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虹
一進臘月的門,超市里就掛起了無數(shù)的紅燈籠,看得人心里頓時暖洋洋的。春節(jié)的氣氛,被商家淋漓盡致地烘托出來了。紅燈籠的下方,擺了一些精致窗花,看到這些窗花,總讓我想起奶奶。
奶奶心靈手巧,剪得一手非常漂亮的窗花。小時候,每到歲末掃塵之后,我們就會圍坐在奶奶的身邊,聽著村里大喇叭里放的呂劇《借年》,興致勃勃地看奶奶剪窗花。那其樂融融的氛圍,瞬時稀釋了冬天的寒冷。除舊迎新的日子,被這濃濃的年味,浸染得喜氣盈盈。
小炕桌上,攤滿了紅艷艷的紙,像是一片燃燒的火焰,陽光從窗戶射到炕上,奶奶的臉和銀白的發(fā),都被映紅了。奶奶先展開紅紙,鋪平,再剪成一個個手帕大小的方塊備用,然后左手拿紙,右手持剪,神情專注,左旋右轉,剪刀發(fā)出輕輕的“咔嚓”聲。
奶奶從不用任何可供參考的樣品,卻能在眨眼之間把一片片紅紙,演戲法一樣,變成了一幅幅構圖優(yōu)美的鏤空圖畫。那些紅紅的花兒、草兒,展翅飛翔的鳥兒、蝶兒,在奶奶手下全是成雙成對的,栩栩如生;那些胖娃娃、小貓、小雞、老虎啊,活蹦亂跳的。奶奶剪的“福”“鯉魚躍龍門”“喜鵲報春”等,總是會被來串門的大姑娘小媳婦搶走。
端詳著奶奶剪的窗花,我也躍躍欲試。我對奶奶說:“我要剪兩只燕子,貼到窗戶上。”奶奶笑著說:“好啊,學到手里是營生呢!”在奶奶的指導下,我把紅紙折疊個來回,然后開始剪,剪刀卻不聽使喚,費了一番功夫,卻剪出了兩只“四不像”。我有些沮喪,抓起“四不像”就要撕掉,奶奶卻說:“別撕?!苯又棠贪选八牟幌瘛毖a剪了幾下,再展開,兩只春燕,就活靈活現(xiàn)地“飛”到了我手上。
除夕之夜,我們將窗花小心地貼在明亮的窗玻璃上。初一清晨,我被“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震醒,抬起頭,只見窗戶上紅紅火火,喜氣洋洋,“開”滿了紅艷艷的窗花。而那兩只報春的“燕子”,在一片吉祥紅“花”中,鮮靈活脫,翩翩起舞。
窗花,選材廣泛,寓意深長,生活氣息濃郁。這種富有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地方特色的民間風俗,據(jù)說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宋、元以后,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jié),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窗花,以其鮮艷的中國紅,用吉祥事物為載體,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愿望,將傳統(tǒng)的中國年,裝點得紅火喜慶。
“無論風雪有多大,窗上歲歲開窗花,春天年年來我家?!碑敿t彤彤的窗花,絢麗地綻放在各家各戶的窗戶上,新年與新春,就真的來了!
(選自《番禺日報》2014年1月26日)
賞析:
像貼對聯(lián)、貼福字一樣,貼窗花也是我國民間的一大習俗。形狀各異的窗花被奶奶剪出來,然后貼到窗戶上,喜氣馬上彌漫整個屋子。奶奶心靈手巧,不用參照樣品就能剪出好看的窗花,真令人羨慕;而自己拿起剪刀時,剪出的卻是“四不像”。文中,作者既介紹了這種習俗,又把兩代人的親情融入其中,讀起來特別溫馨。