加全面地、深刻地了解到該民族文化,而且還可以更好的保護、傳承、發(fā)展當?shù)靥赜械奈幕?/p>
(三)“三洞桃源”信仰與“慶娘娘”信仰
“三洞桃源”信仰習俗以及其外在表現(xiàn)形制“慶壇”,與今湖南邵陽地區(qū)苗瑤各族信奉的“ 娘娘教” 及儀式“ 慶娘娘” 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可見一斑。邵陽“慶娘娘”是人們祈禱神靈消災驅難的一種祭祀儀式,一般“三年一慶,六載兩興”,其形制是用一根竹筒,上粘有五色彩紙和剪花,竹筒里裝有大米、黃豆等,并將其插在神龕中,以此作為神的居所;晴隆等地舉行慶壇目的也是為了祈福消災、驅邪納吉。慶娘娘是湘西南較大型的傳統(tǒng)的攤祭活動,明代時就已風行,至晚清已成鄉(xiāng)例。[4]道光《寶慶府志》即記載了其“ 以五色紙花粘著桿插完上,中用大竹筒貯米豆數(shù)事為蛔以棲神。碟牲宰雞,鼓征皇皇,迎神之詞,穢襲不經(jīng),名曰‘慶娘娘”。
(四)“三洞桃源”信仰外在形制表現(xiàn)
“三洞桃源”信仰的形制為“慶壇”,堂屋神龕以三節(jié)竹筒(代表三洞桃源)“ 貯米豆數(shù)事為洞以棲神”,如遇不測則延巫作法,慶壇攘解。此外,“三洞桃源”信仰習俗以及其外在表現(xiàn)形制與今湖南邵陽地區(qū)苗瑤各族信奉的“娘娘教” 及儀式“ 慶娘娘” 有許多共同之處,其源流可見一斑。慶娘娘是湘西南較大型的傳統(tǒng)的攤祭活動,明代時就已風行,至晚清已成鄉(xiāng)例。[5]
在晴隆縣長流鄉(xiāng),人們又將“三洞桃源”稱為“慶壇”,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家族式活動,如遇不吉利的事,就要殺豬“慶壇”、“勾愿”,重新?lián)窦铡鞍矇?。“慶壇”內(nèi)容豐富、過程繁瑣,多達幾十個環(huán)節(jié),加上時間伸縮性很大的儺戲、儺技表演,快的也要一天一夜才能完成?!皯c壇”儀式內(nèi)容大致有起事(起壇)、請歪(外)道、拜功曹(上祖師)、請神、架橋、獻席、走儺上纂、上寶糧米、跳老祖宗、推兇星、遷壇、送圣等環(huán)節(jié)。這些儀式與黔東北等地儺壇儀式大同小異,說明貴州儺是中原、荊楚儺文化的同源流變。在舉行慶壇儀式時,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本民族成員遵守,主要有忌法師不潔、忌有人、畜生搗亂、忌懷孕女子到儀式現(xiàn)場觀看或是出入現(xiàn)場等。
三、“三洞桃源”信仰的文化特性
(一)“三洞桃源”信仰反映了明朝軍隊的征南史
前文中筆者已提到,如今晴隆境內(nèi)的喇叭人在其族源和族稱方面與普納山戰(zhàn)役息息相關。在喇叭人慶壇儀式中,有一項儀式環(huán)節(jié)是“上祖師”,即“接祖先”。“在接祖先儀式中有唱桃源出身的唱詞,大意是“洪武二十二年,住湖廣寶慶府牛欄山的祖先,奉大朝之命到云貴征剿反叛的‘紅苗,‘家有三丁拉一個,又有五丁拉二名,七月十五到安南,‘落釋安南西門外,涼水營是大本營,先祖領兵剿龍場、十二總營、安古、黑羊臀、普納山(關嶺境),經(jīng)過艱苦的征戰(zhàn)平定了‘苗蠻地,最后落業(yè)龍場?!盵6]因此,在以祭祖還愿、祈福消災、驅邪納吉為主要目的的三棟桃源信仰活動中,存在著將其祖先從湖廣寶慶府請到貴州來的內(nèi)容和環(huán)節(jié),而從湖廣到貴州的路線又恰好是湖廣官兵路經(jīng)貴州征戰(zhàn)云南,然后又從云南返回貴州屯兵戍守邊疆的路線一致,這從“接祖先”中關于桃源出身的唱詞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來,故而可以說“三洞桃源”信仰的某些方面體現(xiàn)出了明朝軍隊的征南史。
(二)“三洞桃源”是“慶娘娘”在異地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上文在對“三洞桃源”進行歷史溯源時,簡要提到了其與湖南邵陽地區(qū)苗瑤民族的信仰“慶娘娘”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俺遣剑ㄉ坳柺休牽h)巫儺沿用的《元皇巫教開壇和會仙娘全科錄本》可以看到“娘娘”的第一次遷徙路徑:“娘娘”由江西太(泰)和縣而來,而后邵陽寶慶立壇受供。但因因人多馬眾擾民,最終又打馬回朝。在《仙娘娘全科》儀本中《蓬峒錄本》又記載“慶娘娘”二次從江西遷壇的過程,此次遷徙最終“落戶”至邵陽武岡,并在此地流傳下來?!盵7]從“慶娘娘”的兩次遷徙路經(jīng)可以看出,其源自江西,先后落步邵陽寶慶和武岡,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之中與當?shù)赝林褡逦幕嗳诤?,形成自身獨具特色的“慶娘娘”習俗。后又因“調(diào)北征南”、“調(diào)北填南”等軍事原因,該信仰習俗便流傳至貴州普安、晴隆、六枝等地,并形成該地區(qū)喇叭人獨特的“三洞桃源”信仰,形制為“慶壇”。不論是從信仰者還是信仰內(nèi)容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慶壇”是“慶娘娘”在異地的傳承。
四、總結
晴隆縣長流鄉(xiāng)苗族人民通過蘊含“三洞桃源”信仰思想的慶壇活動的舉行,與祖先神及其他相關神靈進行“互動”,并堅信通過這種互動,神靈們便能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困難,從而構建起一種人神間的關系網(wǎng),形成一種相互間的契約關系。正如馬塞爾·莫斯和昂利·于貝爾所說的“獻祭就是獻祭者和神靈之間的契約?!盵8]該民族對神靈進行獻祭的方式表達對神靈的訴求,以期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同時神靈受到人們的獻祭后,幫助人們實現(xiàn)愿望,由此形成了人神間的一種良性互動?!叭刺以础毙叛鍪情L流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該民族而言,該信仰雖歷經(jīng)了幾百年的異地流變,但同時也經(jīng)深深根植在他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有著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攮笆”:攮有“握擋”之意,笆為竹制品。前方裝有梭標,刀頭左右有弓形擋把,上有耙齒,為防御和進攻的兩性武器,故該族一名以兵器“攮笆”而得。
[2]柳遠勝:《六盤水民族風情》,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2-133 頁。
[3]“過關”:請當?shù)叵壬鲆恍仔g性質的儀式以解除小孩身上所帶關煞,使之此后平安長大。
[4]柳遠勝:六盤水民族風情[M].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132-133頁.
[5]胡健國:巫攤與巫術[M].海南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171頁.
[6]范朝康.喇叭人述略[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7]前引胡建國:巫攤與巫術[M].海南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 253 頁.
[8]馬塞爾·莫斯、昂利·于貝爾:《巫術的一般理論 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楊渝東、梁永佳、趙丙祥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